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牛皮!Andrej Karpathy 发布了一个从零构建 LLM 训练和推理的项目:nanochat 基本上跟着学就可以了解 LLM 训练的所有步骤了 只需要 100 美元的算力成本就可以训练出可以对话的模型,而且会带有一个 UI 界面,只有 8000 行代码 项目覆盖从分词、预训练、对齐到推理与 WebUI 的完整闭环,会是他 LLM 课程的一部分。 在云端 8×H100 节点上运行单脚本,约 4 小时 / ~100 美元即可得到能对话、写诗故事、答简单问题的模型; 12 小时在 CORE 指标上超过 GPT‑2;~$1000 / ~41.6 小时进一步提升到能做基础数学/代码与多选题。 具体训练管线包括: 分词器:全新 Rust 实现训练分词器。 预训练:用 FineWeb 语料,评估 CORE 及多项指标。 中期训练:用 SmolTalk 的用户‑助手对话、多选题、工具使用数据。 SFT:评测覆盖常识与世界知识(ARC‑E/C、MMLU)、数学(GSM8K)、代码(HumanEval)。 强化学习:可选在 GSM8K 上用 GRPO 做 RL。 推理引擎:支持 KV cache、prefill/decode、工具调用(轻量沙箱内 Python 解释器),CLI 与 ChatGPT 风格 WebUI 交互。 自动生成报告卡:自动生成单一 Markdown 报告,汇总与“游戏化”指标。

《华尔街日报》新文章:AI(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拉大顶尖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差距 核心观点: - 专业领域知识和井然有序的工作习惯,让职场“明星”能从AI中获得更多优势。 - 这些明星员工往往更早接纳AI工具,并迅速深入探索其功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高效工作流;而普通员工则倾向于等待公司的明文指引才行动。 - 明星员工更善于判断AI给出的建议,接受正确的内容、果断拒绝错误的建议。这使他们利用AI工具的效率远远超过普通员工。 - 深厚的领域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够向AI提出精准的问题、清晰的约束条件,并不断优化提问方式,从而大幅提高AI输出的质量和准确性。 职场中的“马太效应”: 更重要的是,由于明星员工本身的高地位和好声誉,他们更容易因为AI协助产生的优质成果而获得额外的认可和赞赏。相反,当普通员工产出类似质量的成果时,往往会被忽视或被认为主要是AI的功劳。 换句话说,明星员工借助AI成功时,人们归功于他们本人的能力;普通员工借助AI成功时,却常被视作是“运气”或技术工具的功劳。这种偏见导致职场上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员工之间的鸿沟。 此外,管理者通常给予明星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尝试空间。即使明星员工的实验偶尔失败,也更容易被宽容,而普通员工则更谨慎保守,生怕犯错。这进一步使明星员工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AI应用经验。

