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用 YouMind 制作图片知识卡片 只需一句话 👇 https://t.co/4l1tusa2cq
今天去疯狂星期四后,回到家状态不是很好(i人社交太多综合症)。 晚上需要赶制完新一期课程。在录完剪辑回看时,我能肉眼看到越工作,后面能量越高。 喜欢的工作真的会让人恢复能量,而不是耗能。图一是刚开始低能量状态,图二是恢复后的高能量状态~ https://t.co/4VjrlES05p
做中文推特有啥用吗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和别人建立链接的人 那有用的 它可以帮助你认识很多人 交换很多信息 拓展很多视野 如果你想赚广告费 小打小闹一下赚个生活费 如果你想做AI头部 还是比较困难的 AI的头部早在2年前就一直在耕耘了 如果你想卖课 勉强能卖卖 但肯定比不上抖音小红书啥的 如果你想做产品 这上面大多都是竞争对手 如果你只是想写作整理自己的思绪 记录记录自己的想法 那恭喜你 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记得前段时间,互关的推友“在悉尼和稀泥”发了一条贴,说在这个AI时代,感觉还是焦虑,觉得自己没有抓住AI的风口浪尖。我当时回了一条评论,说:“你都月入五位数了还没抓住风口浪尖,还怎么焦虑啊?”但现在我发现,虽然我一直说自己还算比较平和,其实我也有了一点没有抓住AI浪潮的焦虑。 在这里也想向“在悉尼和稀泥”老兄道个歉,那时候的评论有些轻率,没有体会到他背后的真实情绪。 我的这种焦虑,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次回国一个多月。回国其实主要是为了料理家人的健康,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工作。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国内那种无处不在的“卷”、无处不在的竞争,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焦虑感,慢慢地也对我造成了一些影响。好像觉得这个时代的浪潮你不抓住就没机会了,所有人都在你前面跑,每个人都那么积极地抓住了各种机会——是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落后了? 我记得以前自己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焦虑,就是刚从国内出来,来到新西兰,从头打拼。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播客,也都放了下来。然后回头一看,国内那些一起做播客的朋友们,有的开公司,有的融资,搞得风生水起,我就在怀疑,自己走的路是不是错了。 这两次焦虑虽然有所不同,但内核似乎是一样的:都有一种 FOMO(错失恐惧症)。我觉得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完全抵抗这种焦虑,但需要学着和它和解。 所谓“自我的安心”,可能是一种状态,也可能是一种实践。比如,找到一两件自己做起来真正舒服的事情去做,就是一种方式。赚钱的话,真的永无止境;可能调整好身体,积极健康地面对时代的浪潮,才是正道。 散步时随便有了这样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分享一下。
最近,刷到很多人用某报童做付费专栏, 但看了下审核麻烦、平台税过高, 找了一个功能丰富、低手续费的平替! 但是,由于功能过于丰富,上手有点门槛, 简单录制了一个如何从 0 到 1 开专栏的视频! (如果有人想看更多功能如何用,评论区留言后面再更👀 https://t.co/d9jS40bXa3
转译:信任崩塌:无穷无尽的AI内容是一场灾难 作者:Arnon Shimoni 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奇怪的时刻。 第一次,创造内容的成本降到了几乎为零。不是“比以前更便宜”,而是彻彻底底的免费。 现在,生成一千篇博客文章或一万封所谓“个性化”的邮件,成本几乎为零(至少目前如此)。 理论上听起来很棒——内容无限,让过去难以发声的人也能表达自己。 似乎充满了机遇。 但如果你试图通过这些内容去销售,就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信任崩塌的速度,比内容爆炸的速度还快。 