🔥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哈哈哈我这两天也在和我老婆吵架。 因为好不容易赚了点web3的商单,马斯克的工资 我居然都想直接炒股,买大饼,甚至就存在外币银行卡里。 她觉得她拿不到的钱就和没有是一样的。我应该压根不告诉她,或者是直接变成人民币,最差也可以花掉。 于是乎,今天捯饬一下午开了u卡,给老婆大人消费

制作过程: 1. 让Claude sonnet4.5 联网搜索喜欢乐队的某首歌的风格特点。 2. 用以前写的suno创作提示词生成Lyrics,风格提示词,排除风格提示词。 3. 交给suno5生成 https://t.co/y0gpFGYdVp

怎么讲呢,我老板半夜这个点把我的毕业论文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我本来还有点紧张和感动。 然后给我来了一句这周三你要是改不完,你就不要毕业答辩了。 怎么说呢,哈哈哈 算了,老人家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事情。 本来其实有点不爽,平静了一会 想想,这大概是他最后一次这么帮我好好看东西了。 给老板发了一句“辛苦您了,我现在就改。”

前几天一位推友说得很好: 对于 ToB(企业级)智能体来说,也许最好的设计者并不是懂代码的人,而是那些深刻理解业务逻辑与流程的人。他们知道系统如何运转,知道人和组织之间的真实摩擦点。这样的认知,比语法更接近企业智能的本质。 最近我又买了一本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次没有借(以前还真都是借的),而是决定留在书架上反复阅读。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在其中读出当下的影子。库恩在书中描述的“范式转移”,不仅是科学史的现象,也是一种社会震荡。当旧范式瓦解,新范式尚未确立时,社会会自发地建立保护机制: 比如那些“牛顿背后有秘密团队”、“莎士比亚是七个人合体”的传说(虽然无法证实,但是也的确无法证伪,人家说不定真的背后有团队呢),可能就是人们在剧烈转型中,为理解“超出常识的创造力”而造出的心理缓冲区。 我们今天也许正处在类似的时刻。智能体带来的变革,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理解、组织和拼装智能,比编程本身更重要。推特上、社区里、课堂外,那些并非程序员出身、却在不断学习、实验、分享的群体,都是这个新范式的探索者。 我其实希望我的文章是“广谱”的,是给所有新范式学习者一起讨论的。学文学,商业,基础科学,哲学... AI时代的真正学习者,也许不是掌握某种技术语言的人,而是能在范式转移中学会新的思维结构的人。 The Age of Intelligent Lego: How Everyone Can Build with AI Agents https://t.co/JYKTCYW2OP

我觉得,跑多医院之后,感觉医院和主题公园,比如迪士尼,真的是互为表里的镜像世界。 两者都是一大早人群络绎不绝,到晚上相对冷清;两者都需要排队完成各种"项目";两者都有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为你服务。只是一个让你沉浸在幻想,一个把你拉回现实。 另外,两者都很花钱。 https://t.co/N2H6hheJ8J

正在尝试一些全新的深度阅读法 原则,记录,讨论,发推 都用 CC 完成。 结果就是上述的两条推。 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对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同时还产生了笔记,发了推文分享。 (虽然到后面有点跟不上 AI 的思考深度... https://t.co/eMUMxhxMu2