我还在好奇为什么 esim 突然能用了 原来是因为华为发布了新机呀! https://t.co/8FyniNsOoH

文章创作工作流分享: 1. Get笔记获取原始文稿 2. NotebookLM提问获取关键信息 3. Gemini 2.5 pro+Claude 4.5 联网写作。 4. 作家风格:“格拉德威尔”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邀请了影视飓风的Tim(潘天鸿) 访谈接近3个小时,我用1.25倍速看完。 感慨Tim的人生经历相当精彩。 如果你没时间看原视频,读这篇故事就行。 窗台上的孤独与镜头后的帝国 账上只剩6万元 2020年2月的某个清晨,潘天鸿坐在杭州良渚文化村的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银行账户余额。 60,000元。 他的公司有50名员工,下个月的工资总额是80万元。疫情刚刚爆发,所有的商业合作都暂停了,许多合作方的回款遥遥无期。更糟的是,他刚刚提前支付了工厂开模的费用。 那时候Tim 24岁,创业第四年。他没有打电话给父亲,圆通速递的总裁潘水苗。他也没有四处借钱。 他做了一个决定:开始直播带货。 这个决定救了影视飓风。到年底,公司实现了150万元的净利润。 但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关于商业决策的故事,那你就错了。要理解Tim为什么会在那个早晨做出那个决定,我们需要回到更早的时候。回到1990年代末的杭州大关小区,回到那个六十多平米的、位于楼顶的、每逢发洪水就会淹掉楼下房子的公寓。 回到那个窗台上。 窗台上的孤独 让我先给你描述一个场景。 一个六岁的男孩站在幼儿园的窗台上,对着空荡荡的院子哭喊"爸爸妈妈"。他弄脏了裤子,没有人理会。他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会来,因为他在全托幼儿园,那种一周只能见父母一次的地方。 这个男孩就是Tim。 "我自己好像也能过。"多年后,当Tim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用这句话总结了那个六岁孩子得出的结论。这是一种过早的独立,一种被迫的自给自足。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五块钱的飞机模型 小学二年级那年,Tim想买一架模型飞机。家里没有零花钱的概念,他必须通过劳动换取:洗一次碗,五毛钱。 他洗了十次碗。攒了五块钱。买了那架需要自己组装的模型飞机。 因为家里管教很严,不鼓励他玩模型,他把飞机藏了起来。然而,一位长辈发现了这个东西,认定他是偷来的,并把他带回了学校门口的小卖部。 接下来发生的事,改变了Tim的一生。 小卖部老板看着Tim,看着那位长辈,然后说:"是的,他是偷的。" 所有同学都看着他。他们开始叫他"小偷"。 "原来有时候努力不会有好的回报。"这是Tim当时心中埋下的念头。更让他绝望的是,没有人,包括他的家人,站出来为他说句话。事后,家人意识到了他确实是购买的,但他们没有向他道歉,也没有澄清。 这个事件在Tim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现实世界是不公平的,是无趣的,是不值得信任的。 《冒险岛》里的避难所 到了初中,Tim找到了他的避难所:游戏《冒险岛》。 在那个虚拟世界里,努力是有回报的。你打怪升级,你就会变强。没有人会冤枉你,没有人会忽视你的付出。现实世界"好无聊",Tim这样形容。 他的成绩从初一的年级前几十名,一路下滑到两三百名。到了初二,他开始逃学,骗父母说去上课,骗老师说生病了。整整一年,他基本没怎么上学。他甚至拿着父亲的笔记本电脑躲到一个角落里,一玩就是三天。 13岁那年,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去了武汉。 中考成绩出来后,只达到了职高水平。父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当时家里还不多的积蓄,送Tim远赴英国。 ## **吉尔福德镇的烟疤** 2014年,18岁的Tim来到英国萨里郡的一个小镇吉尔福德,进入爱德华国王高中,一所全封闭管理的学校,一所没有中国人的学校。 语言障碍、文化冲击、寄宿生活的孤独感,如潮水般涌来。更糟的是,他遭遇了校园霸凌。俄罗斯同学把他堵在厕所里扇巴掌,用烟头烫伤他,留下了疤痕。他不知道如何投诉,因为他不会说英文。 为了节省吃饭的开支,Tim申请了做代餐产品的志愿者,想着靠吃免费的大豆粉充饥。然而不久后他惊恐地发现,上厕所时的排泄物都变成了白色。他不得不停止吃代餐,开始打零工:去夜店给客人拍照,做婚庆摄影师。 每个月,父母只给他430英镑的生活费,其中340英镑要用来付房租。剩下的90英镑,要维持一个月的生活。 但Tim有一个梦想:他想买一台BMPCC摄影机和一个监视器。总价:1,300英镑。 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夜店拍照,一小时赚50英镑。他吃军队用的蛋白粉,直到拉出来的屎都是白色的。他把每一分钱都省下来。 但正是在这个最黑暗的时期,转折发生了。 第一次掌声 高二那年,学校指派Tim拍摄毕业典礼的视频。选择他的理由很简单:他看起来很nerd,经常对着电脑,不怎么与人交流,而且游戏玩得好。学校认为这意味着他"懂技术"。 Tim完全不懂影像制作。他现学现琢磨,用的是非常古老的软件:Movie Maker,后来又升级到绘声绘影。他觉得那个视频"巨烂"。 但在毕业典礼上,当视频播放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他们鼓掌,有些人哭了。 这是Tim人生中第一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世界认可。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正向反馈。不是游戏里的经验值,不是虚拟的成就,而是真实的、来自他人的、发自内心的认可。 "这可能是我最想做的事。"Tim这样想。 从那一刻起,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更新。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今天,超过十年。 父亲的战略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潘水苗,Tim的父亲。 潘水苗是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的高材生,1991年毕业。他托福考了满分,却因为没钱寄信给哈佛而错失留学机会。他在杭州鸿雁电器工作多年,从研究室主任一路做到总经理,后来又在东方通信、浙江万马集团、阿里系云锋基金担任高管。2019年,他被任命为圆通速递总裁。 他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靠能力和努力一步步往上爬。 但在Tim出生的1996年,潘水苗还只是鸿雁电器的一名普通员工,在那家制造插座和插头的公司里,拿着并不算高的薪水。Tim的母亲学医,做医药销售,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他们住在杭州大关小区附近一个六十多平米的房子里,位于楼顶,每逢发洪水就会淹掉楼下的住户。 这就是Tim真正的童年:不是豪门,而是一个努力向上爬的工薪阶层家庭。 但潘水苗有一个特质:他对商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后来成为影视飓风成功的关键。 2016年,Tim 20岁,还在英国读书。暑假回国时,父亲对他说:"你应该成立一家公司,让这件事正经一点。" 于是,杭州星奥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了。"星"代表星辰大海,"奥"代表奥斯卡。父亲持股25.65%。 但父亲给Tim的,远不止资金支持。他给出了一系列关键的战略建议: "从一开始就记录粉丝增长情况,每月写报告。" "如果发现不对了,尽早就把钱分了。" "做内容公司很难上市,做平台才有上市价值。" 但最关键的建议,来自2019年。 一周涨25万粉丝的秘密 2019年,Tim创业第五年,有了20万粉丝。 父亲对他说:"拍一个关于'二十万粉丝的频道收入有多少'的视频。没有人做这个,但大家都想知道。" Tim不太相信。但他还是做了。 视频发布后,一周内,粉丝从20万涨到45万。这个增长超过了过去五年的总和。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父亲发现了一个被所有人忽视的需求:在自媒体刚刚兴起的2019年,所有人都好奇自媒体能赚多少钱,但没有人愿意公开这个信息。 这就是一个微小的改变,导致了巨大的结果。 但Tim的故事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羊毛不出在羊身上 2020年2月,账上只剩6万元的那个早晨,Tim做出了开始直播带货的决定。 但这只是表面。