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list (list: https://x.com/i/lists/1961235697677017443)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老马说他们会在未来几周删除掉推特所有的启发式算法,彻底将推荐算法改为 Grok 驱动。 启发式算法就是类似现在 if-then 这种常用的传统算法。 Grok 将“真正地阅读每一篇帖子和观看每一个视频”,确保新人的优质内容也可以被发现。 未来,用户将能够直接“告诉 Grok”来临时或永久地调整自己的信息流。

得知杨振宁去世的消息,猛然间有点恍惚。 印象中大学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就有杨振宁教授的分享和祝福。当时记住的一句话是: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这是杜甫的一句诗。从杨振宁口中说出来,特别贴切。我在物理系,学的基础物理。物理学的大学教材上,我一直把这句诗写在封面上。 物理学给了我太多乐趣。莱布尼茨、牛顿、薛定谔、普朗克、泡利、狄拉克、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等,人类群星闪耀时,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像是一次时空穿越,从微小的夸克到整个宇宙,大学让我度过了亿万年。 后来从物理转行到互联网,依旧有时梦宇称不守恒,梦回南七技校和杨振宁路。在浩瀚的物理学面前,AI 就是一个小泡泡。 杨先生走好。物理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变化又永恒。感谢在我的时空里,有过你的降临。

最近在找工作,在思考我们这些“传统”程序员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 只聊聊我现在的理解 - 在大厂,如果不是非常核心和非常棒的组,大部分时候都是螺丝钉,只是 AI app 整个流水线上的很小一环,很难通过工作建立起对整个 AI 全景的认知。 仅仅是从 “存业务数据的 CRUD” 变成了 “存 Agent 数据的 CRUD”,看起来跟 AI 相关,但其实并不能持续的获得来自一线的经验 - 在创业公司,人数较少,也就意味着能做跟 AI 的核心更近的工作,获取的更一手的信息和 insights,从而加深自己对 AI 的理解。当然创业公司也会有相应的风险。 最简单的像我现在把一些一线的反馈给到 researcher,流程非常长,并且很难知道他们的思考、理解和下一步行动,但在一个创业公司,直接拿着电脑干到 researcher 面前,有啥好奇的直接问。 我在思考,当我们在面对 “范式转换”的历史时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抛弃过去求稳的“大厂思维”,去求一个大厂的螺丝钉,而且想办法冲在 AI 的一线,去获得最新的经验和积累有价值的能力。 至少在我看来,AI 对全人类都是新的,没有哪个公司对其他人有过分的领先优势,真正能获取有价值知识的方式就是浸淫在一线,尽可能的在一线做事情、产生 insights、总结,然后循环。

新视频录制完毕,《Claude Code + GLM 4.6 实测》, 这几天在抖音直播间里“公开处刑” GLM 4.6 ,结果确比预期好用 如果你想有 cc + sonnet 4.0 的体验,GLM 4.6 是个极高性价比的选择。如果你要修的 bug 更难,可以继续使用 codex + gpt-5(-codex) high 甚至 chatgpt pro 模式

