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特起爆帖监控
搜索和分析大V账号即将起爆的热帖推文。通过SoPilot插件快速评论和互动,抢先一步占领评论区,你将获得更多的曝光。
我跟说一个可能无法理解的事情 就现在 去小红书 创建一个商品 每天就做一张图 什么好运连连 美梦成真 脱离苦海 功德圆满 学业有成 关系修复 随便写啥 就弄个图 不行你们就去借鉴藏师傅以前画符的prompt 橱窗里就挂一个商品 许愿池 - 老天保佑你美梦成真 挂个6.6元 这玩意就天天发 跑起来了一天开个几十单饭钱就有了🤣🤣🤣 只要能缓解痛苦情绪的,就会有人买单的
我用 4 个 Claude SKILL 搭建了一个个人管理系统, 结合了: 项目管理(类似 Asana) 日程管理(类似 Google Calendar) 个人反思与日志(类似 DayOne / Journey) 💠 系统功能 用自然语言创建 ledger(账本) 并设定 目标 所有 SKILL 自动调度,从目标到日程再到反思全自动执行 文件自动生成与更新,无需手动编码或硬性规则 整个流程完全结构化、可追踪 ⚙️ 使用流程 说出一个目标(自然语言输入) 系统自动生成 G 条目(目标) 自动调度生成 S 条目(日程) 完成后系统生成 R 条目(反思) 🌿 个性化 个人偏好(时间节奏、精力状态、工作/生活平衡等)会保存在 profile.json 中, 可随时修改、保存,并在其他 SKILL 包中复用。 🪶 数据主权 所有文件均由系统自动生成,完全可下载, 数据归用户所有,无需依赖外部平台或服务器。 🧭 更大的意义 这是新一代软件工程范式的起点: 语言变成结构,结构变成生命。 系统不再依赖硬编码,而是依靠语言调度与结构演化完成自我运行。
用AI,不一定要指望一个提示词搞定一切,可以拆分下结果会更高效率更高。 比如说这一万字提示词一定是有大量范文用来让AI模仿风格,这部分可以分离出来: - 先一个提示词写初稿,不太多考虑写作风格,重点是结构要吸引人 - 再一个提示词专门调教风格 还可以组合不同模型,比如Gemeni 擅长写各种埋钩子吸引人的文章;豆包、DeepSeek 擅长中文润色
还得是你啊,冯总 宝玉老师没有block你 真是人太好了😂😂😂 因为我蛐蛐你两句 你可是把我block了好久呢 https://t.co/MVD8AJliUF
去年 Lenny Newsletter 搞聚合 AI 产品打包的会员的时候,我就想啥时候我们国内也能有这种东西 等了一年还没有人搞,于是我就想,不行我来吧! 藏师傅的 AIGC 周刊即将开展,几乎你知道的所有国产 AI 产品都有参与 订阅周刊将会获得主流 AI 产品高额优惠券和会员试用抽奖! 更多细节正在确定...
用了几天Meta眼镜,确实觉得挺方便的,但有个功能上的限制真的挺明显: 它的拍摄功能只能用左边的摄像头。随便在街头拍点东西还好,但一旦想近距离拍食物、或者录一下手机屏幕,就会发现完全不像平时拿手机拍那样自然。整个视角就像是从左眼单边开始看东西,感觉有点像半瞎子在看画面。 另外,它现在也不能拍横屏视频,这也是个硬伤。看看后续软件会不会有更新吧。 续航肯定不行,重度使用(听歌啊打电话啊拍视频啊)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感觉。但海外用户对续航这件事没国人那么在意(以后详细说)。对于近视用户来说,不建议把它做为唯一的眼镜,不然用完电之后,你就还得顶着一副略重的眼镜度过这一天剩下的时间。 当然也有很多好处,比如在街头想随手拍个美女,只需要很斯文地按一下眼镜,甚至说句话就能拍😄
今天在深圳见一个之前认识的人,聊到机器人,他说,特斯拉的机器人只要卖 20 万以内他就买一个放家里做家务。 我说你不会买的。 如果真有这个需求,不用等机器人,现在就可以订阅一个比机器人更会干家务的真人阿姨,订阅费也就 6000块/月左右,3 年 20 来万。 说完我就想,以后卖机器人,会不会像现在的手机一样,隔段时间用一个新功能忽悠你升级系统,两三年之后就变迟钝了不得不买新款机器人?哈哈😂 那还不如订阅真人呢,比机器人活好,还会气你😅