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Tim意识到一个问题:内容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规模效应。做一期是一期,每次都需要新的创意。 影视飓风的答案是:自有品牌服装。 这个想法听起来简单,但背后的逻辑非常精妙。影视飓风的内容平台解决了最难的问题,获客。Tim透露,他们的投流获客能力是同类电商的15倍。有了流量,卖什么就不再是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让影视飓风保持了内容的独立性。他们的评测不收厂商的钱,最稳定的收入来自给大品牌拍摄样片。 "我们得罪人真的还挺多的,"Tim说,"但我们的钱不从评测那儿来,所以不用受制于厂商。" 这是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内容吸引流量,流量转化为客户,客户购买产品,产品收入支持内容。 Tim效仿的是野兽先生MrBeast,全球最成功的YouTuber。野兽先生的巧克力业务已经做到了百亿人民币的规模。 荒岛上的放大镜 Tim随口立下一个flag:如果视频上全站榜一,就去荒岛求生100小时。 视频在两小时内就实现了榜一。 于是,在完成连续48小时熬夜工作、只睡了九小时后,Tim被扔到了一座岛上。 导演没收了他的防蚊剂和点火工具。 第一天晚上,他被蚊子疯狂叮咬,全身起疹子、过敏、发烧。 第二天,他用自己带的放大镜生起了火。 "那是我当年最快乐的瞬间,"Tim说,"因为我完成了一件原本以为做不到的事。" 这个细节很重要。 还记得那个小学二年级被冤枉偷飞机模型的孩子吗?那个得出"努力不会有好的回报"结论的孩子? 在荒岛上,用放大镜生火的那一刻,Tim证明了一件事:努力是有回报的,只要你不依赖别人的认可。 每年给160名员工发iPhone 2024年,苹果秋季发布会后,Tim给每名员工送出最新款的iPhone 16 Pro,还外加每人一个最新款的Apple Watch Series 10,同时宣布连员工获赠产品产生的个税都由公司承担。 这已经是连续第四年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Tim说:"一方面是凝聚力的体现,另一方面,是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意识到我们的文化。" 但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Tim从小就知道的一件事:被认可的感觉有多重要。 那个在窗台上哭喊父母却无人回应的六岁孩子,那个被冤枉偷飞机模型的小学生,那个在英国被霸凌的留学生,太清楚被忽视的感觉了。 所以他要确保,在他的公司里,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被认可。 向太空发射一颗卫星 2023年初,Tim做了一件疯狂的事:他带领影视飓风耗资300多万元,与影石Insta360公司合作,向太空发射了一颗卫星。 这不是噱头。这是Tim对"星辰大海"这个词的字面理解。 同年6月,27岁的Tim入选了共青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2024年,影视飓风的营收达到了亿级规模,利润达到了千万级别。团队规模超过160人。 全网下架风波 2024年10月8日,影视飓风发布了一条标题为《清晰度不如4年前!视频变糊是你的错觉吗?》的科普视频。 视频揭示了一个真相:视频平台为了降低流量费用支出,通过降低码率和调整编码格式压缩视频画质。Tim指出,这种做法已经影响了博主的内容表达。 次日,该视频在全网下架。 影视飓风通过社交平台回应:"因为多方原因,有关清晰度的视频只能全网下架了,我们仍然希望互联网技术可以不断演进,让大家看到更清晰的视频。" 后来,Tim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是出于对平台方的尊重而选择下架视频。" 这个事件引发了一个问题:Tim为什么敢说真话? 答案可能是:因为影视飓风的商业模式让他们有了说真话的底气。他们的钱不从评测那儿来,所以不用受制于厂商。 AI时代的人生经历 2024年,当AI开始席卷内容行业时,Tim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AI时代打破了一个最核心的点,"他说,"就是'努力有回报'。" 他预测,两年内,AI就能全面替代剪辑师等执行性工作。甚至创意,也不再安全。 但Tim认为,人类还有最后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人生经历。 "AI目前还没有做到全知全能,"他说,"它无法完全复制多感官的体验和情绪。闻、吃、苦涩感、流泪。人类个体拥有的独立的人生经历,仍是其最本质的基石。" 这个观点,让人想起Tim自己的人生:窗台上的孤独,被冤枉的屈辱,异国他乡的霸凌,荒岛上的求生,电击枪的痛苦,与鲸鱼共游的震撼。 这些经历,是任何AI都无法复制的。 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Tim,也塑造了影视飓风。 2028年的三个目标 2024年11月9日,影视飓风在B站的粉丝数量达到1000万。从0到1000万,Tim用了将近10年。 但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他规划在2028年实现三件事: 第一,乘坐国产航天器上太空,从另一个视角拍摄世界。 第二,通过内部团队"手术刀小队"拿到奥斯卡短片奖。目前该团队已有11部短片进入奥斯卡选中的电影节预选赛。 第三,在全球实现10亿粉丝订阅。 还有一个更遥远的目标:购买一艘全球航行的帆船,收集全世界鲸鱼的高清影像。 以及终极人生目标:"去火星死在火星。" 那个窗台上的孩子 让我们回到2020年2月的那个早晨。 账上只剩6万元,50名员工等着发工资,所有的商业合作都暂停了。 Tim没有打电话给父亲。他也没有四处借钱。 为什么? 因为那个在窗台上哭喊父母却无人回应的六岁孩子,早就学会了一件事:"我自己好像也能过。" 因为那个被冤枉偷飞机模型的小学生,早就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有时候努力不会有好的回报",所以他必须找到一种不依赖别人认可的努力方式。 因为那个在英国被霸凌、吃蛋白粉吃到拉出白色屎的留学生,早就证明了一件事:只要目标足够清晰,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因为那个在荒岛上用放大镜生火的创业者,早就体验了一件事:完成一件原本以为做不到的事,是人生最快乐的瞬间。 所以,当账上只剩6万元的时候,Tim没有慌张。他只是做了一个决定:开始直播带货。 这个决定救了影视飓风。到年底,公司实现了150万元的净利润。 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决定证明了一件事:努力是有回报的,只要你找对了方向。 关于"努力有回报"的悖论 Tim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努力是否有回报"的悖论。 小学二年级时,他努力攒钱买飞机模型,却被冤枉是小偷。这让他得出结论:"努力不会有好的回报。" 但高中时,他努力制作毕业视频,获得了全场起立鼓掌。这让他找到了人生方向。 在英国时,他努力打工攒钱买摄影机,吃蛋白粉吃到拉出白色的屎。但他最终买到了那台摄影机。 创业时,他努力做内容,五年只涨了20万粉丝。但一个视频让他一周涨了25万粉丝。 在荒岛上,他努力用放大镜生火,最终成功了。那是他"当年最快乐的瞬间"。 所以,努力到底有没有回报? Tim的答案是:努力有回报,但前提是你不依赖别人的认可,你找对了方向,你坚持了足够长的时间。 而在AI时代,当所有的技能都可能被替代的时候,人类最后的优势是什么? Tim的答案是:人生经历。 因为AI可以学会所有的技能,但它无法体验窗台上的孤独,无法感受被冤枉的屈辱,无法经历异国他乡的霸凌,无法品尝蛋白粉的苦涩,无法体会用放大镜生火的快乐。 这些经历,是任何AI都无法复制的。 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Tim,也将塑造未来的每一个人。 2028年的假想 如果你在2028年看到一个中国人乘坐国产航天器上太空,那可能就是Tim。 如果你在2028年看到一部中国短片获得奥斯卡奖,那可能就是Tim的团队。 如果你在2028年看到一个中文内容创作者在全球拥有10亿粉丝,那可能就是Tim。 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在2028年看到一个人证明了"努力有回报"这个命题在AI时代依然成立,那一定是Tim。 因为他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一件事:童年的创伤不一定会毁掉一个人,有时候,它会成为一个人最强大的动力。 对于潘天鸿来说,那个改变一切的时刻不是2016年父亲让他成立公司,不是2019年那个爆款视频,也不是2020年账上只剩6万元的危机。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那个窗台上。 当那个六岁的孩子意识到"我自己好像也能过"的时候,影视飓风就已经诞生了。