可怕,知道了一件很吓人的事情,真的,小朋友们不要看到什么就拍,拍了就发,特别是外网,万一影响到大佬的生意,你真的死都不知道这么死的。

骑上了兄弟们🤣 签合同付款,给新车加油上电。销售特意让我第一手启动的,试了一下,这车子真好骑哈哈😅 https://t.co/VAfNjnz5hX

上一条讲「怎么干中学 Web3」的推文,私信加爆了🔥 这次我们来点实战:从 0 到 1,亲手做一个最能串起 Web3 全流程的项目:转账 DApp 干中学 Web3(1)|转账 DApp 实战 先从最简单、最核心的项目开始:做一个转账 DApp。 它能帮你把“区块链到底怎么跑起来的”这件事,一次性串个大概情况。 这一节我主要会带你搞清楚: 1. 转账 DApp 的整体思路 2. 转账 DApp 的 prompt(见评论区) 3. 一些关键概念:区块链、智能合约、钱包、Gas Fee、DApp 4. 如何搭建测试环境(我们用以太坊测试链) 5. 各种账号注册、环境配置、工具安装全套流程 6. 最后附上 GitHub 源码 为了给大家一个全局直观的了解,先看看最终成品的效果👇(图一) 你需要先有个钱包,这里用 MetaMask 做示例,我已经连接好了,后续会分享具体如何操作。 然后填上两个东西: 收款地址(你要转给谁) 转账金额(转几个 ETH) 点确认后,交易就发出去了。 如图二所示,几秒钟之后,转账记录出来了,有点像银行流水,只不过多了详细的信息, Gas Fee、交易哈希这些链上信息。 先有这么个大概印象就行,下面我慢慢讲,这个 DApp 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 👇

谁是下一个何同学? 短短几个月,300多万粉丝。何同学的油管频道,火的是一塌糊涂。 实际上,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创作者,但是受限于语言的原因,而没有进入国际视野。 现在,有了剪映,VidTransAI等AI工具的帮助,语言不再是障碍。 你完全可以把发抖音,小红书的视频,翻译下,然后发油管,TikTok,不仅有播放量收益,还能获得全球70亿人的关注。 不说了,我先开账号去了…

🥳宣布几个好消息: 1. AI编程课学员1500+了 2. 视频商单价格涨了不少,单太多了 3. 今天北京天气很好,阳光充足~ 预告10月的课程吧: 1) 下周会发布Vercel部署相关的课程 2) 月底会发布新一期的iOS重磅课程,这期视频开发会用到 @ios_1261142602 的EasyApp模板,来加速iOS应用开发。 📢最后,10.24课程涨价到499元!

ChatGPT的pulse 我每天都看 而且我发现我越是深度思考密集输出的时候。这份报告就对我越有价值。 https://t.co/HYASp6oKwH

图1是我画的,图2,3是生成的,图4是我再加工的。只用了一个绘图软件和一只苹果画笔。 经验:先让AI 对原图进行detail, 依赖上下文的故事线。比如我这个是讨论的multi-agent. 生成之后自己再拼接完善。一个复杂的,难描述的生动概念慢慢成型。 https://t.co/fRjQpzZSWN

当ai可以越来越快实现人们的想法时 缺少的并不是“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而是“做什么,怎么做”的上下文 去开闲鱼 去做淘宝 去找外包 去reddit翻帖子 看看谁还在寻找程序员 在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 重要的是接触客户 去多和别人谈一谈 并询问对方支付定金 在接单的过程里你就会知道 对方是谁 遇到了什么问题 当下是怎么解决的 是否愿意花钱提高效率 这些上下文是开发的基础 当你3-4个窗口同时并行4个付费需求时 你独立开发的成功机会就悄悄地被放大了

Claude Skills 系统看起来真的太完美了 每个 Skill 都是一个文件夹,只需要 Markdown 即可编写 而将文件夹系统作为 Context,正是 Claude 最核心的产品理念。 这是一个智能可插拔的技能系统,再也不用在系统prompt里塞垃圾了。 不仅可以加载记忆,还可以加载技能,这是目前最美妙最优雅的 Agent 架构。 每个人也可以分享自己的 Skill,一套开放的生态系统。 未来的想象空间没有上限。