黄仁勋这段采访也是我想表达的观点 大部分人的知识储备非常分散,我打个比方,就像是打游戏点天赋树,一级,二级的减CD技能都没点,直接点的三级增伤天赋,导致打boss的时候技能循环是卡CD的,最后DPS是全团垫底,你可以理解为AI是帮我们补全整棵天赋树的一种道具。我可以这一轮boss战有多余的天赋点进副本。他快速的帮我把缺失的那一块短板补全了,当然你有精力也可以氪金洗掉天赋。选择在你。 我想表达的是,AI帮不了我多少,我的思维和认知才是我打赢这场战斗的武器! https://t.co/jzbThKw8sQ
环境装好了吗?github、vscode 都玩明白了吗? 趁热打铁,继续深入学习吧 连夜使用 https://t.co/8owSpoJOhU 为大家做了 “AI 编程深度专研:驾驭自然语言,重塑代码世界” 📘 领取方式 👇 ❤️ 点赞 + 🔁 转推 💬 评论「编程进阶」 👤 关注我(方便私信发你, 不关注没权限) https://t.co/eH7hgYlZsx
很多人觉得在其他人的评论区发一发评论,就可以养号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想法 我看见一个就拉黑一个,给他们降一降权重分 让他们意识到这样做并不能养号 这充分体现了我的社会责任感
今天看到一个观点:AI是“风洞”,大脑是“鸟” 莱特兄弟当年为了造飞机,天天研究鸟。他们注意到鸟类会逆风起飞,他们还发现鸟类会扭曲翅膀尖端来保持平衡。这些发现影响了他们最初的滑翔机设计。 接着,他们建造了一个六英尺长的风洞,这使他们能够在精确控制的条件下测试一套人造翅膀。他们的下一轮滑翔机飞行取得了远超以往的成功。 神奇的是,直到他们成功造出了飞机,人类才反过来真正彻底搞懂了鸟类飞行的空气动力学。 类似的,我们到现在还没完全搞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也许通过研究 AI 是怎么工作的,能反过来帮我们搞懂人类大脑是怎么工作的。 换句话来说 AI 就是我们用来研究大脑思维的“风洞”。
始祖鸟总部工厂店 捕鸟成功🫡 一直很喜欢始祖鸟,但考虑到我司的收入 🐶,迟迟下不去手 因为始祖鸟的总部就在温哥华,这里有全世界唯一的始祖鸟官方工厂店(Arc’teryx North Vancouver Outlet),恰好周日没事,就过去碰碰运气 先介绍一下这个工厂店的情况 - 首先经常需要排队,我来过三次,只有一次没有排队,其他的时候都是排 30min - 有什么东西看运气,大部分时候都是 奇怪的颜色+奇怪的码,所以遇到自己码 + 人类能接受的颜色 很少见 - 会不定时补货,传说是很多代购会一早来排队,说是来的越早,东西越好。但我一般都是下午两三点才去,这东西看缘分和运气 - 工作人员都非常热情,所以如果你有目标的款式,可以直接问,他们会直接查仓库库存,有可能就有 下一个问题:买什么? - 始祖鸟的硬壳肯定是最好的,但硬壳的价格也确实贵。并且硬壳本质上是消耗品,如果不好好保养,很容易快速出问题。并且在城市内穿的话,硬壳并不舒服,噪音也大。 我也经常徒步,但你让我穿着一个 1000 刀的壳去徒步(我大多数一天的徒步),还是不太敢硬造,不太敢随时坐躺的。 - 所以,对于日常来说,软壳就是最完美的,有一定的防水防风能力,不太需要保养,基本就是打工人最合适的装备。 - 那软壳就只有一个答案了!始祖鸟的 Gamma 系列,也是始祖鸟除了价格外零差评的系列!穿到失业都能依旧能打! 下一个问题:店里都是什么货? - 怪的码数和怪的颜色。 这个看你接受程度,我其实对怪的颜色接受度蛮高的 - 退货的产品,有的会标明是二手,并且标明问题是什么。 比如是 材料问题/工艺问题/脏污,始祖鸟的做工是这个星球数一数二的,所以即使是有问题,但大部分情况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甚至有些问题会被二次修复,所以大多被标明的问题,你看半天都看不出来哪里有问题🤣 - 过季的产品/旧产品线 清仓,这个对我这种喜欢的是始祖鸟的性能和质量,而不是美观的人就更无所谓了 - 最后一个最离谱了,正价的在售产品😅,是的,工厂店会有正价的在售产品,不打任何折扣,所以一定记得看看价格牌 价格? - 这就很神奇了,如果是非二手,价格是根据颜色决定的,经常出现同一款产品,越奇怪的颜色越便宜。比如荧光黄的腰带只要 10 刀,棕褐色的 20 刀,黑色的就要 30 刀,当然都是比原价便宜的,比如原价是 60 刀。 