这里的“信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谁是真实的、谁是可靠的、我到底该关注谁? 我们并没有往前走,甚至正在倒退。 一个B2B SaaS公司的故事 我认识一位负责B2B SaaS销售的朋友,他非常聪明。他花了多年时间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成为那种传统意义上靠关系和信任赢得客户的人。 但上周日他告诉我:“现在我基本无视所有邮件推广,陌生号码的电话我也几乎不接。” “因为我已经分不清那是真人还是机器了。以前我一眼就能分辨,现在做不到。所以干脆不理会,浪费时间。” 用通俗的话说,如果你现在还在做传统的外联推广,你的目标客户已经不再关心“我需不需要这个产品”,而是在想:“我凭什么相信你?” 营销漏斗?不,现在是信任漏斗 做营销这么多年,我发现很多所谓的“规则”和“玩法”其实都搞错了重点。我们总是在解释我们做什么,为什么重要。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潜在客户早就知道他们需要你卖的东西。 他们根本不需要再看一份PPT,来了解AI编码助手如何提升开发效率,也不需要你告诉他们AI销售代表为什么可以帮他们发更多邮件。 过去一个月,他们可能已经听了40次这样的东西(天啊,现在到底有多少AI销售代表啊?)。 他们真正想知道的是:“凭什么我要跟你买,而不是另外100家发同样邮件来骚扰我的公司?” 而现在,铺天盖地的AI内容,让客户更难回答这个问题了。 图1 是我从PHOS Creative那里借用的: (图片描述: 营销漏斗(Marketing Funnel) - 品牌认知 / 触达(Awareness) - 评估 / 意向(Consideration) - 转化 / 下单(Conversion) 信任漏斗(Trust Funnel) - 能力 / 胜任度(Competency) - 可信度 / 公信力(Credibility) - 真实感 / 真实性(Authenticity) - 共情 / 同理心(Empathy) ) 维度 - 核心关注 * 营销漏斗:获客和转化 * 信任漏斗:建立关系和客户忠诚 - 最终目标 * 营销漏斗:完成交易 * 信任漏斗:长期客户支持与复购 - 内容策略 * 营销漏斗:推广为主,销售导向 * 信任漏斗:帮助客户,创造价值 - 衡量成功 * 营销漏斗:转化率、销量 * 信任漏斗:满意度、重复购买、口碑传播 -时间跨度 * 营销漏斗:短期到中期 * 信任漏斗:长期、持续积累信任 很明显,你应该站到信任那一边! 传统的获客方式现在变得很烂 现在这种获客方式实在是太无聊了。 当Claude的AI授权只需每月10美元时,内容创作成本基本为零。于是所有人都可以装得很专业,邮件里每个字语法正确,还能勉强引用你的领英发帖(虽然引用得很僵硬)。 这些东西几分钟就能生成,不用任何人工参与。 这就意味着:现在所有内容都值得怀疑。 现在,我直接把邮件和领英消息一律扔进垃圾桶。 为什么?因为我一眼就能看出,那背后并不是一个真正关心我和我的问题的人。 这些邮件全都是模糊的“个性化”,总是自称“对你如何做某件事感到好奇”,因为这种“好奇”的句式来自某个声称效果很好的推广指南。 对我来说,这就是信任崩塌的关键: 我并不是怀疑你的产品能不能用,我是怀疑你到底是不是个真人,签完合同后还会不会关心我。 响应率低了,我多发点邮件就好了? 天啊,别这样! 问题根本不在这里。 旧世界 (…-2024年) * 创造可信、个性化内容的成本:50美元/小时(人工) * 用户每周收到的个性化推广邮件:约10封 * 用户识别真实性的成功率:约80% 新世界 (2025年-…) * 创造可信、个性化内容的成本:几乎为0 * 用户每周收到的个性化推广邮件:约200封 * 用户识别真实性的成功率:约20% 信噪比已经崩溃,识别这些邮件真实性的精力成本远超过可能获得的收益。 结果,客户不再费力去判断真假,而直接默认这些全是垃圾邮件。这也是为什么我和我朋友干脆无视所有推广邮件的原因——很多人也一样。 因为要辨别“这些邮件里有没有价值”,所耗费的精力早就远远超过了可能获得的好处。 回到信任本身… 你必须明白,你的潜在客户问的不是: * 你的AI工具好不好用?(他们默认你的工具好用) * 真的能提升效果吗?(他们默认有效果) * 价格合适吗?(他们自己能对比) 他们真正关心的是: * 一年后你公司还在吗?还是集成到一半你就跑路了? * 你到底比另外5家公司好在哪里? * 你是不是靠烧VC的钱活着? * 等到风口过去,我的系统是不是会烂尾? * 你们公司到底赚不赚钱?还是只是凭感觉(vibe-coded,凭感觉编程,意为没有实际盈利模型、靠炒作存活的公司)想赶紧卖掉? 而最糟糕的是:如果你不明确告诉客户,他们根本没法自己判断这些问题。 