今天和团队分享了一个我的工作心法:“残心”(Zanshin)。它源于剑道,指一击得手后,精神与姿态不能立即松懈,仍要保持高度警觉。做工程也是一个道理:代码部署成功,跑起来了,相当于你一刀砍中了目标。但决不能马上放松,你必须保留这份“残心”,持续观察、验证,确保整个动作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特别认同陶哲轩的观点:现阶段 AI 最合适的用法不是直接把最强大的 AI 模型用来攻克最难的数学难题,更广泛、更实用的用法,或许是利用那些性能适中的 AI 工具,来帮数学家们加速完成那些日常繁琐但又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任务。 前些天听个 CVS 的人分享,说 CVS 药房很忙,但是大部分时间是浪费一些繁琐的事情上,比如说数药片,因为每个病人的药片数量都不一样,需要两个专业的药剂师,一个负责将指定数量的药片装到药瓶,一个负责将瓶子的药片数一遍验证对不对,一群高学历受过专业训练的药剂师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在这些事情上。所以他们最近用 AI + 机器人的方式,将这个过程自动化,让药剂师们解放出来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我自己日常用 AI 也是类似的,它不一定能帮我解决很多技术难题,但是我可以借助 AI 开发一些小工具,或者直接借助特定的提示词,就能帮我做很多繁琐的工作,这样已经可以极大的提升我的整体效率了。 --- 原文翻译见评论

上了年纪的前端一定跟 IE6 打过交道,给它写过不少的 hack。我们得感谢以 YouTube 为首的 Google 产品在十年前率先在网页加上了引导 IE6 升级到高级浏览器的banner,在一个月把 IE6 的市场占比降到个位数。 YouTube 早期前端工程师分享了背后的故事,他们因为每次发版都要给 IE6 写好几天的兼容,刚好他们因为刚被Google收购还没有完全兼容Google那套严格的上线流程,所以他们就用了一个高级权限来发版,加上了强制要求用户升级IE六的banner。接下来Google其他的团队因为看到YouTube上线了,以为他们通过了法务和PR的审核,所以他们也说服了他们经理一同上线,这样就导致了Google几乎所有苦 IE6 久矣的前端团队都上线了这种 banner。

HeyGen的Founder分享了他们团队内部的管理和产品方法论,摘取部分我最受益的六个观点: 1. AI产品要适配底层AI模型平均每两月一次的迭代周期,所以核心的产品功能向前规划两个月,但是也要时刻思考着接下来6-12个月的大突破可能会是在哪个方向。产品要和模型突破一起向前,不要被模型突破覆盖掉。 2. AI时代创业团队最大的错误就是速度太慢。不要怕犯错,要怕学习太慢。速度不仅仅是执行力,也是一个mindset - 如果任何时候你想到 - 周一再发这个功能而非现在,都意味着你不重视速度。 3. 团队每个角色最重要的责任: - PM要每天使用市面上所有的常用AI工具和竞品产品,理解为什么做某个功能和划分其优先级; - Engineer要给出PM可能会miss的技术视角同时用最快的速度把功能做出来; - Designer要把所有的复杂功能和用户需求简化成老奶奶都可以用的简单操作; - Data Scientist要能够配合PM找到最核心的数据和构建核心看板和分析工具,通过数据做出决策。 - Growth 对业务指标负责,同时要确保构建每一个功能和阶段的用户行为与喜好学习循环。 4. Everyone agrees = no one cares 每一个人都同意常常意味着大家其实不在乎。Disagree and commit。避免Decision Paralysis,即使有不同意见,选择一个之后就commit,通过用户反馈再来学习和调整。 5. 别憋大招。攒了六个月的重大更新发出来之后发现竞品其实早就发了这个功能且获客了,又或者构建了一个可以服务巨大用户量的框架但是事实上只来了100个用户。 6. 什么时候必须要慢下来: - 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用户需求,任何影响我们学习用户反馈的数据和功能缺陷都必须要修复; - 影响到用户核心体验、安全的bug。