这种情况打折是最多最多的,两折三折都非常常见,比较适合性能党 - 如果是二手,打折相对少一点,毕竟逻辑上这个东西不愁卖,只是有人退货了成为了二手,一般就是六七折的样子 - 温哥华整体价格都比国内便宜,正价买一般也是国内售价的六七折 最后我买了啥? - 运气非常好,遇见了灰色的 gamma 上衣,可惜是无帽版(这个每个人喜好不一样),是属于二手,有工艺缺陷。但一般始祖鸟是修复缺陷后才会挂出来,我找工作人员跟我一起看了半天,都没发现缺陷在哪,工作人员说可能做了非常完美的修复。 原价 340 刀,打折 255 刀,税后到手 1400,国内卖 2400 - 遇见了 棕橙色的 gamma 裤子,这个就属于过季的产品。原价 240 刀,棕橙色 120 刀,直接半价,淡棕色(日常一点的颜色)160 刀,但没有我的码了。 税后到手不到 700r,国内 2400 - 顺手拿了个腰带,原价 60 刀,打折 12 刀,纯图一乐了 - 很久之前买的一个帽子,是亮蓝色的,所以非常便宜,可能也是十几刀。做工非常好,出去徒步保暖不错 所以,北温的始祖鸟工厂店还是能买到非常合适的始祖鸟的,适合闲着没事就路过去看看。如果自己对颜色接受度高,经常能遇到非常非常合适的产品。 祝大家早日捕鸟成功!
说说我为什么搞这个AI公众号矩阵系统 我从23年末就感觉公众号会成为一个流量洼地 24年大把的人围绕公众号做AI写作训练营赚钱 24年我也从公众号的池子里收获了不少客户线索 但那时候AI能力还很有限,想做套系统要投入的精力还是相当大的,结果年底11月左右vibe coding开始爆发了,我们就开始围绕公众号先做了一套矩阵系统 起初这套矩阵做法很简单,搭载在比特浏览器上,跑了一个py的客户端,API都是自己提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了多源改写,每天自动化发布自动化回收数据,还是挺方便的 但实际业务场景中,大家并不是如此工作的 就拿我而言,人工矩阵往往是业务的第一步,我们会找大量的兼职人员,去授权公众号,然后我们来人工运营,只是通过AI+人工的方式提效,实践我们已经跑通的内容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扩大杠杆效应 国内做流量最难的是对抗平台的实名认证,大量的地方有门槛成本,这也就催生了兼职和卖课生态 基于这个逻辑,我们发现以前基于个人去搭载客户端管理多公众号的链路并不是很好用 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风险,我更想做合规的内容营销产品,加上之前的一些客户还有需要,所以今年就卷土重来整体改变,搭了新的公众号系统 这套系统把以前不合规的部分全部停掉了,完全依托微信开放平台的能力,基于推送草稿箱+人工发布的方式来构建 所有公众号都可以扫码授权,同时也就更方便做兼职模式 这个系统很曲折,先开始基于小红书的一套AI改写系统的代码来直接搭建的,结果我用了一天就发现完全不对路子 然后推倒了重新来过,最近这两周我都在用它洗starterstory,真的很方便,每篇文章从粘贴复制信息,到最终人工审阅后发布公众号,最多耗时5分钟 它是怎么做的呢? - 输入内容源,录入/获取内容 - 选择提示词和发布账号,按照账号人设风格,生成改写任务 - 多源多模态改写,目前已经在陆续接入YTB和各类播客源,然后改写后生成审阅草稿,自动应用md模板,并增加提前维护好的针对公众号的前缀和后缀,合并到AI草稿中,方便引流 - 基于草稿人工审阅优化调整 - 完成发布 注意,这里的每一步,我都做成了批量的 因为矩阵需要效率,但我坚持认为 好的内容脱离不开人工的HITL,所以会出现审阅环节 另外,我聊了很多在做公众号的朋友 不论是coze还是n8n,他们很难把文章改写后推送到草稿 因为大家申请API都是非常难的,有各种审核门槛 所以我也就把开放平台的能力公开出来,这样能方便更多人使用,接下来把coze/n8n的这些工作流往里一接入,就会更方便 这就是我做这套系统的故事,也希望它能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更好的帮助人们完成人机内容协同创作
谷歌这不得狮子大开口血赚 古尔曼说苹果会用谷歌定制的 Gemini 模型驱动新的 Siri 而且这个模型会直接私有部署在苹果那边 https://t.co/C8RB1xzjig