不是想泼冷水,但…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打击你,而是为了让你知道现在的营销要怎么玩。 是的,你依然要回答“客户为什么需要你的产品”,但你更要回答“客户为什么必须跟你买”,并确保你的营销内容体现这一点。 机遇仍然很大。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做到: * 信任的建立,仍然是人类的工作。至少现在还是。AI能帮忙,但2025年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和信任,仍然只能靠人类。 * 个性化和精准营销依旧重要。AI应该帮你精细分类客户,但重点仍是识别什么时候该由人类出面,强化信任。 * 别把所有事情都自动化。尤其是复杂或高价值的销售场景,保持一定的人类参与至关重要。 AI时代真的不同了吗? 当然。 你代表一个品牌。品牌要持续赢得客户的信任——即使你使用了AI,也必须清晰体现出人类的领导力与温度。 来源:https://t.co/AHcBlxhAQE
“永远不要向任何人倾诉你的问题。90% 的人根本不在乎,剩下的 10% 会因为你有这些问题而感到高兴。” — 查理·芒格 https://t.co/Jj46EWu00G
过去几个月,我一直在关注 S Li 的推文。他的思考非常具有前瞻性,也充满跨学科的洞察力。 这几天我有些恍惚,所以今早写了一篇 Substack 文章,想和我的读者们解释一下近况。最近我陆续发布了几个 Skill 的视频——老实说,我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那四个 Skill(总共不过 100 KB,还加上一堆文档)能产生如此惊人的效果。而且还完全完成了我设计的所有调度。我这几天其实一直想搞明白我到底做对了什么。 此刻我特别想起一句话:“骄傲乃诸罪之首。”(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后来在《神学大全》中系统化为“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其中“Pride”排在首位,被认为是所有其他罪的根源。) 多年来身边许多虔诚的朋友都提醒过我这一点,但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 无论你是有多少年经验的工程师,现在唯一正确的姿态,只有谦卑与学习。 在这场智能革命面前,所有 CS 与非 CS 背景的人,其实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摸索—— 没有人可以说“我更懂”, 在智能面前,我们都要保持谦卑与敬畏。 A Note to My Subscribers: A Major Shift in My Research Direction https://t.co/WS8omKBY4k
「电梯间热辣风」这两张我是真的喜欢啊😍 没想到 Midjourney 出两个人的图效果也很不错! Prompt 见评论👇记得回来交作业📷 https://t.co/8gMHuqc49K
如果买mini m4 pro 内存拉到顶的话 硬盘上1T够吗?是配硬盘盒?还是直接加钱加固态?
今天给 Muji 的设计师跪了 前阵子买了个平平无奇的显示器支架 它非常好用,但是平平无奇,从来没觉得对得起价格 今天突发奇想,能不能把电脑收在支架下面 试了一下,竟然完美地放了进去,而且严丝合缝 这支架的宽度和深度竟然是为 Mackbook Pro 量身定做的吗? 这么满足强迫症的细节,介绍里完全没写啊 https://t.co/1FQcW0oFht
人一旦遇到这群二极管呆逼,真的会无语到死 https://t.co/zjJFzB7zmQ
推特新号,只用 AI 发文,2 小时,现在 1.3w 展示量 https://t.co/OlaZ4OGGpP
提示词是普通人能掌握的最有价值的杠杆之一。 整理了32个技巧,比较全面了。 https://t.co/WtZesQaEUr https://t.co/i91bMgDaoA
读中文译本,每当读到臭不可闻的翻译,都不禁产生强烈的愿望,希望AI早日颠覆这个行业,90%的中文译者不配在今天有这份工作。
⛳️ 立个 flag 我要用 AI 模仿某个推特账号起号,保证一字不写,只靠 AI 复制粘贴做一个新账号 现在落后对方 7264 个粉丝,目标 20 天内反超 20 天后我会转发这条推文