我今天花了一小时读了一篇文章《语言:生于智能并终将成为智能》 核心观点是:压缩就是智能。 生命对抗熵增需要最大化能量效率。大脑是一台高效的压缩机器——能耗20瓦,但算力惊人。智商越高,计算能耗越低。 人类为了传递经验发明了语言,语言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压缩。 到了AI时代,关系反过来了: 以前是:现实 → 人类智能 → 语言(传递工具) 现在是:语言 → AI → 现实 语言不再只是传递工具,而成了智能本身的原材料。 文章认为,人类语言数据已经被压缩到极限,这就是数据飞轮失效的原因。AI需要发展自己的语言(AILang)才能继续进化。 读完和 Claude Code 讨论了很久,有几个洞察: 1. 人类语言的"低效"其实是双刃剑 模糊性、隐喻、多义性在人类社会是特性,在AI训练中是bug。同样的特质,在不同系统里价值完全相反。 2. 应用公司正在无意识地为AI进化铺路 你做应用是为了用户价值,但客观上积累了独特数据和环境。未来有能力训练模型的公司,这些就是护城河。这不是"应该",而是"正在发生"。 3. AILang已经存在了 神经网络的表征空间、多模态模型的中间层,已经是一种人类看不懂的"语言"。不是要发明,而是正在涌现。 4. 智能≠人 文章说的是智能维度的压缩逻辑,但人还有情感、意义、价值。这些不是被压缩,而是会被舍弃。区分这两个层面很重要。

币安,爆仓.... 我只能说人到中年我才越来越理解圣经。 何为十戒?

毛小奇这次的秋天发情季应该也都是瞎折腾,这不又射一沙发…我儿时的梦想之一是做宠物繁育赚钱,可能不同的人财运就不一样,狗子们疫情期间给下了几窝之后就没再成功交配过,只能继续干好老本行+写小说糊口了。就是心疼毛小奇这么多年了都没有过正常性生活,妈妈又忙,没工夫带他出去约炮。 https://t.co/OhU6IfwAme

我于10月3日在大疆天猫旗舰店购买了 Action 5 Pro,在价保期内大幅降价。 我所购买的 SKU 长期处于下架状态,使得我根本无法正常使用淘宝 APP 的价保功能,如图1。 大疆天猫店的客服说,可以之后用【超出价保】的截图,申请 700 元仅退款,我照做了,如图2。 然后,我的退款申请至今已经被大疆拒绝了 3 次,拒绝理由为“超过价保期”,如图3。 现在大疆的客服几乎不回复我的消息。淘宝 88 VIP 属于“打哈哈”状态,如图4。 对大疆的欺骗消费者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对淘宝对于此类行为的纵容,感到失望万分。已重新下载京东 APP。

赚钱只需要执行力 + 商业模式 很多人赚到钱的人都没有认知,甚至智力都不正常 缺乏认知和智力,影响赚大钱,但不影响赚到钱

据说是全球最好的AI视觉创意大赛。 下周(10.17-19),第二届瓦卡奖VACAT在深圳龙岗红立方公共艺术馆举办。 一场关于AI 艺术哲学、美学、 技术与未来的深度对话。 看嘉宾不少,很多在AI艺术、美学上都有很多研究和探索。 打算下周六到深圳,观摩学习下。

新系统总是 CPU 占用过高的罪魁祸首找到了,fucking Electron... https://t.co/6PKk4p65te

好不容易赚了点小钱 全被gas费,矿工费去中心化了 这就是web3吗

这是我基于 Claude Agent SDK 做的一个类似于 v0 dev 的 Coding Agent,输入 Prompt 就能帮你做一个网页,并且可以实时预览。 等我整理一下代码预计下周会开源出来。 https://t.co/OytcuiE1hU

录了个视频教大家用 Sora 2 生成这种动漫片头 懒得看文字的可以看视频这里解释的清楚点 https://t.co/uxqYQjjRIj

有些隐喻不用翻译。 你只要经历过职场,就知道这张图在讲什么。 以前在一家节奏挺松的公司上班。 大家上班不早,下班也准点,中午还能出去喝咖啡、遛弯、吃点好的。整体氛围就是:不算富贵,但人都挺松弛。 后来空降来一个新领导。 他一上任就说要“提高战斗力”,要“重塑团队气象”,最经典的一句是:“我希望大家每天至少干到晚上九点以后,时间久了自然能形成习惯。” 刚开始没人反驳,毕竟新官上任,谁都在观察。 他也观察大家:谁最积极响应,谁还坐得住,谁最早走,谁最晚熄灯。看得比考勤系统都细。 然后事情就慢慢变了。 有的人开始焦虑,有的人开始装忙,还有那么几位特别“懂领导”的员工,像是天生带节奏的那种。 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在群里喊一句“兄弟们今晚一起冲”,什么时候发个“加班到九点”的朋友圈,什么时候在早会上说一句“咱们这股劲不能松”。一句话就能让整个组安静下来,默默打开电脑。 那些原本准备准点走的人,也会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好意思走了。 于是办公室的灯,一盏盏亮到深夜。 到最后,这位领导看着那些灯,只是笑了笑。 他说:“这种人到哪都有,等他们年纪大了、扛不动了、心气没了,开掉就行。年轻的卷王,自然会长出来。” 只是没人告诉他—— 他自己,也在这个循环里。 等上面觉得他拼不动了, 还会再空降一个新的他。