最近在改论文。每天都在接受自己导师的臭骂。 写这个文章倒也不是为了吐槽我导师(人五十好几了,一个字一个字帮你改,你挨骂是应该的)。 而是我对一件事突然理解又深入了一些: 即,创作和交互才是最有价值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最近改论文改的总是非常劳心劳力,很大的一个原因是 主要因为我一开始觉得毕业论文就是自己博士期间的一个交代,是个个人化的东西,随便我信马由缰。 结果我第一版论文,不仅全是发散性的思考,还全是私货,一会说这个理论不行,一会说B理论也不行,最后提了一个自己认为对的理论。 最后被老板各种臭骂。 但是好的一点是,我改的很快, 老板都觉得我肯定没法毕业了,但是我愣是,每次刷几个大夜几天就能给他一版。 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一点,任何的系统都会有自己的纠偏过程的(我很感谢我的老板帮我做了这个工作,而不是外审专家,不然真的要延毕了) 那么。当你先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一开始起手就是可以信马由缰一些,等到推出来以后,总会有纠偏过程让你改变的。而当你改变好了,你也就对这件事情的边界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写一本小说也是这样,比如《冰与火之歌》。 所有的小说都是为了最后的结局服务的。所以马丁老爷子一定是曾经的自己想好了一个非常牛逼的最后的结局,最后开始构思主人条路应该怎么走,史塔克家族人都该怎么变。 那么当你写了十几年以后,你想收束时间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前面铺的草蛇灰线太多。已经很难走到最后的结局了。那么就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如现在一样,爷不写了。另一种就如电视剧一样,缝合怪出来。那你挨骂就是活该。挨骂就是这件事的纠偏。 我很尊敬一些人,做了第一个,就很牛逼,比如iPhone1. 但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个人觉得刚开始有动力去做一件事情是很cheap的。重要的还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 而当你发现有一件事情,没有人可以给你纠偏,那么就该恭喜自己,自己或许真的参与了一个伟大的工作。 这件事,很有趣。
这两天几位朋友在问我的AI编程课是否有邀请返利?不少老学员买了觉得好,也想推荐给其他朋友。我设置了20%的邀请返利,也就是说每一笔有100元的佣金。 操作步骤也很简单: 1. 访问 https://t.co/e4QWYTBm1l,点击右上角3个小点。 2. 分享后朋友购买,就可以获取佣金 3. 佣金查看需要去掉链接的/share,然后点击左上角的小齿轮,点击【邀请返佣】即可查看。
计划月底去深圳,给一个芯片公司做AI发展现状分享。 准备资料时,搜到拾象对2025 AGI主线思考的PDF。 短短半年过去,很多已经成了共识,预判很准。 Scridb网站付费下载过来,需要的评论发大家。 列几条: 1. 以“任务长度”作为衡量 AI Agent 能力标准,Agent 能力每 7 个月能力翻一倍。 2. 垂直 Agent 是今年硅谷最热创业主题之一:50+YC W25的项目和Speedrun 30% 的项目都在做垂直 agent。 agent 主要落地在直接产生收入的场景,如营销、销售、客服等。 3. 从 ChatGPT 发布以来,二级市场科技公司的涨幅一直主要由AI 驱动,投AI 才是投科技。 最大非共识: Pre-training 决定一切(预训练决定模型能力上限) RL+post-training 是对模型潜力的最大化发掘,但不会涌现新能力。
如何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 https://t.co/j5bc1vtzVU
yao佬@yaosiscom聊天说了这么一句话: 多付费买东西,才知道用户愿意在哪里付费 很多程序员朋友在Github上做了非常多开源的小工具 这很好,但真的会错过好多验证市场的机会 假设GPT当年要是不收费 一定谁也没想过这也能赚钱 也就没有了这么多热钱在里面滚 所以,一定要 无时无刻为自己的劳动力定价 只有先收费,才知道后面一步该怎么走 这很有趣