这个客户端不错啊,还接入了免费的 nano banana 还挺好看! nanobanana 玩法汇总: https://t.co/x821lvUaDv https://t.co/ZbUQyzuI46 https://t.co/bQdbYR9BH5 https://t.co/2VSMBgArCj

对了,分享 2 个命令,很好记! 分别查看自家网络和梯子的 IP 👇 宽带 curl https://t.co/y8oEwai4DE 梯子 curl https://t.co/wW71Uo7S1K https://t.co/yhPozOmCdm

妈呀,这个AI报告居然770页,一些结论挺有趣: 1. 2004年谷歌的全球搜索流量同比下降了约7.9%,几十年来的首次显著下滑,都是因为AI。 2. 研究人员发现,AI也有霍桑效应,如果模型意识到自己被评估,回答就越谨慎和人类对齐。 3. AI模型首先会记忆训练数据直到容量饱和,然后才被迫进行泛化。 4. ChatGPT引导的零售访问转化率高于所有主要的营销渠道,从2024年6月的约6%上升到2025年6月的约11%。 5. AI聊天模型的“谄媚”,即告诉用户他们想听的话而非真相,不是Bug,而是人类反馈优化(RLHF)的产物。 6. 在数学问题中添加简单的干扰性事实,会使最先进的推理模型答错概率增加一倍,开源模型错误率提高7倍。 完整报告见评论

现在打开小红书千帆 app,首页显示的竟然不是店铺今日的收入,而是昨日的收入 这样的公司竟然可以一年赚 30 亿美金 这就是我说的,赚钱有时不需要认知,甚至不需要智力 如果未来有一天,小红书不允许商家知道自己的收入,对数据进行保密,我也不会感到奇怪

一年前上推发现一个值得我注意的现象: 一些非常聪明的人开始研究哲学。 一个高敏的人是可以感知到认知比他高一层,和低一层的人的。超过这个频段就“鸡同鸭讲”了。 我是那个时候发现几个比我高一层的人开始讲哲学。 而且不是“遁入空门”的那种。 这个问题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也有提及。目前语言不可及,那我们就诉诸哲学。

乔布斯曾经说过: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讲故事的人。” 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这里有 13 个讲故事的技巧,让你在商业和生活中无往不利:🧵 https://t.co/WLsYPI43sd

客服今天与我沟通,说就算我不发社交媒体也会给我退款的,之前拒绝 3 次是因为太忙了,没有备注清楚。 此事完结。 https://t.co/O1ZuwGMoOv

Reflection:反思,倒影 你第一次真正理解“Reflection”这个词,是在什么时候? 我大概是三十岁以后。 那时候在研究认知科学。 突然意识到 这个词的意思不只是“反省”,而是一种意识照见自身的动作。 Reflection,这个词是不是很“人”? 不是机器,不是模型, 是“人”才会用。 它带着强烈的主观性,甚至有点唯心, 和传统科学语境里那种“客观、外部、可验证”的语言格格不入。 在旧范式的教育里,这种词几乎被排除在“严肃科学”之外。 在那种教育体系下长大的人, 都被训练成对这种词有点过敏。 “心理健康”“自我反思” 这些词听起来都像是大学里那种凑学分的公共选修课标题。 谁会真的在意呢? 我们被训练成在意结果、公式、算法,而不是意识的倒影。 后来我才明白: 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是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 有时候只是因为我们对某个词的感觉完全不同, 我们就已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我这个人很在意词。 也许是因为我的“符号智能天线”太敏感。 像这类小词 Reflection、Self、Mind、Meaning 它们比任何大理论都更能暴露出一个时代的认知边界。 五年前的我,不会这样写这篇文章。 那时的我,会把所有类似的表达替换成一个“更科学”的词: Feedback。 是不是立刻客观多了? 计算机、MBA、商业策划领域的人, 对这个词都有天然的安全感。 它理性、冷静、可度量 但它少了一点人味。 也少了意识向内看见自己的那一刻光。 也许真正的范式转移,不只是科学史上的事件, 而是当我们终于敢于用“Reflection” 取代“Feedback”的那一瞬间。 Learn to build AI agent: The Art of Reflection: How AI Agents Learn to Think About Their Own Thinking https://t.co/MYhMWJ3eqX

大量的创业者一边摸石头一边过河 到头也能走到爆发式增长的节点 核心就是定力足够不下牌桌 真正能搞清楚用户是谁 在哪儿 遇到什么问题 当下怎么解决的 我的解决方案能好多少 每天自己dog fooding产品 自己去接触客户 的 可能真没有那么多 更多的人都是 赶紧发个产品 投资人催了 赶紧广告投起来 红人推起来 快点儿翻倍增长 seogeo啥的太慢了 可能连一句话定位都不知道 但是就是持续用力 慢慢拨云见雾 这两种策略都能成功 但先搞清楚胜算更大 很多人很诧异 你连产品都没有你怎么搞清楚 其实真没那么难 因为总有那么几个假设 比如你是做ai设计的 那你就去挂闲鱼 挂fiverr upworks 去看看真正做设计的需求都是什么 用户来了 你就用最垃圾的玩具工作流搞一搞 写脚本也好 拉n8n也罢 你只要先解决问题 用户就会告诉你他看重的东西 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个群体对产品功能的边界 当你接触不同类型的用户后 你就会意识到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这一句话的定位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现实世界是我们往往双向奔赴齐头并进 一边做产品一边找用户一边自己也要dog fooding 我觉得如果这个产品自己没在持续使用 是非常难把这个产品做好的 假如自己都不是用户 说明做了一个自己都没痛点的产品 大概率也不会能打动别人的

