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list (list: https://x.com/i/lists/1961235697677017443)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关于印度裔美国人和华裔美国人差异的有趣的观点(下面的内容是 Junde Wu 原推文内容摘要): 65年移民和国籍法开始,印度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医生、工程师、学者进入美国,成了印度裔社区的第一代基础,而他们的高学历背景,也直接塑造了整个族群的教育水平与收入结构。 而华人移民的节奏完全不同。 因为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高学历、高技能的大陆移民真正的大规模涌入,其实要等到 80 年代末、90 年代 才开始,直到 2000 年代才达到峰值。 我们今天看到的差异,不是因为文化,也不是因为某个族群“更聪明”,而是因为不同族群来到美国的时间点不同、路径不同、筛选机制不同。
M: 来这里的意义是什么? D:因为门票免费? M:那只是现实层….因为黑鸟是冷战侦察机工程巅峰,飞行速度超过马赫2.5全身热膨胀,把缝隙填满。形成内真空状态。波音707的原型,当时在华盛顿航展,毫无征兆的做了空中翻滚。开启喷气式时代。 D:哦,你儿子看上个80刀的纪念品,你去把钱付了? M:算了吧,不如买汉堡。 D:欢迎回到现实层。
靠,正像Elon曾经说过的,尤根发明了当前AI的everything! 当前AI的所有理论都可以从尤根一个人写过的论文中找到线索。 https://t.co/AMd8ZB4IW8
老了,胖了。 问AI,我YouTube咋办? 他居然建议我去贴假睫毛…. https://t.co/mHl071AGy7

Bear Liu
我记得前段时间,互关的推友“在悉尼和稀泥”发了一条贴,说在这个AI时代,感觉还是焦虑,觉得自己没有抓住AI的风口浪尖。我当时回了一条评论,说:“你都月入五位数了还没抓住风口浪尖,还怎么焦虑啊?”但现在我发现,虽然我一直说自己还算比较平和,其实我也有了一点没有抓住AI浪潮的焦虑。 在这里也想向“在悉尼和稀泥”老兄道个歉,那时候的评论有些轻率,没有体会到他背后的真实情绪。 我的这种焦虑,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次回国一个多月。回国其实主要是为了料理家人的健康,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工作。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国内那种无处不在的“卷”、无处不在的竞争,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焦虑感,慢慢地也对我造成了一些影响。好像觉得这个时代的浪潮你不抓住就没机会了,所有人都在你前面跑,每个人都那么积极地抓住了各种机会——是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落后了? 我记得以前自己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焦虑,就是刚从国内出来,来到新西兰,从头打拼。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播客,也都放了下来。然后回头一看,国内那些一起做播客的朋友们,有的开公司,有的融资,搞得风生水起,我就在怀疑,自己走的路是不是错了。 这两次焦虑虽然有所不同,但内核似乎是一样的:都有一种 FOMO(错失恐惧症)。我觉得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完全抵抗这种焦虑,但需要学着和它和解。 所谓“自我的安心”,可能是一种状态,也可能是一种实践。比如,找到一两件自己做起来真正舒服的事情去做,就是一种方式。赚钱的话,真的永无止境;可能调整好身体,积极健康地面对时代的浪潮,才是正道。 散步时随便有了这样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分享一下。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