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有时候真的挺感慨的。 AI 这一年大家都在讲Agent 是未来,可真正去重构系统能让它真的稳定工作起来的团队,其实没几个。 Flowith 这次从系统层去重构 Agent 怎么工作,让智能体能直接和真实网络交互。 我试了下,感觉方向是对的,执行也挺稳。 现在已经开放公测,可以自己体验。 挺难得看到国内团队在 Agent 方向上走得这么彻底,直接把东西做出来。
自从学了脑科学后,我发现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执行力差。 每一次拖延,本质都不是懒惰,而是大脑在抵抗模糊。 大脑只会自动执行一件事:已经被压缩成可预测动作序列的任务。 可预测代表它能想象出第一步,它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它确信自己能收尾。 只要满足这个条件,行动就不是需要意志力的选择,而是神经系统自动开跑。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面对的目标,都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甚至没有入口点。 比如改进工作效率,开始做一个项目,整理房间。 这些语句给大脑的信息是空的,没有动作模型,没有场景,没有起点,没有感知信号。 对神经系统来说,这类任务没有可执行结构,它无法模拟下一秒,于是它停住。 这不是拒绝行动,而是节能原则。人脑会优先执行能立即算出路径的事情。 哪怕是刷手机,也比一个模糊的目标更安全,因为“点开→滑动→获取刺激”是一条确定路径。 确定性永远优先于重要性。不是价值判断,是神经算法。 拖延是风险规避,不是性格缺陷。当任务是模糊的,大脑激活的是不确定带来能量损耗的防御机制,而不是我不想做的情绪。 所有抗拒,都不是对行动本身,而是对没有入口点的混沌。 所以改变不是强迫自己去做,而是把目标结构化成大脑能立刻执行的程序。 一旦任务变成一条明确的动作路径,大脑会自动启动,甚至不会产生拖延的机会。 而这,只是消除了模糊。
虽然在Sandbox,但是跑通人生第一笔iOS内购还是有点开心的!感谢EasyApp! https://t.co/oWsOp9M79A
昨天也让 AI 对了一个,GPT-5 Thinking 最好 上联:关羽观雨,下联:周瑜舟渔 我觉得对的还可以,检索了一下没找到网上有现成答案,应该是自己对出来的 https://t.co/YiHy2b8vCF
小红书上的女性成长内容,有明确的生产流程 第一步:问一下 AI,如果一个人真正要改变现状,他应该做什么 第二步:问 AI,这个过程让人痛苦的是什么 第三步:问 AI,如果把痛苦的内容都改掉,用语言技巧假装在努力,实际做心理按摩,这个过程会改成什么样 这就是爆款
发型师的"作品集"藏在哪? 那天去理发,和Tony老师聊起工作,他说他们经常换工作,人员流动性也很大。 作为产品设计师的习惯,我就问了句:"那你们有没有什么专门的软件,发型师之间互相找工作,或者维护客户啥的?" 他回我:"没有专门的。但我们都用大众点评的'师傅版'。" 原来他们用的是大众点评的"专业模式",专门给各类专业人员,比如理发师、按摩师等使用的。在软件里可以看到发型师的履历、客户评价、服务评分等。而且这些点评是跟着人走的,不是跟着店走的。你换工作时,这些数据都还在你的档案里。 也就是说,每个发型师在大众点评专业版上的评论和评分,基本构成了他们的 个人品牌档案,就像一个行业里的作品集 portfolio。 剪完头后,如果顾客好说话,Tony老师就会请顾客给打个分点评一下。