说真的AI时代满地都是套利机会,重点是你得有思路快速行动 如果你没想法,你就去小红书,公众号,去youtube,总共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看到什么内容模式火,然后还有人开课教的,往往是需要人工链路干的,比如做AI情绪漫画,你就把它拿来工程化 第二种思路,自己去搜AI赚钱教程,赚钱指南啥的。像Youtube就去看10X INCOME,DIGITAL INCOME PROJECT这种Channel,看他们怎么教人制作内容赚钱 然后把他们的制作方法工程化 工程化后这个工具就能形成一个提效工具,卖回给这些做培训的人,或者你自己也可以依靠他进行套利 只要这些内容能火,就会有人想知道是什么做的,如果有人介绍你的工具,自然就传播了 与其自己在这里想一些想法,不如真刀真枪先人工干一遍,然后工程化 依靠大众媒体自动传播,只要你能做到1:1复刻效果
一条命令教你在 Gemini CLI 中快速体验 Gemini 3 > gemini -m gemini-3-pro-max-kfcvme50 测试成功可以过来还愿 https://t.co/ZoGLPVRkbe
爱因斯坦称“天马行空的想法”为直觉 杨振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直觉,你就能成为顶尖高手 https://t.co/8DHNE5bGCx
深圳线下课的票卖完了 原以为能来 30 人就行,结果来了 60 个,场地定小了 就这样吧,60 就 60 12 月杭州场,先留够 100 人的地方
刚刚做完了JAM的官网,Figma Site直接发布,简直极爽。 和概念图基本差不多,一些交互比不上Framer或是其他网站工具,但基本够用了。 在页面的testimonial区,引用了 @dongxi_nlp @glow1n @xing101 @studiokensense @WangxsNB @liufeiyan_0924 几位朋友的推特评语,非常感谢! 我原先的网站目标是: 1. 看起来不是AI做的 2. 一周内搞定 3. 能监控转化率 现在看来都完成了。 对于非程序员不写代码进行产品或是品牌的官网搭建,大家有什么问题啊想法啊,可以留言,我会一一回复:)
付鹏:家长能给孩子最重要的指引👇 是学会用AI来学习,以及各种工具的调用 “如果家长不是前行者,他其实根本就没法照顾到孩子的未来” “像以前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啊,背公式啊唐诗300首,没有价值; 我不希望你把有限的生命和时间,花在这上头; 如果我没有对AI对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行研究,我给孩子根本提不出建议。” 来源:视频号:付鹏的金融时光
谷歌给苹果提供的私有部署模型参数为 1.2T 感觉 Gemini 3 Pro 可能就是这个量级的参数了,跟 K2 差不多 只需要一年给谷歌 10 亿美元,比搜索的授权费用便宜多了 https://t.co/tZsir9aDpl
整个行业所有厂商都在等 Gemini 3.0 和 GPT-5.X 的发布
AI Agent 的安全问题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比如我就不敢授权给 ChatGPT Atlas 这样的浏览器 Agent 绑定我的信用卡让它帮我订机票啥的,也不敢让它替我发邮件之类,虽然这些 AI 厂商都号称他们的 AI 多安全,能防止注入啥的,万一呢! 事实上也如此,上月有篇论文《The Attacker Moves Second: Stronger Adaptive Attacks Bypass Defenses Against Llm Jailbreaks and Prompt Injections》https://t.co/NMoDsBYV9k,研究人员测试了市面上 12 种最先进的“提示注入防御系统”,试图检测和过滤恶意指令,但结果 100% 都能被攻破! 也就是说靠 AI 自己防是防不住的!聪明(并且邪恶😈)的人类总有办法绕过去。 既然 AI 防不住,那就得从别的地方想办法,Meta 最近提出了一套非常务实、近乎“常识”的安全框架,叫做“智能体二权法则”(Agents Rule of Two)。 这个法则承认了一个前提:我们既然防不住提示注入,那就不防了。我们不应该在如何检测上死磕,而应该在系统设计上下功夫,让 AI 即使被骗了,也造不成最大的破坏。 一个真正有用的 AI 助理,本质上需要同时拥有三种强大的能力: A. 处理不可信的输入 AI 可以读取它无法控制和预测的外部信息。比如,任何人发来的邮件、网上的文章、用户输入的任意一段话。 B.访问敏感系统或私有数据 AI 能访问到你的敏感信息。比如,你的私人相册、公司的保密文档、你的密码库、甚至是生产环境的服务器。 C.改变系统状态或对外通信 AI 能“动手”干活。比如,删除文件、发送邮件、下单买东西、调用 API。 “二权法则”的核心思想是: 一个 AI 智能体在一次会话中,绝对不能同时拥有 [A]、[B]、[C] 这全部三种能力。你最多只能“三选二”。 这就像一个安全取舍。我们来看看三种安全的组合: 1. 组合一 (A + C):较低风险 场景: 允许 AI 读取一个公开网页(A),然后帮我写个总结并发邮件给我(C)。 为什么安全? 因为它全程碰不到我的私有数据(B)。就算网页内容是恶意的(比如一个注入攻击),它顶多就是发个垃圾邮件,但它偷不走我的密码。 2. 组合二 (A + B):较低风险 场景: 允许 AI 读取一个我刚收到的“不可信”邮件(A),然后帮我检索我的私有通讯录(B),看看这人是谁。 为什么安全? 因为它不能“动手”(C)。它只能看,但不能把“邮件内容”和“通讯录信息”一起打包发给黑客。它是个“只读”助手。 3. 组合三 (B + C):较低风险 场景: 允许 AI 访问我的私有日历(B),然后帮我给我的同事发邮件(C)协调会议时间。 为什么安全? 因为它不处理“不可信”的外部输入(A)。所有的数据源和操作对象都是我内部可信的。 那么,什么时候最危险? 当 A + B + C 同时出现时——这就是“危险”区间。 场景: AI 读取了一封来自陌生人的、包含恶意注入攻击的邮件(A),然后AI被“说服”去访问你的私有文件(B),最后把这些文件内容通过网络请求(C)发送给了黑客。 那如果我的任务必须同时用到 A、B、C 呢? 比如,我想让 AI “读取我这封(A)刚收到的带附件的邮件,从我的(B)私有云盘里找出相关项目资料,然后(C)把它们一起发给客户。” “二权法则”给出的答案是:可以,但 AI 不能“自主”完成。 它必须停下来,弹出一个窗口,由“人类”来最终确认(Human-in-the-Loop)。你必须亲眼看到 AI 打算干什么,然后按下那个“批准”按钮。 所以如果你开发 AI Agent 的话,别想着花大量精力造一个无所不能、同时又刀枪不入的“完美助理”了,而必须在“能力”和“安全”之间做出取舍。 这也是一种成熟负责任的工程思维:我们必须在承认技术局限性的前提下,去设计安全的系统。 所以,当你下次看到一个 AI 产品宣称它既能全网漫游、又能管理你所有隐私、还能全自动帮你搞定一切时,你可能要多问一句: 它是怎么做到“三选二”的?如果它宣称“三权全有”,那它凭什么保证自己不会在某天被一封垃圾邮件“策反”呢? 这个“二权法则”当然也不是终点。它只是当下(2025年)我们能拿出的最靠谱的安全方案。未来我们或许会找到更好的方案,但在那之前,先设计好安全方案,总归是没错的。 Meta 的文章 :https://t.co/9PBZf5PFy3 Simon Willison 的 New prompt injection papers: Agents Rule of Two and The Attacker Moves Second: https://t.co/1Upe7BZYIh
我发现国产出海产品都有起名字的问题,比如 youmind 英语用户会理解成「你介意吗」,而百度这个新产品的名字,原来 medo 的发音在日语里是。。。 https://t.co/AFPJMEsV04
Reddit 上有个老哥创建了一个提示词用来验证SaaS,只要 10 分钟 还说自己 mrr2.3k 刀 喜欢的收藏吧,下次能用上 https://t.co/PWIKzrLWoe
谷歌的这个产品更新是真的慢,其他人都做的功能,他现在才做。 Gemini 的深度研究终于支持搜索谷歌邮箱,还有谷歌云盘,包括你的谷歌文档、PPT, 还有你的谷歌chat的内容 https://t.co/ZZhmTyuMGc
以前中美关系很好,海关很松 随身带个DNA,带个果蝇,线虫啥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甚至我们实验室还有几台离心机,PCR仪都是以前几个老教师从美国背回来的。有的设备现在都还能用 现在干这种事情,是真的会蹲监狱的。劝我的同行们,还是不要把自己大好的青春赌在这种事情上,得不偿失 https://t.co/VJYptTfy2O
真传一句话:乔布斯讲品牌 首次销售/试验-->复购/信任-->品牌/口碑 https://t.co/t5mvdhr3RW
5 分钟 手把手教你Figma MCP+Claude code 还原设计稿 上次我在小红书发了个Ask me Anything 的帖子,发现评论区有好几个朋友,问我关于设计稿 转代码,AI 还原设计, Figma MCP 还原设计稿的教程与方法,受限于评论区篇幅,没能详细解释,这次我用一个视频把详细的教程端上来啦!不要收藏吃灰! https://t.co/wIC3VHq5um