很多朋友都想问我昨天的 Sora 2 动漫视频是怎么做的 这几天完善了一下提示词,教一下大家,而且你还能上传首帧图片去控制画面风格,让 Sora 2 生成的角色和风格更漂亮 起因是前几天 ZHO 分享了一下 852 用 Sora 2 做的动漫 OP 视频就跟 Gemini 讨论了一下里面的元素 👇提取了一些关键词组成 https://t.co/qPOiMGQYFh

在视频号这个渠道接触了一些小老板之后 验证了,人智力低也是可以赚到钱的

现在已经2025年10月了 大部分AI创业者终于开始形成了一个共识 就是人怎么做,就要让Agents怎么做 做一件事儿之前,先思考人是怎么做的 Agents就像人 但可能很少有人会认同Agents其实就是人 这两者是一体两面的,拉长时间线看是没有本质的差异的 人有输出带宽,39比特每秒,不论你说什么语言,最终输出的信息量上限就是这样 AI也是一样的,它再快,也一样有带宽 人身上的所有特质,Agents一样也会有,不论是不是物理向的 他们存在差异,但本质底层没差异 人也有提示词,每一个行动也是一个量子态的波函数,平行宇宙是存在的,因为那些确定的状态都有,薛定谔早就描绘过这个事情了,这个变量只是在确定有限集合里在概率赋值而已 当你观测时,它坍缩成了唯一的那个值罢了 如果能理解这个逻辑,就会明白为什么说transformer并不是终局,因为它和人的结构不一样,什么时候运算存储和训练能三位一体了,而不是去消耗大量能量和过程去加载参数,Transformer的使命就完成了,AI就会突破到下一个阶段了 能击败transformer的,绝不是它本身,而是人们在局部优化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微小变化,会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方向去研究 我相信随着科技继续发展,会有不断的科学实验去论证前人写在古籍上,被人们称之为“玄学”的东西 这个事情不会太遥远了

看 AI 的发展,说实话挺焦虑的。 但我焦虑的点不是怕被 AI 替代,而是自己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么大一波浪潮,连口汤都喝不上。典型的 FOMO。 可是从更长的时间线来看,我又觉得特别平静。 AI 肯定会极大地解放生产力,这点我是确信的。不敢代表全人类,但至少我自己,以后大概率不用把大量时间耗在生产上了。可以更从容地去体验生活本身。 房贷还完了,父母身体还行经济也没问题,孩子只要不是太离谱基本也不用操心。现在做的再辛苦,其实都不是被生活逼的,更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说白了,有时候纯粹就是人比人气死人,想给自己争口气。 但我越来越觉得,我可能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会和自己达成和解。就突然想通了,然后彻底躺平。 因为想来想去,生活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焦虑、那些想证明自己的冲动、那些追赶浪潮的紧迫感,在生活面前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

Anthropic 这个公司是真的恶心。 之前模型偷偷降智被喷,现在 4.5 发布以后,模型好像是不降智了,现在给你上下文窗口做起了文章。 对话不到多久就给你触发 auto compact 了,丢失不少细节信息。 上下文对使用模型多关键就不说了,每次都是挑着使用体验最关键的地方偷偷下手。