再拍个照片上传,既有"买家秀",又有"五星好评"。 他对我也一样,拿过我手机,直接语音输一段,"剪得挺满意,服务也周到",字数够,内容真,照片清楚,一气呵成,老练得很。 用我们产品界的话说,这就完成了一个Testimonial。厉害啊。 做产品设计开发的朋友们,得多去真实世界看看,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为什么我总赚不到钱? 因为做错了选择。 - 和钱有关(赚钱/省钱/省时间) - 和健康有关(治病/治未病) - 和情绪有关(情绪价值/社交价值/存在感……) 干和这三个东西有关的事情,就容易赚到钱了
没想到吧?大家最熟悉的小狐狸钱包 @MetaMask 可以开合约了! 并且还有超过 3000 万美元的 $LINEA 代币奖励!🎉 MetaMask 是全球最领先的 Web3 钱包之一,拥有用户超 1 亿,2022 年由 a16z、SoftBank、Temasek、Microsoft 等顶级机构参投 4.5 亿美元,几乎每个加密用户都人手一个小狐狸钱包。 而现在的 MetaMask 正在经历一次彻底的战略蜕变。 这家长期被视为加密钱包的产品,正在转变成一个全能的链上金融平台。 第一个信号就是永续合约的上线。 MetaMask 与去中心化衍生品平台 Hyperliquid 合作,将永续合约原生嵌入钱包移动端。用户不需要再跑去 CEX,也不用折腾各种授权,只要打开 App,一键充值,就能完成下单。 兑换 0 手续费,交易执行速度比直接用 Hyperliquid 快 10 倍,整个交易过程压缩到几秒钟。不仅如此,它支持止盈、止损等衍生品的标准化功能。 第二个就是大家最关心的 MetaMask 奖励计划了。 第一季的奖池包含超过 3000 万美元 $LINEA 奖励,任何兑换、交易、推荐好友的行为都能获得积分,而这些积分,不仅仅能享受合约手续费折扣、专属权益,更关键的是,它将成为未来代币分配的基础。 积分系统的背后是一套非常清晰的激励模型。在 Linea 网络上兑换可获得 100% 加成,在移动端兑换则是 50% 加成,未来兑换 mUSD 也将有 50% 加成。 积分越多,等级越高,奖励越多!🎁 链上专业玩家绝对不能错过👉:https://t.co/mo9yayjAIX 使用链接或填写邀请码可以获得双倍注册积分:36P4HH 一旦转型成功,MetaMask 的意义将完全不同于今天。它不再只是一个插件,而会变成全球去中心化金融的前台。 永续合约打开的是交易量的闸门,奖励计划建立的是用户的激励机制,而即将与 Polymarket 整合推出的预测市场会进一步扩大应用场景。 三个板块叠加,MetaMask 的叙事将与当年 Uniswap 空投、Blur 激励计划一样,成为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引爆点。 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拥有超过一亿用户。 这种体量的入口,一旦开始分发激励、开放交易,其他钱包、DEX、二线衍生品平台将直接被挤压,MetaMask 将成为下一轮叙事的主角。 作为一个 5 年的老用户,我很高兴看到 MetaMask 再次引领新时代! ⚠️注意! 需要下载 MetaMask 移动端最新版本,安卓用户可以在 GitHub 获取最新版: https://t.co/fwbB5SlEut 然后底部功能栏最右侧找到“奖励”/“Rewards”入口,点击进入“领取 250 积分”/“Claim 250 points” (❗️❗️❗️一定要完成这个步骤,才视为开始参与积分活动,否则即使交易了也无法积累积分) 一定要填写邀请码 36P4HH 哦~ 可以一下子获得 500积分!