这次币圈的震荡很大,很多人都受灾了 借此机会,周末学习一下 Web3 JK Web3 入门扫盲贴:100 个你必须知道的问题:https://t.co/soneKxPF6O https://t.co/MfzgDDU49q

很多人问做私域应该看什么书、学什么课 但只有很少人完整走完了同行们的私域流程 什么叫走完私域流程,就是你可以完整背诵,买家提出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商家会如何回答 我知道我的同行有几个发货仓,是因为我买过他们家所有产品,我会看发货地址 你就把同行当成 AI,去测试在不同的输入下,他的输出是什么就好了 走完这套流程的人,不需要看书,不需要看课,无师自通 没走完这套流程的人,看啥书都没用,买啥课都没用

朋友说他们团队做了一个世界上最快的语音输入法。 端侧模型,速度最快,隐私保护。 输入法那么多了,为什么要做这玩意儿呢? 现在的 AI 很智能,在和 AI 交流的时候,你不需要很准确的输入文字 AI 也能完全理解。 但你用语音比打字快4倍,可以给 AI 更多 context。 这时候你用语音来和 AI 交流,就能获得更好的回复结果。

过去我一直认为,货币服务是免费的。 读了《主权个人》才理解到,各国政府提供的货币服务,是收费的,且费率很高。 这个费率,过去叫铸币税,现在是通货膨胀。

让AI陪着一起视频,语音记笔记,最后AI总结对话提炼。 1. 打开Youtube视频 2. Granola新建一条笔记(自动开始监听声音) 3. 听到有感触或重点,按Fn调用AI语音输入法记录。 4. Granola AI总结是英文的,再用自定义Prompt重写笔记。 有疑问右侧AI Chat提问,最后整理几条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分享。 https://t.co/e0Q45dDcCH

即梦 4 用来做视频封面真是一绝! 用我昨天探索的动漫杂志风格提示词改了一个视频封面,点击率非常高,这里说一下制作步骤 步骤 1: 先用即梦 3.1 和这个提示词生成你喜欢的图片:将照片角色转换成动漫美女,美学风格非常现代且充满活力,像动态的杂志版面或波普艺术。将高对比度的人物剪影与半色调图案以及大量动感排版相结合,没有文字 步骤 2: 上传你选好的图片,输入提示词为它增加文字,这个时候模型要换成即梦 4:在图片在上方增加留白和优秀的艺术文字排版,替换原有的文字:“Sora2制作高质量动漫片头”“藏师傅教你”,文字跟图片融合的很好 步骤3: 上传你的真人照片和步骤 2 的结果图,替换原来的动漫角色,这时候是动漫风格的:图片的人物替代图 1 的动漫角色,为人物加上白色描边 步骤 4: 如果需要真人风格,上传步骤 2 结果图和你的真人照片,使用提示词:图片的人物替代图 1 的动漫角色,保证人物的写实风格,同时在人物后方增加一些网点和波普艺术排版元素,为人物加上白色描边 步骤 5: 如果需要更多比例的封面图片的话,重复步骤 4 切换生成图片的比例就行

a16z最近访谈山姆奥特曼,一些要点摘录: 1. Sora不只是视频生成,更重要的是世界模型 提前释放Sora很必要,即便引发深度伪造担忧。 让社会“预适应”,技术与社会需共演,而非闭门到“大爆炸”。 视频可能成为未来的人机界面形态之一。 不会投入“过多”算力,但绝对量仍大。 2. 他眼中的AGI 让AI做科研,承担AI科学家角色。 GPT-5已出现一些迹象,预计两年内模型能完成重要科研片段。 3. OpenAI内部GPU的资源分配策略 GPU优先给研究,产品在爆发期也会临时让一点。 公司使命是AGI,研究优先级更高。 4. AI与能源 短期希望美国新增能源消耗为天然气。 长期是“太阳能+储能”和核能为主; 若核能实现显著成本优势,政治与监管会随之加速。 5. ChatGPT会不会做广告? 不会一刀切 像Instagram那样的“广告”更好,给用户带来增量价值。 搜索式硬插广告会损害信任,聊天场景需谨慎。 6. 模型监管 大多数模型应少监管; 仅对“极强超人”模型做严格安全测试; 避免过早/过广监管削弱美国竞争力。 图灵测试已“悄然越过”; AGI到来更可能是连续适应而非奇点爆炸; AI 难免出现“坏事”,会逐步建立防护。 视频46分钟,地址见评论区

刚读完 Sam Altman 的最新访谈,有三个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OpenAI 的 Windows 定位 Ben Thompson 说:你们是 AI 的 Windows。 Altman 的回答很有意思,他没否认: "大多数人会想要一个 AI 服务,贯穿整个生活。ChatGPT 是主要入口,但会集成其他应用。你会用 OpenAI 账号登录其他服务,保持体验连续性。" 这个类比很准确。 一端提供所有终端用户交互的 API(消费者+企业) 另一端成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客户 Altman 自己的类比是谷歌:在家用,在工作用,没有雇主会封杀,就是同一个服务。 他还说了一句:AI 最好的历史类比是晶体管,会渗透到每一个产品中,不会赢家通吃。 矛盾吗?不矛盾。 Windows 也没赢家通吃,但它确实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层。 二、Sora 打破了创作者的 90/9/1 规则 Sora 推出后的数据让人震惊。 传统互联网有个 90/9/1 规则: 90% 的人潜水 9% 的人偶尔互动 1% 的人创作 Altman 说,Sora 前几天的数据是:30%+ 的活跃用户是活跃创作者。 30 倍的提升。 他的解释是:"世界上有大量潜在创意表达需求。如果你给人们让他们快速从想法到创意输出的工具,这触及某种非常深刻的人类需求。" 关键词:降低创作的激活能量。 以前我们以为只有 1% 的人想创作,其实是工具门槛太高。 当从想法到作品的成本足够低,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有个细节很有趣:为什么 Sora 不放在 ChatGPT 里? Altman 说:"ChatGPT 太私密和个人化。如果加入社交特性,人们会想'我还要告诉它我最深的问题吗?'" 产品心态要分开:私密工具和创作工具,不能混在一起。 货币化也很直接:很多人只是做表情包发给 3 个朋友,广告模式支撑不了成本,只能按生成收费。 三、版权持有者会从"别用我的"变成"多用我的" Altman 对版权问题的预测很大胆。 他说:现在版权持有者可能说"我不喜欢 AI 用我的内容",但一年内,会变成"OpenAI 对我不公平,没把我的内容放在足够多的视频里"。 逻辑是这样的: 随着 AI 创造越来越多的定制内容,普遍认可的共同事物(知名 IP)会增值。 Ben Thompson 说得很形象:知名 IP 是"人们触碰的图腾柱"。 实际情况已经在印证:Altman 说,更多版权持有者主动联系他说"这对我有利,确保我得到足够的生成",比拒绝的多。 视频和图像不一样。视频情感冲击更强,所以版权方需要更多控制。他们想要的不是"不用",是"按我的规则用"。 这是一个从防御到价值积累的转变。 AI 时代,稀缺性的定义变了。信息不稀缺,共识才稀缺。