做B站,做Z世代想看的 做抖音,做大众想看的 做快手,做人人都能看的懂的 做视频号,做中老年想看的 做小红书,做女人想看的 做推特即刻公众号,做自己想说的 因为这些数字,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笑死,去香港,有两个电话卡, 一个流量卡,一个短信卡, 出发前检查了流量漫游,忘了看短信漫游, 突然想起来,一查发现要换实体卡才行… 现在,在深圳等电信营业厅上班🤪 https://t.co/cTWdKJPsWP

接下来会有大量的Agents基于Reddit做用户研究 整体流程如下: 1、找到几个围绕你想法的关键问题,比如how do you....what product do you use to.... 2、输入Reddit检索,然后会发现更多拓展问题 3、浏览每个高互动讨论,AI总结整理用户需求与痛点,以及他们当下的解决方案 4、将所有信息汇总,让AI进行分类归纳,最终你会拿到一份用户可能画像,用户当下抱怨,用户当下推荐的产品及理由,当下仍未解决的问题,产品差异化定位的机会 5、让AI分析哪个画像是更有机会切入的,拟定产品功能和优先级 6、人工Review报告,确认画像和差异化定位 9、让AI进一步分析这些画像人群常在的渠道,制定初期的获客策略 当这个过程人机协同之后,产品经理的有限思考将被深入放大

这个哥们是个运营高手:主动给我做了张新的封面,然后cold outreach。 https://t.co/xkDRTxPXlb

随便挑一个 live 进去,一群人在静音学习 https://t.co/G1MxhWSujl

这本微信读书还没有电子版,京东双十一,纸质版才 28 块钱 https://t.co/SycCmKNnN9 https://t.co/YYSQm5QqpC

来自 Vercel 老板:现在大家逐渐意识到:给 AI 模型提供越清晰、越丰富的背景信息(context),它的表现就越出色。 其实,这个道理和管理一个企业、带领一个团队是一模一样的——要想组织运转得更顺畅,核心秘诀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透明度,让所有成员都能掌握更多、更丰富的背景和上下文。 在企业中,工程师和设计师并不只是简单地敲代码或画图的「工具人」。他们的真正使命是:帮企业解决具体的业务问题。 在 Vercel,我们的团队发现:尽可能地保持公开透明、提倡“公开建设(build in public)”的文化,能极大提升员工的自主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agency”,一种掌控感😄)。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做起事来也更加高效、更加有成就感。 也正是因为这种高度透明的环境,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激动人心的故事。比如:我们曾经有一位实习生,主动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技术改进方案。这一方案直接提升了我们基础设施的效率,为客户节省了数百万美元的成本(具体案例可以看原推链接:Vercel 博客 - 实习生如何优化 CDN,节省巨额开支)。

老板(BOSS):自己坐在车里,让别人拉着自己前进。 领导者(LEADER):与团队一起拉车,自己冲在最前面。 内向的人(INTROVERT):独自一人默默地拉着车向前。 有了AI的内向的人(INTROVERT WITH AI):自己驾驶着AI驱动的火车,高效且轻松地快速前进。