As an Asian creator, why is our X ad revenue share so low? English-language creators with the same follower count receive ad revenue shares that are more than ten times ours. @nikitabier
无意间发现 GPT 画这种信息图的还原度挺高啊 搞成 SVG 以后还能扔进 Figma 里面改字体,改完就更像了 让 GPT 总结了一套提示词👇 https://t.co/gstpwlZC88
山姆·奥特曼教你成为亿万富翁 https://t.co/2i0gLfXn0A
如果觉得用Claude Code太折腾(经常被封)。 真心推荐Augment,不仅有GUI界面,也提供Cli的auggie。 既可以用来编程,也可以用来写文章。 内置有搜索工具,让AI搜资料,再用自己的写作提示词写文章。 https://t.co/U3ZD9QqWx6
今天逛了逛几个一比一抄袭的竞品 发现多出来几个小功能还挺有意思 于是 “抄了过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感觉太爽了 😜
🎁分享个福利羊毛:Perplexity AI 送 12 个月的 Pro,只需要绑定下 Paypal 即可,用来检索信息牛牛的~ ps. 链接无推广,纯分享 🔗 https://t.co/zejtCoVN0S https://t.co/H3j4ZmlN0e
看到 OpenEvidence 又拿融资,不得提一下这家公司。 就在一周前,OpenEvidence 宣布又完成了一轮 2 亿美金的 C 轮融资,由 Google GV 领投,红杉、黑石、凯鹏华盈、Thrive 等一众顶级机构加持,投后估值飙到 60 亿美金。 注意,是三个月内连下两轮:7 月刚融完 2.1 亿,10 月又拿 2 亿。而且是产品实打实增长后的结果,跟PPT融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如果你看过很多次红杉的闭门会,肯定听过这家公司的名字。这家公司没有去卷模型参数、也没搞花哨 demo,就做了一件事,老老实实盯住医生最难的那几个问题,结果反倒跑出了很扎实的落地路径。 可能很多人还没太关注这家公司,那我快速讲一下: OpenEvidence 是专门做医生用的医疗版 ChatGPT,定位非常清晰:搜索 + 分析 + 自动写研究报告,所有能力都基于真实医学文献和临床指南构建。 分享几组数据: 1. 美国已有 40% 医生在用,每月新增注册医生 7.5 万人 2. 月度咨询量从 7 月的 35.8 万暴涨到现在的 1650 万次 3. 自研模型是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中拿满分的 AI 4. 推出新产品 DeepConsult,能生成博士级别的医学研究文献 5. 商业模式是谷歌是赞助答案,直接给药企做精准广告,预计明年 ARR 将突破 1 亿美元 说说他的技术,数据价值占了很大的比重,跟 NEJM、JAMA 系列等 11 本顶刊合作,喂了 3500 万份同行评审过的文献,把 AI 的幻觉率降到行业最低,所以医生才敢用也才愿意用。 以下是我想说的: 如果认真观察,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 AI 应用,往往不是最热闹的那批。 比如OpenEvidence 的崛起就提醒我们一个简单却经常被忽略的事实: 在一个足够需要专业积累的行业里,数据密度+场景深度+专业严肃性,这三者就是护城河。 并且那些最早下场,懂需求,并且还不怕脏活累活的人,会悄悄赢下整盘。 这种垂类的 AI 产品 PPT 可以很酷炫,但骗不了任何一个需要每天稳定输出结果的用户。 特别是医疗行业,这个行业不是能靠 prompt 拼出来的行业,不是说今天堆几个插件,明天跑个多模态就能打穿的。 这个行业不需要演示好看,真正能用才会留下来用户,医生是会用脚投票的。 能走到这一步的公司,从一开始就选了那条最难但最有价值的路径,熬过了看不到成果的阶段,最终成功了。
这个产品有点意思啊! 好像是自己体验过的第一个写作Agent。 目标是写出有病毒传播能力的文章。 会联网,会思考,也有基础的故事写作套路。 还会生成多个视角草稿让用户选择对比。 值得深入探索。 地址见评论区
https://t.co/pbvqvG3j7y
从今天开始,每月28号更新一下推特的所有收益。 https://t.co/9YWdjOtLKW
一定要频繁大量地记录自己 https://t.co/zzNnsXCUYu