向阳乔木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邀请了影视飓风的Tim(潘天鸿) 访谈接近3个小时,我用1.25倍速看完。 感慨Tim的人生经历相当精彩。 如果你没时间看原视频,读这篇故事就行。 窗台上的孤独与镜头后的帝国 账上只剩6万元 2020年2月的某个清晨,潘天鸿坐在杭州良渚文化村的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银行账户余额。 60,000元。 他的公司有50名员工,下个月的工资总额是80万元。疫情刚刚爆发,所有的商业合作都暂停了,许多合作方的回款遥遥无期。更糟的是,他刚刚提前支付了工厂开模的费用。 那时候Tim 24岁,创业第四年。他没有打电话给父亲,圆通速递的总裁潘水苗。他也没有四处借钱。 他做了一个决定:开始直播带货。 这个决定救了影视飓风。到年底,公司实现了150万元的净利润。 但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关于商业决策的故事,那你就错了。要理解Tim为什么会在那个早晨做出那个决定,我们需要回到更早的时候。回到1990年代末的杭州大关小区,回到那个六十多平米的、位于楼顶的、每逢发洪水就会淹掉楼下房子的公寓。 回到那个窗台上。 窗台上的孤独 让我先给你描述一个场景。 一个六岁的男孩站在幼儿园的窗台上,对着空荡荡的院子哭喊"爸爸妈妈"。他弄脏了裤子,没有人理会。他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会来,因为他在全托幼儿园,那种一周只能见父母一次的地方。 这个男孩就是Tim。 "我自己好像也能过。"多年后,当Tim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用这句话总结了那个六岁孩子得出的结论。这是一种过早的独立,一种被迫的自给自足。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五块钱的飞机模型 小学二年级那年,Tim想买一架模型飞机。家里没有零花钱的概念,他必须通过劳动换取:洗一次碗,五毛钱。 他洗了十次碗。攒了五块钱。买了那架需要自己组装的模型飞机。 因为家里管教很严,不鼓励他玩模型,他把飞机藏了起来。然而,一位长辈发现了这个东西,认定他是偷来的,并把他带回了学校门口的小卖部。 接下来发生的事,改变了Tim的一生。 小卖部老板看着Tim,看着那位长辈,然后说:"是的,他是偷的。" 所有同学都看着他。他们开始叫他"小偷"。 "原来有时候努力不会有好的回报。"这是Tim当时心中埋下的念头。更让他绝望的是,没有人,包括他的家人,站出来为他说句话。事后,家人意识到了他确实是购买的,但他们没有向他道歉,也没有澄清。 这个事件在Tim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现实世界是不公平的,是无趣的,是不值得信任的。 《冒险岛》里的避难所 到了初中,Tim找到了他的避难所:游戏《冒险岛》。 在那个虚拟世界里,努力是有回报的。你打怪升级,你就会变强。没有人会冤枉你,没有人会忽视你的付出。现实世界"好无聊",Tim这样形容。 他的成绩从初一的年级前几十名,一路下滑到两三百名。到了初二,他开始逃学,骗父母说去上课,骗老师说生病了。整整一年,他基本没怎么上学。他甚至拿着父亲的笔记本电脑躲到一个角落里,一玩就是三天。 13岁那年,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去了武汉。 中考成绩出来后,只达到了职高水平。父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当时家里还不多的积蓄,送Tim远赴英国。 ## **吉尔福德镇的烟疤** 2014年,18岁的Tim来到英国萨里郡的一个小镇吉尔福德,进入爱德华国王高中,一所全封闭管理的学校,一所没有中国人的学校。 语言障碍、文化冲击、寄宿生活的孤独感,如潮水般涌来。更糟的是,他遭遇了校园霸凌。俄罗斯同学把他堵在厕所里扇巴掌,用烟头烫伤他,留下了疤痕。他不知道如何投诉,因为他不会说英文。 为了节省吃饭的开支,Tim申请了做代餐产品的志愿者,想着靠吃免费的大豆粉充饥。然而不久后他惊恐地发现,上厕所时的排泄物都变成了白色。他不得不停止吃代餐,开始打零工:去夜店给客人拍照,做婚庆摄影师。 每个月,父母只给他430英镑的生活费,其中340英镑要用来付房租。剩下的90英镑,要维持一个月的生活。 但Tim有一个梦想:他想买一台BMPCC摄影机和一个监视器。总价:1,300英镑。 