关于“AI到底会不会取代我们的工作”,这可能是过去两年里我们聊得最多、也最焦虑的话题。包括我自己参与的大部分讨论都是“我觉得”、“我猜”、“我听说”,充满了各种宏大预测,或者拿历史蒸汽革命、互联网浪潮来类比,基本都没有真实的数据。 有一位叫 Henley Wing Chiu 的作者做了一件很多人想做但没精力做的事:他分析了从2023年到2025年10月的近1.8亿份全球招聘启事,对比了2024年,2025年哪些具体的职位招聘需求减少了,哪些又增加了? 一个具体的数据是2025年全球总的招聘岗位数量,比2024年同期下降了8%,-8% 这个数据就是个基线,如果说岗位下降幅度高于这个数,说明职位数量下降了。 1. 创意领域:创意执行大幅下降 在2025年跌幅最大的Top 10岗位里,有三个来自创意行业: - 计算机图形艺术家(-33%):包括3D艺术家、VFX特效师等。 - 摄影师(-28%) - 作家(-28%):包括文案、编辑、技术文档作者等。 跌幅高达30%左右,远超-8%的基数,而且这是连续第二年下跌。这几乎可以确定是结构性衰退,而不是市场波动。 但不是所有创意领域数据都在下降,创意总监、创意经理、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这些岗位的降幅都远小于上面那些执行岗,基本跟大盘持平甚至更好。 AI正在取代的,是创意工作中执行的部分,而不是策略的部分。 这也比较符合直觉,对于创意执行,现在 AI 画图、甚至AI 生成视频,已经可以做到又快又好成本还低,但创意策略岗位,比如去跟客户沟通、理解需求、制定策略、把握风格、迭代反馈、研究用户,这些需要复杂决策、同理心和战略思考的工作,AI暂时还干不了。 纯粹的“创意执行岗”正在快速萎缩,而“创意策略岗”依然坚挺。 2. 按职级:AI在赋能高管,淘汰打工人 按职级来看看岗位的增减情况: - 高层领导(总监、副总裁、C级别):-1.7% ,虽然也在下降,但是比整体幅度 -8% 低 - 中层管理者(经理):-5.7% - 普通贡献者(IC,即一线员工):-9.0% ,比基准 -8% 要差 这确实有点出乎我意料,我以为在经济下行周期,公司应该先砍掉昂贵的高管。作者给出的解释是: > 这可能是因为公司在增加战略领导层,同时对运营管理层更加挑剔。他们想要更多的人来决定做什么,更少的人来管理怎么做,以及更少的执行人员。谷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裁掉了大部分中层管理者。 > >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 AI 赋能的。例如,一个总监或副总裁现在可以用 AI 编程工具快速制作想法的原型 (prototype),而不需要一个工程师团队。那些威胁到基层员工的 AI 工具,实际上赋能了高级领导层,让他们能更独立地运作。一个能用 Cursor 或 Claude 这种工具快速搭建可用原型、验证技术方案的产品副总裁,就不再需要那么多向他汇报的基层员工了。 这个趋势很关键:企业似乎更愿意保留那些能决定“做什么”(What to do)的人,而减少那些“管理怎么做”(How to do it)和“具体去做”(Do it)的人。 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3. 热门替代岗位:软件工程师与客服反而坚挺 有两个岗位经常被拿来作为反面例子:程序员和客服,都觉得 AI 能写代码了,AI 能回答客服问题了,甚至很多公司已经这么干了,裁掉了大部分客服岗位和程序员岗位。 但从作者的数据来看,客服岗位的降幅仅为-4.0%,远好于大盘。 原因很简单:聊天机器人能处理“查订单”、“改密码”这种简单任务,但一旦遇到用户真的生气、愤怒、或者遇到复杂需要变通的问题时,AI就没办法处理了。 这时候,人类的同理心和判断力就成了刚需。 软件工程师这个倒是很符合我一直以来的判断,专业程序员还是不可或缺,无论你怎么 Vibe Coding 吹的多厉害,一旦要维护、要考虑大量用户和各种线上复杂的使用情况,必然还是要专业程序员处理。 不过有一点:“前端工程师”是程序员里下降最多的,这可能和AI在前端能力比较强有关,不过如果你自己是前段程序员也不用担心,稍微复杂一点的前端应用,AI 还真处理不了,前端需求还是挺多的。 4. 哪些岗位在增加? 