AI 会“写代码”,但它不会“做软件” 作者:Matias Heikkilä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有相当多的人在到处寻找技术合伙人或者 CTO? 反正我吧,收到了多得惊人的这类咨询;他们的话术大同小异:“嘿,我这儿有个‘凭感觉编程 (Vibe Coding)’搞出来的 App,你愿意帮我把它做成‘生产就绪’(也就是能正式上线、稳定运行)的版本吗?” 我大概能给这些人画个像。想象一下:他们非常懂自己的业务,但一直以来都缺乏技术能力,没法把好点子变成现实——他们可能是个法律顾问,或者客户经理。 这些人干嘛要找我呢? 我也琢磨了一下,我觉得这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到底有什么事是他们靠生成式 AI (GenAI) 没法独立完成的? 这不正是现在人人都想搞明白的问题吗?大家都想知道这些模型的能力边界。或者,说得再直白点:大家都想知道哪些工作很快要被淘汰了。 我收到这些求助,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软件工程”这个行业的一些问题。我的意思是,如果软件工程真的已经被 AI 自动化了,那根本不会有人来找技术合伙人。 嗯,我想我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收到这些请求了。关键在于:AI 会写代码,但它不会构建软件。 这是我在花了大量时间用 AI 辅助编程、并且看了无数别人的演示之后,得出的结论。 圈内有句老话:写代码容易,软件工程难。 现在看来,说大语言模型 (LLM) 已经能自动化“大量写代码”的工作,这挺公允的。像 GPT-5 这样的模型(这里作者指代的是未来更强的模型),在解决那些定义清晰、孤立的小问题时,成功率相当高。 但是,“写代码”本身并不是大多数程序员拿工资的真正原因。构建一个能正式上线的 App,那不叫“写代码”,那叫“软件工程”。 在我看来,当你试图把一个“演示版 (demo)”变成一个“真正的产品”时,“写代码”就升级成了“软件工程”——而这,恰恰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人带着他们的项目来找你的时候。 我其实也不太清楚为什么 AI 至少目前还无法“构建软件”。 也许这和工作的本质有关。当你以写软件为生时,你的核心任务是处理“复杂性”。一个普通的线上产品,它做的可能只是一堆简单的事情。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成百上千件”简单的事情同时不出错地运行,并且让整个系统保持“可维护性”。 换到我们今天讨论的 AI 话题下,这句话可以这么说:演示一个“功能”是一回事;而用一种支持“集成、扩展和长期可维护性”的方式来“构建”这个功能,则完全是另一回事,难度天差地别。 当你点开那些人发来的代码时,你会发现,所谓的“让 App 生产就绪”,真正的意思其实是“把这些代码全删了,从头重写”。 我觉得,这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我们在 AI 发展上目前所处的阶段。 来源 https://t.co/cRu13vpg6y
国内这ai真的没啥做的 模型成本大概就要30-35% 剩下65%的利润 渠道拿走50% 还有15% 然后产研这些再摊个5-7% 还7-8% 摊子小的时候不赚钱 摊子大了就会有各种竞对来搞你 打工不容易 创业也不容易 要不彪哥上次分享说呢 国内狗都不做
用自己的画布工具仿一个,加深理解和用法。 1. FULL SHOT (全景镜头) 展示完整人物和环境,营造场景氛围,介绍角色登场、动作和空间关系 2. MEDIUM SHOT (中景镜头) 拍腰部以上,平衡表情与环境,最常用镜头,适合对话、互动和故事推进 3. CLOSE-UP SHOT (特写镜头) 聚焦面部,强化角色内心,适合情绪反应、高潮等,有戏剧张力 4. OVER THE SHOULDER SHOT (过肩镜头) 从肩后展示角色视角,建立人物空间关系,适合对话、观察视角和互动交流 5. LOW ANGLE SHOT (低角度镜头) 仰拍,让主体显得高大,营造力量和压迫感,适合展现权威、英雄时刻和戏剧冲突 6. DUTCH SHOT (荷兰角度/倾斜镜头) 倾斜画面,打破平衡感,营造不安和动态,适合紧张场景、混乱状态。 7. AERIAL VIEW (鸟瞰镜头) 俯视,展示场景布局,提供上帝视角,展示地理环境、人群规模和空间结构 8. INSERT SHOT (插入镜头) 特写重要物品或细节,提供关键信息,适合展示道具、线索、推动情节细节 9. ESTABLISHING SHOT (定场镜头) 展示完整场景和全貌,建立时空背景,适合场景开场、转场,或介绍新环境
