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特起爆帖监控
搜索和分析大V账号即将起爆的热帖推文。通过SoPilot插件快速评论和互动,抢先一步占领评论区,你将获得更多的曝光。
你能想象一个快40岁的人,现在问她,她回答你的是手上的学历证书,毕业院校,GPA多少,甚至当年高考成绩…. 技术圈已经很不错了,最起码的,要做这份工作就涉及大量的学习,阅读,甚至是写技术文章。 在早期毕业的985,那个时候是有文凭就可以去外企。很多都是从管培生做起的。去外企干嘛呢?英文好,翻译,日常admin 事物,开会,各种文件整理好。每月2万人民币到手。
Today Invisible Garden @invisiblgarden comes alive in Buenos Aires🇦🇷. We’re kicking off our 3-week dev city with a rooftop grill — an open-air afternoon of food, music & connection among builders, mentors, and friends. 📅Saturday, Nov 1 — 3–9 PM 📍PH Palermo Hostel Rooftop Join us: https://t.co/jDLwRlzexm Invisible Garden is where Ethereum, ZK, AI & cybersecurity builders come together to learn, prototype, and co-create public goods. Our ghatering sets the tone — simple, human, and grounded in community.
哈哈哈,这个世界终究颠成了我喜欢的模样。 https://t.co/xzc1CQyAnF
早晨,亲戚们把现杀小公猪的一条腿还有我买的豆制品、调料什么的塞进车里。走前先吃早饭。 亲戚一边喝着粥一边说起我妈: “你知道吗,你妈在老家是很有名的。但是她不懂好好经营人脉。她的领导有一次让她入党,你猜你妈说啥:‘你觉得我干活不好是吗?’后来你姥爷知道了,竟然也站在你妈这边。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在中国最好的工作就是给党工作,钱多事儿少。你妈当年要是不这么愣,至少能评上xxx主席,分上四套房子,出门有司机。她现在每年福利就能分到300块水果。” 我说:“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给党工作是很危险的工作,您看中央党校毕业生是蹲监狱比率最高的…” 大家哄堂大笑,互相给了面子。我在秋景中奔向父母家,心里想着亲戚说的故事,觉得从没像现在这样为老妈感到骄傲。当然我姥爷我也很为他骄傲,他是我家唯一的共产党员😝
我的Claude思路: 从一个语言协议出发,自然语言可以被结构化、被执行的系统。语言经过统一的协议(Structure DNA )转化为标准化的字段和结构单元,再进入个人的六个核心模块——目标、日程、任务、反思、财务、联系人。 这些模块通过统一格式的 JSON 文件记录,并由调度器自动协调时间、状态和反馈。 一个基于语言协议的中型个人生产系统(M-PPS):说出的自然语言能被系统理解、执行和追踪,个人的行为、数据和反思都在同一套结构中运转。 会持续分享和发布。 考虑Youtube,毕竟要录屏。哎,相机终于能用上了。 @naki2012
Vue & Vite+ 作者 尤雨溪 @yuxiyou 创建 VoidZero 拿下 125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尤雨溪 应该是目前融资金额最高的个人开源作者之一,也可能是全球第一。 融资由 Accel 领投,还有一大票优秀公司的创始人都投了: Tom Preston-Werner(GitHub 创始人) Eric Simons(StackBlitz 创始人) Paul Copplestone(Supabase 联合创始人) David Cramer(Sentry 联合创始人) Matt Biilmann & Christian Bach(Netlify 联合创始人) Sébastien Chopin(NuxtLabs 创始人) Johannes Schickling(Prisma 创始人) Zeno Rocha(Resend 创始人) 下一步计划:用 Rust 重写前端工具链。太炸了 这年头,还在专心做前端开源基础建设,真心佩服!