推荐作者分享的这个实践:在让AI agent干活之前先跟它多聊聊,聊清楚了再动手 ⸻ 和 Claude Code 多聊聊,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很多人没意识到,和 Claude Code(简称CC)这样的代码智能体多花点时间进行头脑风暴(Human-AI-Brainstorming),其实是一种被严重低估的技巧。 如果你经常使用CC这类工具开发项目,可能习惯在一开始就费心费力地写一个复杂的提示词(prompt),试图一下子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然而,这种方法其实并不高效,因为软件开发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迭代的过程。一下子给太多或太少的信息,很容易导致智能体陷入迷茫:**用哪个框架?版本是多少?项目结构怎么定?**这些基本问题,它只能靠猜。 相反,还有一种更自然、更高效的办法,尤其适合那些觉得自己不太擅长写提示词的人: 你可以试着和CC多对话几轮,用沟通的方式一步一步告诉它关键信息,帮助它逐渐明确开发需求。这个过程要适度,不用一下子给太多细节,你会发现,当智能体回复的语气越来越笃定时,说明它已经逐渐理解了你的需求。这时候,你心里也会更踏实,因为你知道它准备好了,可以开始实现功能了。 毕竟,使用代码智能体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开发效率和可靠性。因此,不必严格限制你在头脑风暴上的时间投入。简单功能就聊得少一点,复杂功能就多沟通几轮。一旦前期把需求聊清楚了,后期你就能避免浪费大量时间去反复修改和纠正代码——很多人现在还经常被这些问题困扰,这种方法就能很好地避免这种窘境。 我自己就经常发现,只要前期与CC多聊一聊,构建起足够的上下文之后,它甚至能独立地帮我实现一个完整功能,甚至端到端地构建整个项目。这跟我们日常与同事配合工作没什么区别,越早沟通越充分,开发过程就越顺畅。尤其对于新手来说,这种方式效果立竿见影。 而且随着你越聊越多,你会很快注意到自己对智能体的理解也会加深。慢慢地,你就会很快发现哪些信息是CC最需要、最容易遗漏的。这样一来,以后再用它开发新功能时,你们的沟通次数反而会变少,效率却会越来越高。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你通过对话,逐渐缩小了AI探索的范围,更精准地告诉它项目的真实需求,让它少犯错误。毕竟,无论是编程还是其他领域,最怕的就是模糊不清的需求(underspecified prompts),因为AI猜错的概率会特别高。 所以,使用代码智能体时,千万不要低估自己的重要性。你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才是提升智能体可靠性的关键。人机协作的头脑风暴(Human-AI-Brainstorming)就是这样一种被低估的人机互动方式,它能帮助每一位有一定编程基础的人,在这个代码智能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

今天下午第二部小说写了三千字,新故事线写了一千五。最近写作时都听钢琴曲,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虽然中间被客户抓去报价,还是迅速回到了写作状态中。写完低头一看,毛小奇在猥亵小妮娜。 https://t.co/it7I0LTdzU

以防有人不知道,Claude Code 默认是开启自动压缩上下文的,但是可以禁用: 者输入“/config”,在菜单中将 Auto-compact 设置为 false https://t.co/rJOeWwdiZI

来自 Cline 创始人:Claude Code最近的更新变得更加激进,现在会更频繁地自动压缩(auto-compact)上下文窗口,导致用户实际能用的上下文空间减少了很多,这主要是为了降低Anthropic自身的成本。同时,用户还发现使用限制突然变得严格了起来,有些人甚至被强制进入长达4天的冷却期。 Anthropic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当初大力推行每月200美元封顶套餐,导致商业利益与产品质量之间严重错位。为了减少成本,他们不得不牺牲用户体验,开始各种成本优化手段,结果使Claude Code的品质越来越差。 Claude Code曾经是使用Anthropic大模型最顺畅的工具,但现在情况变了——用户已经明显感受到它的退步。 --- 截图 Reditt 用户反馈 ---- Claude Code 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的问题 问题描述: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有意的,但自从Claude Code更新到4.5版本Sonnet之后,我感觉上下文窗口变小了,因为自动压缩(auto-compact)触发的频率明显提高了。我刚刚检查了一下,在自动压缩启动前,上下文窗口其实还剩约4万个token的空间。为什么这么早就自动触发压缩了? 目前,在自动压缩前,我只能使用大约102,000个token,这种情况不太理想。 评论区的一条用户反馈: 我尝试多次发布这个问题,但每次都被自动删帖了! --- Claude Code $200 套餐达到限额,并且冷却期长达4天 问题描述: 我已经使用Claude Code两个月了,以前从未达到过使用上限。但昨天它突然停止了工作,并显示要等待4天的冷却期。如果套餐的使用限额每5小时就会重置一次,那为什么还需要等4天? 我尝试了按使用量计费的方式,结果在10分钟内就被扣掉了10美元。这是Claude Code的新更新出了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