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夜店拍照,一小时赚50英镑。他吃军队用的蛋白粉,直到拉出来的屎都是白色的。他把每一分钱都省下来。 但正是在这个最黑暗的时期,转折发生了。 第一次掌声 高二那年,学校指派Tim拍摄毕业典礼的视频。选择他的理由很简单:他看起来很nerd,经常对着电脑,不怎么与人交流,而且游戏玩得好。学校认为这意味着他"懂技术"。 Tim完全不懂影像制作。他现学现琢磨,用的是非常古老的软件:Movie Maker,后来又升级到绘声绘影。他觉得那个视频"巨烂"。 但在毕业典礼上,当视频播放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他们鼓掌,有些人哭了。 这是Tim人生中第一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世界认可。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正向反馈。不是游戏里的经验值,不是虚拟的成就,而是真实的、来自他人的、发自内心的认可。 "这可能是我最想做的事。"Tim这样想。 从那一刻起,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更新。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今天,超过十年。 父亲的战略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潘水苗,Tim的父亲。 潘水苗是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的高材生,1991年毕业。他托福考了满分,却因为没钱寄信给哈佛而错失留学机会。他在杭州鸿雁电器工作多年,从研究室主任一路做到总经理,后来又在东方通信、浙江万马集团、阿里系云锋基金担任高管。2019年,他被任命为圆通速递总裁。 他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靠能力和努力一步步往上爬。 但在Tim出生的1996年,潘水苗还只是鸿雁电器的一名普通员工,在那家制造插座和插头的公司里,拿着并不算高的薪水。Tim的母亲学医,做医药销售,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他们住在杭州大关小区附近一个六十多平米的房子里,位于楼顶,每逢发洪水就会淹掉楼下的住户。 这就是Tim真正的童年:不是豪门,而是一个努力向上爬的工薪阶层家庭。 但潘水苗有一个特质:他对商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后来成为影视飓风成功的关键。 2016年,Tim 20岁,还在英国读书。暑假回国时,父亲对他说:"你应该成立一家公司,让这件事正经一点。" 于是,杭州星奥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了。"星"代表星辰大海,"奥"代表奥斯卡。父亲持股25.65%。 但父亲给Tim的,远不止资金支持。他给出了一系列关键的战略建议: "从一开始就记录粉丝增长情况,每月写报告。" "如果发现不对了,尽早就把钱分了。" "做内容公司很难上市,做平台才有上市价值。" 但最关键的建议,来自2019年。 一周涨25万粉丝的秘密 2019年,Tim创业第五年,有了20万粉丝。 父亲对他说:"拍一个关于'二十万粉丝的频道收入有多少'的视频。没有人做这个,但大家都想知道。" Tim不太相信。但他还是做了。 视频发布后,一周内,粉丝从20万涨到45万。这个增长超过了过去五年的总和。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父亲发现了一个被所有人忽视的需求:在自媒体刚刚兴起的2019年,所有人都好奇自媒体能赚多少钱,但没有人愿意公开这个信息。 这就是一个微小的改变,导致了巨大的结果。 但Tim的故事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羊毛不出在羊身上 2020年2月,账上只剩6万元的那个早晨,Tim做出了开始直播带货的决定。 但这只是表面。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Tim意识到一个问题:内容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规模效应。做一期是一期,每次都需要新的创意。 影视飓风的答案是:自有品牌服装。 