听说你数学很好?那我考考你。 https://t.co/U4qOnRd8EA
要精通 DeepSeek,先把康德 休谟 维特根斯坦读完 不谈哲学就没有入 DeepSeek 的门
沃伦·巴菲特:“我们只给员工两条指示。第一,要像老板一样思考。第二,遇到坏消息要立刻告诉我们。” “好消息不用操心。我们能接受坏消息,但我们不喜欢迟到的坏消息。” https://t.co/P2XLpdTA0p
低水平内卷 vs 小圈子帕累托最优 我遇到太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想明白的人了,从义务教育 到 大学、研究生、工作,都会遇到这样的人,给我一种 “精致的愚蠢”的感觉。 所以我想把我的想法分享出来,也算是把自己的愤怒分享出来 特别是在读书的时候,有些人会像防贼一样防着其他人,去保护自己发现的“珍贵资料”,对于别人问自己问题,非常的冷漠甚至是讲错误的方法。误把自己身边的人当做自己的竞争对手,但实际上,竞争对手是这个世界上其他跟你在同一赛道的、同年纪的人,你身边的人是你最应该团结的人。 我觉得当遇到竞争的时候,判断 “竞争域”和“合作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高考,那么 合作域就是你整个 班/学校 的同学,竞争域是所有你不认识的同届考生 如果是大学考试,注意只是考试,那么合作域就是你宿舍的同学,竞争域是其他的同学 如果是大学求职,合作域是你所有的同学,竞争域是所有你不认识的同届应届生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团结合作域,去跟竞争域去竞争。 比如我们大学的考试是根据排名赋分,那么我做的就是分享我收集的所有资料,尽我可能去问学长学姐要学习资料,整理之后在宿舍分享。并且组织大家一起去按范围准备考试题,然后互相教。 这就是在小圈子内以合作去达成帕累托最优,然后提高整个小圈子的竞争力,去跟竞争域去做零和博弈。 在小圈子里人为设置隔阂去内卷,除了降低整个圈子的水平,没任何意义。 我觉得这个思路扩散到人之间的交际也是,任何你认识的人都应该是你合作域的,通过内部的合作来产生更强的竞争力。 这也是也是博弈论经典的策略,“对所有第一次接触的持友好策略,如果遇到对抗,则转为不友好策略”
豆包的实力 A candid snapshot of a young woman with straight black hair, blunt bangs, large expressive eyes, and fair skin, standing casually beneath Tokyo Tower, wearing a low-cut crop top and high-waisted shorts, slight motion blur on the edges, natural daylight filtering through the iconic red steel structure, captured as if from a hidden angle with a smartphone camera.
OpenAI 创始人 Ilya 在证词中爆料:曾与 Anthropic 密谈合并,内部纷争不断 本周,一份公开的法律文件(即‘宣誓证词’,deposition,指在法庭外、宣誓后提供的证言,具有法律效力)揭露了一段陈年往事。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兼前首席科学家伊尔亚·苏茨克维(Ilya Sutskever)在证词中透露,早在两年前,也就是 OpenAI 董事会戏剧性地解雇 CEO 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之后,其竞争对手 Anthropic 公司曾对与 OpenAI 合并的前景表示过“兴奋”。 如果这笔交易当时真的达成了,那么 Anthropic 的 CEO 达里奥·阿莫迪(Dario Amodei)当时很有可能会反过来执掌 OpenAI。他和他的妹妹丹妮拉·阿莫迪(Daniela Amodei)...