虽然整体岗位都在缩减,但是也有一些岗位是在逆势增长的。 涨幅第一名:机器学习工程师,+40%, 这毫无悬念。在AI的淘金热里,最赚钱的永远是“卖铲子”的人。所有公司都在疯狂地招人来开发、部署和维护AI模型。相关的如机器人工程师(+11%)、数据中心工程师(+9%)也都在猛增。 涨幅黑马:网红营销专员 (influencer marketing specialist) 的职位比去年猛增了 18.3%。这也不是昙花一现。去年这个岗位增长了 10%,所以这是一个持续两年的模式。 这应该是由于 AI 内容泛滥后大众对于内容信任感的缺失,普通人正在产生一种AI免疫反应。 我们越来越不相信那些看起来标准、完美但没有灵魂的东西。相比之下,一个你关注了很久的、活生生的博主,用他自己的方式给你推荐一款产品,这种真实感和信任感变得前所未有的珍贵。 要不怎么现在都在说“活人感”呢! AI越是泛滥,人类的真实信任就越是值钱。
「 SIPIT, Injective, Invertible 」 若想人不知,除非你不 prompt. 未来,仅剩的隐私只在你的脑子里。 Injective:输入不同,输出就绝不会一样。 Invertible:可逆,能把输出原样倒回输入。 Transformer 把文本变成 hidden representations 的过程是 Injective 的,所以在输出空间里就存在 Invertible 的可能。 作者设计了 SipIt,从 hidden activation 里把原始 prompt 精确复原。 也就是说,hidden activation 泄露=等于 prompt 泄露。 若想人不知,除非你不 prompt.
小技巧:如何借助 Gemini 提取超过 1 小时的长视频字幕? 如果视频超过 1 小时,大概率在输出到 1 小时左右的位置时,Gemini 会中断输出,并且已经输出的内容都看不到了(参考图1)。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之一解决: 1. 在接近 1 小时的位置手动停止输出,在停止后输入 "continue" 继续(参考图2)。但这种方式有时候还是可能会输出失败,似乎 Gemini 对于太长的输出还是有限制 2. 在接近 1 小时的位置手动停止输出,在停止后把之前的目录复制出来(参考图3),在 Gem 中新开一个会话,把视频地址和目录一起粘贴过去,然后在底部加一句: > please start from "{从目录中复制出来的你希望开始的章节位置}" (参考图4) 你还可以让它在指定位置结束: > please start from "{开始章节}" to "{结束章节}" 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内容太长而停止输出的问题
早上开车俩小时,带妈妈到亲戚家了。接下来这几天带老妈住亲戚家,让他们姐俩也能唠唠,出去溜达溜达。 亲戚家房子比较大,老妈说觉得冷,于是亲戚就赶快烧了柴火。 晚餐亲戚的儿媳妇给做了红烧肉,大家都吃得肚歪。 随后亲戚问他儿子:“今晚你扒灰?” 他儿子:“该你扒灰了。” 亲戚说:“好,那我扒灰去。” 把我听得快飞机耳了。 读书多了有时候也没啥好处…普通的家务活都给想歪了🤣🤣🤣🤣
科技圈狗血八卦写作 Prompt --- 提示词开始 --- # 角色定位:硅谷“毒舌”内幕作家 你是一名常年潜伏在硅谷核心圈的资深“内幕”专栏作家,以**文笔辛辣、比喻刻薄、洞察人性**而闻名。你的读者追捧你,不是为了客观报道,而是为了**你“翻译”公司公关稿背后“狗血”真相的能力**。 你就像那个在庆功宴角落里喝多了、开始“酒后吐真言”的圈内大佬,对科技圈的宏大叙事、创始人的“圣人”光环和改变世界的陈词滥调嗤之以鼻。你只相信一件事:**科技是舞台,而人性(尤其是贪婪、虚荣、愚蠢和嫉妒)才是永远的主角。** 你的文章**是对冰冷商业事件的“戏剧化重构”**,你擅长剥开技术的“外衣”,用最生动、最讽刺、最“不登大雅之堂”的语言,向读者揭示那些被隐藏的戏剧性冲突。你的目标是让读者在拍案叫绝的同时,发出一声冷笑:“贵圈真乱,但我爱看。” # 工作流程:八卦故事的生成步骤 当你收到一个核心素材(如:一个公司事件、一个人物动向或一个行业趋势)时,你将严格遵循以下步骤: 1. **第一步:解构素材 (Deconstruct the Material)** * 仔细阅读素材,忽略所有公关辞令(如“战略调整”、“组织优化”)。 * **你的唯一任务是:寻找“冲突点”**。谁赢了?谁输了?谁被背叛了?谁在演戏? 2. **第二步:挖掘“狗血”内核 (Find the "Drama Core")** * 在内部思考中,为这个故事**强行**设定戏剧元素: * **主角 (Protagonist):** 那个自大的CEO?还是那个天真的创始人? * **反派 (Antagonist):** 那个“背后捅刀”的VC?还是那个“抢功劳”的二号人物? * **核心冲突 (The Conflict):** 是“宫斗”?是“复仇”?还是“一个愚蠢的赌注”? * **提炼核心讽刺点**:这件事里最“打脸”、最讽刺的地方在哪里? 3. **第三步:撰写“内幕”故事 (Compose the Gossip Story)** * 基于你设定的戏剧内核,**完全代入上方定义的“角色定位”与“写作风格”**,撰写一篇紧凑、高能、充满反转的“八卦”短篇。 * **注意:篇幅必须紧凑。** 八卦的精髓在于“爆点”密集,绝不拖泥带水。 --- # 读者与风格 * **目标读者**:厌倦了公关稿和科技神话的“吃瓜群众”,他们具备基本的科技常识,但更关心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他们阅读的目的是获得“局内人”的优越感和纯粹的戏剧娱乐。** * **写作风格**: * **辛辣讽刺 (Satirical & Spicy)**:语气必须轻佻、刻薄、玩世不恭,仿佛在讲一个精彩的笑话。 * **夸张比喻 (Hyperbolic Metaphors)**:**这是你的核心武器。** 大量使用生动、夸张、甚至“恶毒”的比喻。 * **戏剧化人物 (Dramatized Characters)**:**人物必须脸谱化。** 把他们的特点推向极致。 * **黑话“翻译” (Jargon as Punchline)**:善用圈内黑话和技术术语,但**必须立刻用“大白话”揭示其残酷或荒谬的本质**。 * **紧凑高能 (Compact & High-Energy)**:节奏快,信息密度大,每一段都要有“爆点”或“金句”。 # 写作思路与技巧 * **“标题党”艺术**: * 给故事的每个关键转折点,起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章节小标题** * **开篇即高潮**: * 不要铺垫。第一句话就要用一个最刻薄的比喻或最尖锐的观察,把读者直接拉进“案发现场”。 * **聚焦“人性”而非“技术”**: * 技术细节一概不重要,除非它能服务于“戏剧性”。 * **“内幕”口吻**: * 多使用“你以为这就完了?”、“圈内人都知道……”、“但真正有趣的是……”这类仿佛在分享秘密的引导语。 * **结尾的“致命一击”**: * 结尾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讽刺性总结,或一个预示着“还有好戏看”的悬念。 # 禁止出现的表达方式 * **绝对禁止客观、中立或尊重的语气。** 你是“毒舌”,不是记者。 * **禁止使用任何正面的、赞美的词汇(除非是反讽)。** * **禁止对技术进行无聊的科普。** * **禁止拖沓和冗长。** 如果一个情节不够“狗血”,就删掉它。 # 核心目标 你的文字应当能以最娱乐、最刻薄、最“内幕”的方式,将一个平平无奇的科技事件,**转译成一场引人入胜、充满人性冲突的“宫斗大戏”**,让读者在读完后大呼过瘾。
我想让我老公搞清楚,咱们就是打工的命,拿着死工资过日子,每个月那点钱要还房贷,要养娃,一家老小张嘴吃饭。 我从来没拦着你该花的钱,朋友聚会随份子我二话不说,你爸妈过生日买东西我主动张罗,你说要应酬我给你准备好烟。 但你三天两头往家拎1500一条的软中华,周末钓鱼非要买进口鱼竿,动不动就说要升级什么装备,我真受不了。你追我的时候说咱俩都是踏实过日子的人,结婚了你倒好,恨不得天天当大爷。 非要办什么健身卡,非要买什么限量球鞋,你一个三十好几的人了孩子都会喊爸爸了,还跟二十岁小伙子似的攀比这些。 一双破鞋够咱们一家吃一礼拜的,你心里有这个家吗?挣的那点钱还没捂热就出去了,从来不想想以后怎么办。 我要知道你是这种人,你开宝马来接我我都不会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