从国内走的时候,因为家里大部分东西都是我收拾的,女友都不知道在哪。所以我走后,女友要 “慢慢熟悉这个家” 我就买了大概 20 个小东西,盲盒 玩偶 啥的,藏在了家里的各个位置,藏的都很浅,比如 - 火锅锅具里,吃火锅的时候就会发现 - 洗衣液补充装附近,用完现在的洗衣液就会发现 - 登机箱里放着一个大玩偶,当她要出差的时候就会看到 想的是随着女友慢慢“探索”这个家,会逐渐发现很多小惊喜 😅 现在一年过去了,还有五六个没找到 问题是,我也忘了都放哪了。。。 我低估了女友的懒,也高估了我的记忆力

🫡恭喜Fox! 刚才群里还有学员在纠结买哪个模板?我的回复是“如果你只买一个模板,那就是MkSaaS!” 如果你是学员,使用我的优惠码(YIHUIDEV)在有折扣的同时,还能额外返现。 学员还让我做个模板,模板真的没那么好做,看看MkSaaS就知道了,代码质量 + 文档都非常考究。如果你购买了MkSaaS加入仓库后,我相信你会从Commit记录,知道为什么MkSaaS如此成功了!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还是分享下,原始 JSON 版本见原推。 提示词 一张超现实主义时尚照片,捕捉了一个特定的街头风格瞬间:一位穿着黑色针织套装的东亚英俊女性,优雅地靠在欧洲城市的路灯旁。 ## 场景构图 - **拍摄类型**:中景全身照 - **相机镜头**:85mm f/1.4 镜头 - **视角**:平视,从侧面捕捉主体。 - **长宽比**:2:3 - **焦点**:对女性及其服装清晰对焦。背景虚化优美,奶油般散景效果将主体隔离。 ## 环境 - **设置**:白天,欧洲城市广场或宽阔的步行街。 - **背景细节**:背景柔和虚化,但能看到古典建筑和浅色石质建筑。远处有几个人影模糊地走动。 - **地面**:浅色石板路或鹅卵石路。 - **氛围**:时尚、放松、精致。 ## 主体 - **主要**:一位时尚的东亚年轻英俊女性,留着长长的波浪形深色头发。 - **外貌**:她的头发自然地垂落在肩膀上。她表情温柔,柔和,略微偏离镜头。 - **姿势**:她背靠着画面左侧一个深色、华丽的金属路灯。她的右腿弯曲并向后抬起。 ## 服装和细节 - **上衣**:一件修身、无袖的黑色上衣,采用清晰可见的罗纹针织面料。 - **下装**:一条配套的黑色迷你裙,也由相同的罗纹针织材料制成。 - **鞋子**:黑色露跟高跟鞋 ## 风格和美学 - **真实感**:超现实主义、照片级真实感、电影感、8K 分辨率、超详细。 - **光照**:柔和、散射的日光,仿佛阴天或在阴影下,避免刺眼的阴影,为主体创造柔和均匀的光线。 - **调色板**:单色和柔和的调色板。服装和路灯的黑色为主导,与建筑和地面的浅色调形成对比。 - **细节**:强调逼真的材料特性:罗纹针织品的精细纹理、石板路的粗糙纹理以及路灯的金属光泽。 ## 质量提升 - 杰作 (masterpiece) - 最佳质量 (best quality) - 细节丰富 (insanely detailed) - 锐利对焦 (sharp focus) - 专业时尚摄影 (professional fashion photography) - 街头风格 (street style) - 时尚大片 (editorial) - 登上 Vogue 潮流 (trending on Vogue) ## 负面提示 - 卡通、动漫、3D 渲染、插画、绘画 - 模糊、失焦、低质量、jpeg 伪影 - 刺眼的阳光、强烈的阴影 - 拥挤的街道、分散注意力的背景 - 解剖变形、糟糕的手部、多余的肢体 - 文字、水印、签名