为什么在明知道赚钱的答案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内耗,原因: “我没赚钱是因为我还没做,只要我想做,随时有答案” 实际情况是直到入土也不会做
我把我的 2000 多条文案发给 claude,得到了一个 9000 字的文字风格报告 然后我让 claude 基于这个报告帮我把文字改成高情商版本,被 claude 拒绝了😂 claude 说传统高情商 = 模糊 + 委婉 + 情感词 dontbesilent 风格是清晰 + 直接 + 结构化 和高情商存在天然冲突😂
看到自己用心做的内容被评劣质营销文,多少还是有点难过的,但还是想客观讲下 因为被 block 没法评价和引用,就写这里,不知道到底是内容的问题还是屁股的问题 拿前辈前辈置顶对比了一下,数据差不多,所谓垃圾劣质内容评论区也有不少感谢手把手教的推友,也有私信问也耐心在教,所以觉得至少给到一些价值 和大佬这种职业作家、资深媒体人相比,承认目前做的内容可能就及格线5、60 分,但也可以给 50 分以下的提供经验,不是吗 去年刚来推特聊知识付费就聊过:不是 90分可以为人师,20 分 教 10 分做到 11分也是进步 如果非说商业营销是脏的,那大佬时间线也在经常卖,所有人不是生来就是老登,都一步步走、在探索 总不能因为小登们可能影响自己的生意,就自己吃饱了掀桌子吧,虽然这么说可能有点冒犯,但是我现在看到满屏: “你们对推特营销的理解能力是零” “你们对价值内容的理解能力是零” “你们对商业推广的理解能力是零” 最近,推特上其实发生了不是类似的事,我想说: 或许,某些老登们,“你们对小登们没有时代红利、土里扒饭吃的理解也是零” Open & Love & Peace
很荣幸被评选为微博2025最具影响力AI大V,还是写点什么感谢一下支持我的网友和新浪微博平台。 特别喜欢今年微博V影响力大会的那句 Slogan:“尽兴分享 自成影响”,因为从2010年注册了微博到今天,这8个字就是我微博账号成长的真实写照。我一直在“尽兴分享”,分享生活、分享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几年集中分享 AI 资讯和技术,不知不觉也从最开始只有少数好友互动,到如今的百万粉丝的大v。 我从来没有把成为百万粉丝大v作为我的微博目标,作为个个人账号也没有学习研究过运营技巧,对我来说它只是“尽兴分享”一种结果——“自成影响”!当然更多的是幸运,赶上了 AI 爆发,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给了我很多正向的反馈,让我在分享之余,也收获了很多:善意的支持、不同观点的碰撞、流量和声誉。这些都给了我动力持续的创作和分享。 有人问过我为什么会每天坚持写微博? 其实我单纯的只是为了践行费曼学习法,尤其是在 23 年 AI 让大家都很焦虑的时候,我也很焦虑,所以拼命的去学习 AI 知识,以前都是偏应用技术,AI 对我来说是很遥远很高深的事情,于是我想通过微博分享学习心得、实践经验的方式来倒逼着我学习,这能帮助我快速掌握 AI 技术(本质上就是费曼学习法)。 这样实践下来效果真的很好,我一边学习提示词一边分享我试验出来的提示词,一边学习实践 RAG 一边写 RAG 的技术文章,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对这些技术有更深入的领悟,意外的还让我成为微博上第一批大量分享 AI 资讯和技术经验的博主。 包括我在 X 上的账号也是因为“尽兴分享”跟着一起“自成影响”,因为当时我发现学习 AI 知识了解 AI 资讯 X 上是最好的,要在微博上分享更多优质内容,少不了要去 X 上收集信息,所以就开始启用了好多年不怎么使用的 X 账号,开始同步分享,跟着吃了一波 AI 增长的红利。 当然影响力和流量也是双刃的,当有了流量和粉丝数,就难免也会在意流量的涨跌;流量上来负面评论也会多起来,甚至会影响情绪。 我也是花了一些时间才慢慢调整过来,负面评论拉黑是最简单直接的,所以我个人介绍里面至今保留了一句:不争论只拉黑。总的来说微博环境相对还是不错的,微博在这方面确实花了不少精力,很多地方比 X 做的要好,另外关注 AI 的人群整体素质也相对要高很多。很多时候遭遇负面评论,最让我暖心的是很多站出来留言支持我的网友,感谢你们🥰! 对于流量这事,一个本身我也没有那么在意,另外也慢慢有了自己稳定的和高效的创作模式: - 每天大量阅读推文和资讯(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 X 的推送和 Hackernews),一部分有价值的借助 AI 翻译或者总结发布 - 大量的实践 AI,应用 AI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随时将学到的心得和经验分享 - 基于和用户互动的内容创作,比如代表性的问题解答或者感想 - 定期将自己阶段性的思考写成原创的内容 作为一个 AI 博主,自然也少不了大量应用 AI 来帮助提升运营效率。我有各种不同的提示词来帮助做不同的任务,比如翻译的、总结的、看论文的、画图的、视频转文字的等等,作为一个程序员出生的博主,更是可以借助程序来写一些工具,比如我有一些自己用的网页转Markdown、视频翻译的工具、长文翻译、排版的工具。不过现在,更多是直接借助各个 AI 工具结合提示词就足够了。而且绝大部分我用到的提示词都分享过的。 也许将来我没办法做到像这几年一样一直高频度写作,但应该还是会坚持“尽兴分享”。 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也希望你能“尽兴分享 自成影响”!