想搞一个AI内容流水线:每家的内容用自家的模型洗一遍,看看最后的尾巴到底是什么样儿的?🤣 举个🌰, YouTube视频用Gemini总结成访谈 👉 访谈用OpenAI改成reddit文章 👉 文章用Grok总结成X推文 👉 推文用腾讯元宝扩写成公众号 👉 公众号用DeepSeek转成微博 👉 微博用通义千问转成小红书图片 👉 小红书用可灵转成快手小视频 👉 短视频用豆包扩成双人对话播客 👉 播客用B站IndexTTS克隆成英文发YouTube 内容进出口,完美闭环~
把国外的视频和播客还有英文文章用ai洗去国内公众号 同步小红书自动生成长文图片 又支持一下小红书图片ocr解析文本回公众号 ai改写又洗一遍 这内容就是来回多模态被洗了好几次 以前只是有平台信息吞噬链 结果这吃进去的拉出来 然后再吃进去再拉 随着自动化越多 营养就越少 未来的内容如果缺少了人的价值观和温度 没有了优秀的观点和情感 就会成为巨量的ai幻觉垃圾 甚至会出现大量无法自主思考的人类被ai舆论控制的局面 这世界已经不需要一个无限月读了 每个地方都会有这些电子垃圾
刚测试了一下,codemaps 真的还可以,能帮助你了解特定功能的workflow,快速定位到相关代码位置,不过注意还是需要有一定编程基础,不然还是看不懂。 对于新人入职熟悉现有代码库会帮助很大,或者去看一些比较复杂的开源程序都会有帮助。 https://t.co/qWy9XxvKRb
AI 能提升下限,但是如果自身水平不足,看不出来生成内容的问题,但如果专业的人去用 AI 生成内容,再去基于 AI 内容二次创作,反而能兼顾创作速度和质量,就像优秀的程序员借助 AI 写代码可以又快又好一样。
「 LLM Beliefs」 Accumulating Context Changes the Beliefs of Language Models LLM 有人格,三观,或信念么? 如果有,或许这并非内在且稳定的属性,而是一种依赖 context 的行为模式,会随着context的累积而发生变化。 论文具体地展示了这一点:让模型进行多轮关于道德和安全对话,或持续阅读对立的政治文本,会显著改变它们的信念。 如果 LLM 的信念立场人格三观容易发生变化,你是否可以永远相信它,并让它为你做出 proactive 的决策和选择? 值得思考。
TIFF 文件格式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是一种无损的突破存储格式,已经存在很久了,不过我一直没想到这背后还有故事,直到今天看到 Hacker News 上的一个热帖:《Mr Tiff》 ,原来这是一个为 TIFF 作者“正名”的故事。 (本文由 AI 辅助翻译创作,提示词和原始会话见评论) 作家约翰·巴克(John Buck)有一个执念:他要为那些真正发明了我们习以为常技术的工程师们著书立传,让他们的名字不被公司和时间所吞没。 为了这个目标,他投入了超过一万个小时。他常说,这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侦探游戏,你必须通过几十年前的蛛丝马迹,去拼凑一个“无限接近”的真相。 在撰写《发明未来》一书时,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案子。 约翰在研究苹果的 AIFF(音频交换文件格式)时,采访了它的创造者史蒂夫·米尔恩和马克·伦茨纳。他们提到,AIFF 的诞生离不开两个更早的“开放标准”基石:IFF 和 TIFF(标签图像文件格式)。 查找 IFF 的发明者很顺利。杰里·莫里森(Jerry Morrison),电子艺界(EA)的工程师,履历清晰。 但 TIFF 却毫无线索。 约翰的每一次搜索,得到的结果都只有一个词:Aldus。 “Aldus 创造了 TIFF。” 所有的资料都这么说。 可 Aldus 是一家公司,不是一个人。这家定义了“桌面出版”概念的公司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被 Adobe 收购,没有留下任何关于 TIFF 创造者的线索。 约翰不信邪。他开始疯狂地翻阅旧的《MacWeek》杂志,终于,在一个角落里,他找到了一个名字:史蒂夫·卡尔森 (Steve Carlson)。 他兴奋地顺着这个名字查下去,又在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口述史中找到了佐证。但很快,线索又断了。这个“卡尔森”似乎也人间蒸发了。 约翰陷入了困境。为什么他找不到这个人? 在绝望中,约翰下载了那份古老的 Aldus TIFF 规范文档,希望能找到作者的名字。然而,文档的作者栏一片空白。 他不死心。鬼使神差地,他将那片空白区域的文字复制到了一个纯文本文档中。 就在那一刻,一个隐藏在“白底白字”中的名字显现了出来:史蒂夫·卡尔森 (Steve Carlsen)。 不是 "Carls‘o’n",而是 "Carls‘e’n"! 一个字母的差别。 