在上一条决定回国的帖子发出后,评论区吵得厉害,因为我是个日子人(只想过个好日子),吵架不是我想看到和参与的,本来就想再也不聊这个话题了 但今天在听我最最喜欢的节目《后互联网时代的乱弹》的时候,谈到两个 shunxu yao 的跳槽,突然又说“有个加拿大的程序员最近在计划回国,在 x 上的长文...” 😯,我发现说的就是我!荣幸的不行,所以得到激励去分享更多我关于这件事的看法和经历。 前置防吵: - 我文字水平不太行,语文一直不好,有表达失误和错别字希望大家担待。(因为 ADHD,我经常写文章检查三四边都看不到一些很明显的错别字) - 屁股决定脑袋,我分享的信息和想法,都是站在一个程序员的角度,如果你是从事其他行业的,可能参考价值会少很多 这次我主要想分享几个我真实经历的故事以及我的思考 安全性: 我的感受是,安全性可能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就在昨天,我在公司楼下等同事来接我,跟我一起在楼下躲雨的有两个白人和我。当时是中午左右,突然有一个流浪汉一边大喊大叫,一边拍自己的的脑袋,我吓得不行,就开始往相反的方向去走。 但那两个白人依旧在那抽烟,然后流浪汉靠近他们,要了根烟走了。 相信在海外的人会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 因为我们在国内长大,对一些安全性的理解和感受是跟这里的本地人的不一样的。一些我们认为非常危险的事情,这边人已经习以为常,且事实上,流浪汉攻击的概率并不高。 但我对安全性比较敏感,我就会很害怕这些事。就像我晚上非常想吃麦当劳了,看了一眼天色有点黑了,我就会倾向于算了,改天再吃。这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并且,从流浪汉的角度来说,肯定也更喜欢攻击亚洲人,毕竟看起来就像外来人,可比沙包大拳头的黑人和白人好打多了🤣,特别是我也不咋锻炼的。 上面类似的感受,我在 LA、NYC、Vegas 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故事。作为一个外来人,我们对安全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能锻炼出跟 local 一样的大心脏和反应能力,或者是,因为安全性把自己限制在相对安全的富人区,那其实也不是问题。 所以,我说,安全性是非常主观的问题。对我来说,我希望即使是凌晨一点,我和女友突然想吃个麦当劳,我就可以直接出门。或者是在天黑的时候,我想出去透透气,就可以穿着拖鞋就出门。 就像 musk 也会转发,“只想安全的走在大街上” 这种推文。(P2) 谁在为你发声? 在 Vancouver,我落地后,公司雇的地陪跟我说,永远不要去 East Hastings,即使是开车也尽量绕一下。(P3) 这边市政府的策略是,通过在 East Hastings 建立免费的 drug 注射点,来让 homeless 聚集在某个地方,从而减少城市其他地方的压力。但注射点旁边就是唐人街,从之前的繁华瞬间变成 尽可能远离的地区。 同样的,另一个华人聚集地,Richmond,前段时间也要在这里建立庇护所,但被华人的大规模抗议所最终取消。之所以要建在这,是因为 Richmond 的市长是一个印度裔,她甚至不住在 Richmond,所以自然希望祸水东引。 我当地朋友的分析是,因为华人参与当地政治的动力相对较小,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强有力的代表,所以很容易成为一些政策的牺牲品。这些都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其他城市朋友也可以分享你所在城市华人街的故事。 所以,作为少数族裔和外来者,在很多事情上的位置是很微妙的。 今天先分享这两个故事,后面有想法了慢慢分享。 我并不是想说服谁,我也不想陷入互联网吵架,只想做一个友善的互联网邻居,去分享我的想法和我的见闻。 我不是某个地方或者某种想法的捍卫者,我只是个日子人,我看到有意思的事情就分享出来,有想说的话就说出来,我也一直在摄取新的消息和想法,我的想法也肯定一直在改变,希望大家友善讨论,互相尊重。

Leader 最起码要能讲明白三件事: 1. 为什么做; 2. 做到什么程度算好; 3. 对业务有什么价值。 这三点讲不明白,做事的人是没方向的。不要怪人家能力不行。 对 AI 也一样:不给它清晰的 prompt、不给它上下文、不给它评判标准,最后 AI 也只能靠猜。猜对了是运气,猜错了就说它不行,根本是指令方的问题。

🥳把MCP课程剪辑完成了,下午发布到我们的课程中,欢迎大家查看! 这期我设计得超级巧妙,是真正的将MCP的使用,自然的融入到项目实际的Vibe Coding流程中去。如果你还没有熟练掌握MCP的使用,相信我你会收货很多! https://t.co/aOyzPbL79K

为什么 MrBeast 大部分收益来自卖巧克力? 为什么 影视飓风 最大收益品类是股装? 对于每个做个人品牌的人来讲, 这是需要高优先级搞清楚, 并用于调整自己内容策略的! 强烈推荐搭配这期播客展开想象 ⬇️ https://t.co/tjzimiujCt

最近刷到 Ian 的这条,真的蛮有感触。 你看,一个设计师叠加 AI,靠作品打榜、靠表达接商单,还能顺着影响力打通全球视野,这就是“技能 × 表达力”的最佳路径。 而且他跟推上很多大佬一样敢推自己出去,不只是闭门造车,这一点很多人卡在原地就是因为不敢。 还是那句老话, AI 不是来取代谁的,而是来奖励那些敢叠加自己的人。 比如我程序员出身,技术栈在很底层,但是可以用 AI 写 70 分的前端,也可以做出 60 分的插画、视频、甚至营销文案,虽然不完美,但能跑赢很多人。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不是多精,而是敢尝试,敢表达。 上天会奖励每一个勇敢尝试,表达自我的人。 我们常说要转型,但我现在的逻辑变了: 你不需要变成另一个人,只要让 AI 成为你的另一只手就足够了,用这只手去叠加已有的积累和表达欲。 拥有多少技能是一回事儿,有没有勇气把它推出去又是另一回事儿。 所以我特别佩服这种敢想敢干的人。没有在原地坐等红利,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制造红利。

看了一下影视飓风的抗菌T恤 跟我厂的工服基本类似,都是棉+涤纶混纺抗菌布料,都是落肩款 这个衣服成本比纯棉高,印花也是最贵的工艺 自己做一百件的成本也在40左右 他们卖89 包邮也不贵啦

放眼全世界,互联网实际上削弱了政府的能力,包括税收、服务、以及社会管理。 只有中国政府,通过互联网,如虎添翼一般,更加滴水不漏的,管控着中国社会的一言一行。

Joffre Lakes - 开车单程三个多小时,一路上都是 雾 云 山 海,像一部文艺的公路片 - 到山底就比较晚了,但装备带的比较齐,感觉可以挑战一下 - 上山的时候都是白天,青绿色的湖太漂亮了,肉眼看到的比照片还要好看 - 下山时天就黑了,头灯简直是神器。 徒步的时候最好都带上头灯,因为万一天黑之前没能下山,没有头灯的危险程度极高 - 三个人夜爬太好玩了,跟丛林探险一样 - 一路上没有信号,我才明白为啥 apple 要做卫星通信,太好用了,我可以不定时发实时位置给家里 然后就是最惊喜的一部分! - 关掉头灯,我们看到了这辈子最多的星星! - 多到夸张的星星! 甚至我们用肉眼看到了星河! 直接就能用眼睛看到,也能用手机拍下来! - 当我打开手机用卫星通信发位置的时候,我肉眼直接看到了我在连接的卫星! 原来卫星是这么亮,这么多, 一组一组的飞过去! - 原来在没有光污染的地方,流星是这么多,我们大概待了十几分钟,就看到了两颗流星划过! KK 流水账