最近看到不少中文账号在 Twitter 上做品牌推广,然后评论区一片"取关潮"。 有人说"看不下去""又开始恰饭了"。 做推广并没有错。 对我来说,只推荐自己用过、觉得确实不错的产品。 内容创作者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成本,有价值的内容被品牌买单,这没什么丢人的。 反而我更好奇:为什么很多中文用户对"付费推广"这么敏感? 后来我想,可能跟文化背景有关----我们是高语境文化。 所谓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就是人们说话时很多意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气、关系、上下文去理解。 比如"不太方便"其实是拒绝,"再看看"其实是没兴趣。 中文社会讲究含蓄、讲面子、讲关系;而"低语境文化"(比如英语世界)更强调信息透明、表达直接。 所以在英文社交平台上,人们会明确标注"This is an ad"或"Sponsored"。 在中文语境里,反而觉得这样太"赤裸",会显得功利。 于是我们用更委婉的说法,比如"分享一个好用的工具",但其实这就是广告。 问题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高语境沟通"越来越不适用了。 你没法靠上下文、表情、关系去猜一个人。 屏幕背后是什么人、什么动机,你根本不可能完全知道。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新时代沟通方式的一种转变。 少一点揣摩,多一点直说。 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读者,透明和真诚反而更省力。
专利行业也要变天了。Perplexity 上线了一个新服务 Perplexity Patents,直接用自然语言和专利系统对话了。 以前只有专利律师或者专业检索员能做的事,现在这件事做得像查天气一样简单。 可以直接问它: - 谁最近申请了多智能体协作的机器人? - AI 营养识别这块有没有什么专利空白? 自动拓展语义直接查出相关专利,甚至补充论文。 我觉得再往前走一步更好,给它写段项目描述,它能自动挖出潜在专利创新点,然后生一份初稿草案出来。
我发现Agent生成的内容,甚至不如Prompt直接生成。 咨询 @Cydiar404 ,他给的一些经验分享。 为什么不推荐过度依赖快速 Agent 框架? 像CrewAI这种开箱即用的Agent框架虽然简单,但无法定制细致功能。 当产品需要深度交互时,框架力不从心了。比如 Agent Builder GUI、细致节点监测、特殊 Agent 定制,这些都做不了。 另外,市面上很多任务,一个 ReAct Loop 就能完成。 大多数场景根本用不到 Multi-Agent,因为很多任务都是完整基于上文的——上文没产生,就不会有下文。 甚至有些时候,Multi-Agent 的产出还不如单 ReAct 循环。 Agent 底层框架的真正意义在于对整个闭环监控的把控,可以真正实现 Agentic RL。 否则,很多任务根本不需要 Agent。 复杂任务真正考验的是上下文管理、规划能力,以及多 Agent 任务状态的同步。 快速框架的优势是 0-1 非常快,直接定义 Agent Instructions 就可以用。 但数据持久化是一个重点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数据和形态之间的转换。
https://t.co/uSEu8YiIl4 学习了一下 67 是啥梗 其实没啥意思,只是一种“接头暗号”,区分下是不是自己人,就像 X 上有人喜欢讲“熵”、“场域”这种你看不太懂的词语,本质也是区分“自己人”(懂这个梗)和“外人”(一脸懵)。当你问“这是啥意思”时,你就已经 OUT 了。 当然也真有人去追溯了一下 67 的起源 (看这个视频: https://t.co/ccdejQMha3 ) :这个梗的爆发,和说唱歌手Skrilla的歌,以及球星LaMelo Ball(身高6'7")有关。 Skrilla是费城歌手,在他的歌词关于街头和帮派上下文里,“67”最可能的出处是:费城警察无线电代码“10-67”——意思是“发现一具尸体”。 