这个想法听起来简单,但背后的逻辑非常精妙。影视飓风的内容平台解决了最难的问题,获客。Tim透露,他们的投流获客能力是同类电商的15倍。有了流量,卖什么就不再是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让影视飓风保持了内容的独立性。他们的评测不收厂商的钱,最稳定的收入来自给大品牌拍摄样片。 "我们得罪人真的还挺多的,"Tim说,"但我们的钱不从评测那儿来,所以不用受制于厂商。" 这是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内容吸引流量,流量转化为客户,客户购买产品,产品收入支持内容。 Tim效仿的是野兽先生MrBeast,全球最成功的YouTuber。野兽先生的巧克力业务已经做到了百亿人民币的规模。 荒岛上的放大镜 Tim随口立下一个flag:如果视频上全站榜一,就去荒岛求生100小时。 视频在两小时内就实现了榜一。 于是,在完成连续48小时熬夜工作、只睡了九小时后,Tim被扔到了一座岛上。 导演没收了他的防蚊剂和点火工具。 第一天晚上,他被蚊子疯狂叮咬,全身起疹子、过敏、发烧。 第二天,他用自己带的放大镜生起了火。 "那是我当年最快乐的瞬间,"Tim说,"因为我完成了一件原本以为做不到的事。" 这个细节很重要。 还记得那个小学二年级被冤枉偷飞机模型的孩子吗?那个得出"努力不会有好的回报"结论的孩子? 在荒岛上,用放大镜生火的那一刻,Tim证明了一件事:努力是有回报的,只要你不依赖别人的认可。 每年给160名员工发iPhone 2024年,苹果秋季发布会后,Tim给每名员工送出最新款的iPhone 16 Pro,还外加每人一个最新款的Apple Watch Series 10,同时宣布连员工获赠产品产生的个税都由公司承担。 这已经是连续第四年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Tim说:"一方面是凝聚力的体现,另一方面,是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意识到我们的文化。" 但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Tim从小就知道的一件事:被认可的感觉有多重要。 那个在窗台上哭喊父母却无人回应的六岁孩子,那个被冤枉偷飞机模型的小学生,那个在英国被霸凌的留学生,太清楚被忽视的感觉了。 所以他要确保,在他的公司里,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被认可。 向太空发射一颗卫星 2023年初,Tim做了一件疯狂的事:他带领影视飓风耗资300多万元,与影石Insta360公司合作,向太空发射了一颗卫星。 这不是噱头。这是Tim对"星辰大海"这个词的字面理解。 同年6月,27岁的Tim入选了共青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2024年,影视飓风的营收达到了亿级规模,利润达到了千万级别。团队规模超过160人。 全网下架风波 2024年10月8日,影视飓风发布了一条标题为《清晰度不如4年前!视频变糊是你的错觉吗?》的科普视频。 视频揭示了一个真相:视频平台为了降低流量费用支出,通过降低码率和调整编码格式压缩视频画质。Tim指出,这种做法已经影响了博主的内容表达。 次日,该视频在全网下架。 影视飓风通过社交平台回应:"因为多方原因,有关清晰度的视频只能全网下架了,我们仍然希望互联网技术可以不断演进,让大家看到更清晰的视频。" 后来,Tim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是出于对平台方的尊重而选择下架视频。" 这个事件引发了一个问题:Tim为什么敢说真话? 答案可能是:因为影视飓风的商业模式让他们有了说真话的底气。他们的钱不从评测那儿来,所以不用受制于厂商。 AI时代的人生经历 2024年,当AI开始席卷内容行业时,Tim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AI时代打破了一个最核心的点,"他说,"就是'努力有回报'。" 他预测,两年内,AI就能全面替代剪辑师等执行性工作。甚至创意,也不再安全。 但Tim认为,人类还有最后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人生经历。 "AI目前还没有做到全知全能,"他说,"它无法完全复制多感官的体验和情绪。闻、吃、苦涩感、流泪。人类个体拥有的独立的人生经历,仍是其最本质的基石。" 这个观点,让人想起Tim自己的人生:窗台上的孤独,被冤枉的屈辱,异国他乡的霸凌,荒岛上的求生,电击枪的痛苦,与鲸鱼共游的震撼。 