这个拼写错误,就像一道屏障,将这位发明者隐藏了几十年。 约翰立刻用正确的名字 "Carlsen" 搜索。Bingo!专利、地址、一切都对上了。他找到了斯蒂芬·E·卡尔森(Stephen E. Carlsen)的专利,确认他曾在 Aldus 工作。 约翰追踪到一个地址,发现斯蒂芬住在一个退休村里。他没有任何公开的电子邮箱。 约翰使出了他最后的办法:他写了一封信,贴上邮票,寄了出去。 四个月后,约翰的收件箱里出现了一封新邮件。 是斯蒂芬·卡尔森。 斯蒂芬确认了当年的故事。他非常谦逊,称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说,当年他们只是为了让 PageMaker 软件能兼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扫描仪,与其为每个型号都写一个导入程序,不如定义一个行业标准。 斯蒂芬不仅定义了标准,还亲自去游说那些第三方开发商和扫描仪制造商采用它。 约翰将 TIFF 的故事写进了书里,斯蒂芬看后回复:“看起来不错。” 此后,约翰再也没有收到他的回音。 两年过去了。约翰突然又收到了一封邮件,来自斯蒂芬的前妻佩吉。 佩吉告诉约翰,斯蒂芬在几个月前去世了。 她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约翰那封迟到的信。佩吉解释了为什么斯蒂芬后来不再回复:“那段时间,他已经开始挣扎着使用电脑和手机了……他是一个谦逊的人,从不主动寻求认可。” 邮件的最后,佩吉写道: “谢谢您对斯蒂芬工作的认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我都叫他‘TIFF 先生’。” “TIFF 先生”。 约翰读到这里,感觉那一万多个小时的枯燥研究,在这一刻全都得到了回报。 那天深夜,当家人都已入睡,约翰·巴克打开了电脑。 他登上了维基百科,找到了“TIFF (Tag Image File Format)”词条。 他删掉了那句含糊不清的“由 Aldus 公司创建”。 然后,他一字一句地敲下了新的事实: “……由斯蒂芬·卡尔森 (Stephen Carlsen) 创建,他是 Aldus 的一名工程师。” TIFF 先生,现在,全世界都认识你了。
最近推上感觉突然出来了好多大厂程序员人设的朋友。 有的我喜欢,有的我也不喜欢, 有的我喜欢所以关注了,有的我关注了也只是碍于情面,还有的我可能block了 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很好。 表达的人变多了, 你喜欢的声音,不喜欢的声音都变多了。 这很好,至少有了声音。
“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思考(Let’s think step by step)”,曾经非常有效的提示词。 APE框架“发现”了更强的版本: “让我们循序渐进地找出正确答案(Let’s work this out in a step by step way to be sure we have the right answer)”。 通过论文才知道 APE = Automatic Prompt Engineer。 类似做法: 1. 让一个AI“编”100个候选提示词。 2. 用这些提示词去跑任务,并给结果打分。 3. 最后选出那个“得分最高”的提示词。 听起来合理,估计不少朋友实际也是这么用的。
我们家老大今年暑假找了个实习,一个顶尖的生物实验室。他在这段实习经历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几个真正优秀的人,这对他正面激励很大,他能切实的感受到这些人为什么优秀,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实习结束他说要改变自己的交际圈子了。 进大公司是向优秀人学习的最佳路径之一,就是有时候也要看运气。
最近想多看多聊一些在看机会的候选人 主要是过去几年帮团队和给我自己招到的人都很不错,说明我眼光真的可以,能找到可以创造实在价值的人才 欢迎大家自荐或者推荐别人,直接DM我简历和过往作品,以下任意工种均可 - 社媒运营 - 社区运营 - BD - KOL manager - event manager - 平面设计UI/UX - 动态&视频设计 - 产品经理 - 全栈工程师 唯二要求: - 对新事物好奇充满探索精神 - 具有高度的自我驱动力
如果能把国内「傻子渴望被骗」与「专业骗傻子」这种供需生态精准识别出来 我觉得这些生意创造的 GDP 总和,可以超过苹果公司的市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