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list (list: https://x.com/i/lists/1961235697677017443)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Susan STEM
前几天一位推友说得很好: 对于 ToB(企业级)智能体来说,也许最好的设计者并不是懂代码的人,而是那些深刻理解业务逻辑与流程的人。他们知道系统如何运转,知道人和组织之间的真实摩擦点。这样的认知,比语法更接近企业智能的本质。 最近我又买了一本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次没有借(以前还真都是借的),而是决定留在书架上反复阅读。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在其中读出当下的影子。库恩在书中描述的“范式转移”,不仅是科学史的现象,也是一种社会震荡。当旧范式瓦解,新范式尚未确立时,社会会自发地建立保护机制: 比如那些“牛顿背后有秘密团队”、“莎士比亚是七个人合体”的传说(虽然无法证实,但是也的确无法证伪,人家说不定真的背后有团队呢),可能就是人们在剧烈转型中,为理解“超出常识的创造力”而造出的心理缓冲区。 我们今天也许正处在类似的时刻。智能体带来的变革,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理解、组织和拼装智能,比编程本身更重要。推特上、社区里、课堂外,那些并非程序员出身、却在不断学习、实验、分享的群体,都是这个新范式的探索者。 我其实希望我的文章是“广谱”的,是给所有新范式学习者一起讨论的。学文学,商业,基础科学,哲学... AI时代的真正学习者,也许不是掌握某种技术语言的人,而是能在范式转移中学会新的思维结构的人。 The Age of Intelligent Lego: How Everyone Can Build with AI Agents https://t.co/JYKTCYW2OP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