它的演变:从“尸体”到“脑残” 一个如此“暗黑”的词,怎么就成了中学生的“脑残”梗? 这就是语言的奇迹——“语义漂白”(Semantic Bleaching)。 - 原始(深色): 在特定社区(费城黑话)里,“67”是个指代“尸体/击杀”的词。 - 断章取义: 网友把它和LaMelo的身高(6'7")联系起来,造了个新梗。 - 彻底漂白: 梗在TikTok病毒式传播。传到最后,没人知道Skrilla,也没人知道“10-67”。它的原始含义被彻底洗掉了。 顺便说一下,Dictionary com 宣布,他们选出了 2025 年的“年度词汇”——没错,就是 "67"。 注意:这个词的念法是 "six seven"(六 七),而不是 "sixty-seven"(六十七)。
今天一天出门办事,还找到了一家中国人开的豆腐坊,买了好多豆制品。因为想起来我爸用咖啡机磨豆浆把豆子和咖啡机都搞崩了的惨剧,给我爸打包了六大杯豆浆。购物完去租车行打算租车开回父母那边,结果租车行的人下午跑出去瞎溜达了,等了一个小时才办好,这时天已经黑了,老妈很不放心我赶夜路,让我晚上还是待在亲戚家。亲戚说豆浆不能过夜,于是所有人分了一杯干了。亲戚和我妈流着一样的血,一样有艺术细胞,自学素描肖像。我给他讲国内画家叶永青抄袭欧洲画家西尔万的画的事情。亲戚从没听说过这俩人,我给他看俩人作品对比,亲戚一眼就看得出谁是原版谁是抄袭的。
记录了下 @jessepollak 在直播里聊到的: 1️⃣ 创作者三原则:“Be present, be experimental, build together.” Jesse 分享了他15年经验的核心: 每天都要出现、敢于尝试新工具、和别人一起成长。 2️⃣ Base 中文社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Jesse 超喜欢 @cnBaseCommunity 做的共享 Creator Coin 实验:“你们是我见过第一个这样做的社区。” Base 团队会从中文社区的创新中学习,让产品更全球化。 3️⃣ “You can make it on Base.” 无论你是 Builder、Creator、还是 Trader,在 Base 上都能“make it”。“这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的全球经济。” 4️⃣ 关于 Zora 的梗(笑): “为什么 Jesse 老在讲 Zora?他难道是 Zora 创始人?” Jesse:“不是(笑),我只是一个热爱创作的人。Zora、Farcaster、XMTP、OP Stack——都是我信仰的开放协议。” 5️⃣ X402 & AI Agent:“过去17年我们在铺路,现在工具终于准备好了。”RWA、AI、Creator、Stablecoin、Trading 正在同时爆发。创新的速度,不会减速,只会加速。 6️⃣ 中国建设者将站在中心:“我每天都在和中国开发者交流,他们的执行力和能量让我超级 bullish。中国建设者会站在让世界上链的最前线。” 7️⃣ 学中文时间:Base 团队学到新词:「中 💥」 Jesse: “以后我也要在 Crypto Twitter 上发中!” 完整版我贴在评论里⬇️
纯靠知识付费能过亿的人,可能不到 10 个 能在知识付费上赚到大钱的人,干的都不是知识付费
我说我要雇人给我做切片矩阵,都问我工资多少 我说我开一个切片分发训练营,都问我怎么付款 其实活儿都是一个活儿
据说有一次,丘吉尔在英国下院发表了一个很成功的演讲。 他的秘书可能是没有记录全吧,结束之后就把丘吉尔拿在手里的那张纸拿过来了,看看他到底准备了点什么。 结果发现,那根本不是讲稿,而是一张洗衣店的账单。 秘书就问丘吉尔啊,哦,您就是对着这个讲的啊? 丘吉尔说,我之所以要拿着这张纸,主要是为了让他们相信我是有备而来。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因为反面的传说也有,说丘吉尔每一次演讲都认真准备。 但是这个小故事至少说明了一件事,你身边的那个小道具很重要,千万别忽略它传达的辅助信息。 比如公司开会,我要是拿个手机做记录。这可能效率很高,但是更像是在心不在焉地玩手机啊。如果我拿个小本本,用笔做记录,看在别人眼里,就更像是认真倾听,有备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