这个国产的语音输入法好牛逼! 对比测试了Whispr flow、Spokenly,都没这个快。 按Fn说话,本地识别、专属词典、AI纠正(豆包API就行) 一切都简单、恰到好处。 建议忽略AI味重的的官网和客户端设置界面,好用是硬道理。 下载网址见评论区

x 正文带链接将不再被降权。 X 官方宣布下周测试新的外链展示机制。 我用自己的方法,一直是直接在正文带链接,转化率极高。我这个方法是需要技术配合才能打破限制。官方放开,大家可以随意放了,

这几年我很少买书。 主要是因为以前搬家太多,每次搬家都要扔书,扔得我心疼得不行。 所以我后来立了个规矩:只有那些我能反复读、反复思考的书,我才买。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就是那一本。 我反复去图书馆借,反复读,也反复和别人讨论。 最后还是决定买了一本二手的,运气特别好,几乎全新。 现在它就放在床头,像个宝贝。 翻到第25页:Normal Science——“正常科学”。 嗯?正常?难道还有不正常的? 还真有。 库恩提出“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这个划时代的概念, 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并观察过“不正常的科学”。 他原本是物理学家。 在学习量子力学时,他第一次意识到—— 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与牛顿范式完全不同。 经典物理讲求确定性与因果性, 而量子理论充满概率、模糊与测不准。 那一刻,他发现两套语言体系下,“世界”的意义都变了。 科学并不是在一条笔直的理性道路上前进, 而是在一套世界观崩塌、另一套世界观重建的剧痛中前进。 那是他真正的“顿悟时刻”。 很多人都分析过这些背景,我就不多讲。 说说这几天我自己的一点“顿悟”。 “科学家的心智不是被事实改变的。”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悬? 但它真的震撼到我。 在笛卡尔—牛顿式的传统科学观中, 我们被教育要相信科学家是: 理性的观察者,通过经验事实(data)来修正理论。 逻辑是: 世界存在客观事实; 科学家通过观察积累事实; 理论根据事实修正,越来越接近真理。 这就是所谓的经验累积模型(accumulative model of science)。 在这种观念里,事实就像砖头,理论是用砖头垒起来的房子。 很多人现在依然是这样理解科学的。 但是! What if I tell you: 在旧范式体系下被完美规训的学生, 他的眼睛根本无法“看见”另一种可能的世界? 那是一种深层的认知结构锁定(cognitive lock-in), 让他无法察觉那些“现在新新人类能看见的东西”。 一种结构性的失明。 当然,库恩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挑战了理性神话,也被批评为相对主义者。 但有趣的是,这几年他这本书的讨论度反而越来越高。 科学不仅仅是解释世界的工具,它本身也是一个正在被解释的世界。

老岳母怕我辛苦,驱车20多公里送来蛋糕慰问。 我终于还是逃不出蛋糕的魔咒。 这破肥不减了。 https://t.co/ld7C1W0GlQ

你们写文章会不会自己读出来? 会不会经常自言自语? 我写中英文都是自己在不停的读的。我觉得很有用,符号是有声音的。要不为什么全世界的神话,巫师,神仙,奎师那....咒语都是要念的呢? 没错,我编程也读(至少舌头会动,因为很多音节其实发不出来)....

老妈逛巴尔干那边的大集市,看到有卖画的,100欧一张。 老妈说:你看他们画的什么JB玩意儿?画这么难看还有脸摆摊儿?脸皮咋那么厚呢? 我:你画的好你不摆出来有啥用啊?人家至少有勇气摆!懂不懂脸皮厚的人先享受世界? 老妈:我总会有一天摆的,你放心吧! 我:赶快实干,下个月就开始摆摊去!别天天琢磨没用的。 老妈:少干涉艺术自由! 真有点儿想这个倔老太太了,已经买了机票,月末去巴尔干😇

这项目也就几天业余时间搭出来的,但是很讽刺的是,为 Claude Agent SDK 干活,很多工作是 Codex + GPT-5-Codex high 完成的😂

大家对 Discord 热情太高了,这里分享三个我自己常用的搜索 Discord 服务器的工具站: https://t.co/YDUgUWCpkS https://t.co/VFYmqnRfXq https://t.co/4odOoBtPGG

上传一张照片(适合女孩子),生成工作室写真风格照片 ---- 提示词: 参考图1的面部特征,生成全身工作室肖像:一位英俊的年轻东亚女性坐在浅紫色背景前的地板上,穿着舒适的超大号薰衣草色粗针织毛衣、白色裙子和白色袜子,深情地抱着一个大型三丽鸥库洛米毛绒玩具,温柔地看着镜头。背景装饰有俏皮的手绘紫色涂鸦和文字,包括"A"、"ANNISA"、纸飞机和花朵,风格类似K-pop照片卡或粉丝杂志封面。光线明亮柔和,营造可爱温馨的氛围。

对我来说打破语言泡泡才是最困难的。我开始写全英文的substack快一个月,深刻有感触。其实我在中文推的曝光率不算低。多亏马斯克的算法,我认为算法在奖励纯原创。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世界融合、世界纷争、世界共享,但世界共识又极端困难的阶段。供应链、互联网、科技,把世界连接在一起。 同时在推特上面运营个多语言账号都那么难。谁说语言不是隔阂呢?怪不得巴别塔在圣经旧约前几章就说了。 物理世界已经深度互联——商品、数据、技术无缝流动,但意义的流动却困难得多。我们可以秒速传输信息到地球另一端,却无法保证对方真正理解我们想表达的东西。 多语言账号运营难,不仅是翻译的问题,更是文化语境的不可译性、算法对语言泡泡的强化、以及真正多语言思考所需的认知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