这些经历,是任何AI都无法复制的。 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Tim,也塑造了影视飓风。 2028年的三个目标 2024年11月9日,影视飓风在B站的粉丝数量达到1000万。从0到1000万,Tim用了将近10年。 但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他规划在2028年实现三件事: 第一,乘坐国产航天器上太空,从另一个视角拍摄世界。 第二,通过内部团队"手术刀小队"拿到奥斯卡短片奖。目前该团队已有11部短片进入奥斯卡选中的电影节预选赛。 第三,在全球实现10亿粉丝订阅。 还有一个更遥远的目标:购买一艘全球航行的帆船,收集全世界鲸鱼的高清影像。 以及终极人生目标:"去火星死在火星。" 那个窗台上的孩子 让我们回到2020年2月的那个早晨。 账上只剩6万元,50名员工等着发工资,所有的商业合作都暂停了。 Tim没有打电话给父亲。他也没有四处借钱。 为什么? 因为那个在窗台上哭喊父母却无人回应的六岁孩子,早就学会了一件事:"我自己好像也能过。" 因为那个被冤枉偷飞机模型的小学生,早就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有时候努力不会有好的回报",所以他必须找到一种不依赖别人认可的努力方式。 因为那个在英国被霸凌、吃蛋白粉吃到拉出白色屎的留学生,早就证明了一件事:只要目标足够清晰,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因为那个在荒岛上用放大镜生火的创业者,早就体验了一件事:完成一件原本以为做不到的事,是人生最快乐的瞬间。 所以,当账上只剩6万元的时候,Tim没有慌张。他只是做了一个决定:开始直播带货。 这个决定救了影视飓风。到年底,公司实现了150万元的净利润。 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决定证明了一件事:努力是有回报的,只要你找对了方向。 关于"努力有回报"的悖论 Tim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努力是否有回报"的悖论。 小学二年级时,他努力攒钱买飞机模型,却被冤枉是小偷。这让他得出结论:"努力不会有好的回报。" 但高中时,他努力制作毕业视频,获得了全场起立鼓掌。这让他找到了人生方向。 在英国时,他努力打工攒钱买摄影机,吃蛋白粉吃到拉出白色的屎。但他最终买到了那台摄影机。 创业时,他努力做内容,五年只涨了20万粉丝。但一个视频让他一周涨了25万粉丝。 在荒岛上,他努力用放大镜生火,最终成功了。那是他"当年最快乐的瞬间"。 所以,努力到底有没有回报? Tim的答案是:努力有回报,但前提是你不依赖别人的认可,你找对了方向,你坚持了足够长的时间。 而在AI时代,当所有的技能都可能被替代的时候,人类最后的优势是什么? Tim的答案是:人生经历。 因为AI可以学会所有的技能,但它无法体验窗台上的孤独,无法感受被冤枉的屈辱,无法经历异国他乡的霸凌,无法品尝蛋白粉的苦涩,无法体会用放大镜生火的快乐。 这些经历,是任何AI都无法复制的。 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Tim,也将塑造未来的每一个人。 2028年的假想 如果你在2028年看到一个中国人乘坐国产航天器上太空,那可能就是Tim。 如果你在2028年看到一部中国短片获得奥斯卡奖,那可能就是Tim的团队。 如果你在2028年看到一个中文内容创作者在全球拥有10亿粉丝,那可能就是Tim。 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在2028年看到一个人证明了"努力有回报"这个命题在AI时代依然成立,那一定是Tim。 因为他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一件事:童年的创伤不一定会毁掉一个人,有时候,它会成为一个人最强大的动力。 对于潘天鸿来说,那个改变一切的时刻不是2016年父亲让他成立公司,不是2019年那个爆款视频,也不是2020年账上只剩6万元的危机。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那个窗台上。 当那个六岁的孩子意识到"我自己好像也能过"的时候,影视飓风就已经诞生了。
Est. 600 views for your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