今天读了Meta CTO的一篇文章,大意就是 你是行动的总和,而不是“内在的你” 昨天和社媒陪跑的学员做分享时候,有人提了个这样的问题。 我没有分享欲咋办? 我曾经也是那种,常年自我怀疑,等“感觉对了”才行动。我总是在等,等到自己想通的那一天才开始行动。假如我把事情做失败了,我会想,起码我的动机是好的。 我记得我第一次向别人收费的时候。 朋友告诉我,你应该收费了。我说了一句,我不是那种人,我是那种免费分享知识的人。 朋友反问了我一句,那你是那种出来单干一年了,然后被人嘲笑失败后上班的人吗? 我想了一下,决定下次有谁白嫖我的时候收费。 过了一周多,有个程序员来问我,知不知道谁训练生图模型最厉害,你能联系到那个人吗? 我下定决定教育他一下,我准备让他给我发个红包,然后告诉他你每次向别人请教重要问题的时候,给别人发个红包,别人感觉到被尊重,就会出全力帮助你。因为这个市场上太多白嫖的人。 他给我发了红包,我这么和他说了上面的话。然后我没有收他的红包,他劝了我几句,我就收下了。50元。 现在看来我在以一种我觉得舒适的小行动来改变我得行为。 一年过去了。现在我进行1个小时咨询的时候都收800到1500。我很享受这种过程,我能尽情地把我知道的告诉他。 为了让他相信,去行动。我甚至会打开我的收款记录和聊天记录。告诉他我的方法真的有用。 装得足够久,就是成 创业圈有一句话“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经常用来安慰自己造假。 但是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你的行为改变你的内心,你的内心嘉速你的行为。 也就是说,你不能抱怨海上没风,你应该划船,去有风的地方。 如何去做呢? 所以,你要做的是先行动起来 1. 选一件事,锁死执行30 天。 2. 对外自称你的新身份(“我是写作者”),用外部承诺加压 你用力划船,最后你来到有风的地方,你开始远航。
马斯克发布了对标维基百科的网站 https://t.co/156jxscOHG 所有的内容都用 Grok 做了事实核查,说人话就是把维基百科用 Grok 把内容洗了一遍 不过网页设计很排版不错,阅读体验比维基百科强 目前中文搜索体验很差,还是需要用英文,而且很多内容没图片 https://t.co/eqKhNsWFPY
Mira 公司思维实验室的新文章:在线策略蒸馏,直接把强化学习和知识蒸馏的优点打包在一起了。 让8B的小模型能达到32B大模型70%的性能,成本只要原来的1/10。 ## 核心亮点 相比传统强化学习,在线策略蒸馏的计算效率提升了50-100倍。用Qwen3-8B在数学推理任务上,150步就能达到70%的AIME'24分数,而强化学习需要17920个GPU小时才能达到68%。 强化学习每个训练回合只教固定数量的比特,而蒸馏每个token都能给反馈。 训练新知识不会把原来的能力搞丢。他们做了个实验,用内部文档训练后,模型的指令跟随能力从85%掉到45%,用在线策略蒸馏一搞,直接恢复到83%,知识还保持在41%。 ## 技术原理 在线策略蒸馏的核心思想很简单:让学生模型自己生成轨迹,然后老师模型给每个token打分。用的是反向KL散度作为损失函数,学生模型在老师模型的高概率行为上收敛。 具体实现就四步: 1. 初始化老师客户端 2. 从学生模型采样轨迹 3. 老师模型计算对数概率,算反向KL 4. 用强化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模型
Every 的一篇博文,记录了他们内部 6 位工程师日常是怎么使用 AI 的,可以学习借鉴一下。这 6 个人都很厉害,撑起了 4 款 AI 产品、一个咨询业务,还有一个 10 万多读者的订阅每日更新。 第 1 位 —— 走在实验前沿:Yash Poojary, Sparkle 总经理 Yash 是 Sparkle 产品的负责人,他同时开两台电脑,一台跑 Claude Code,一台跑 Codex,然后给它们下达同一个任务,看它俩谁干得又快又好。 Yash 说,在五个月前,他得先把设计图(Figma)截图,再粘贴到 Claude 里,让它“看图写代码”。现在用上了 Figma MCP 集成,Claude 可以直接读取 Figma 的设计源文件——包括颜色、间距、组件这些。 Yash 不仅在用AI,他还在优化和AI的配合。比如,他把一天切成两半: - 上午:专注执行。 这时候只用自己最熟的AI工具(Claude 和 Codex),绝不玩新东西,保证产出。 - 下午:自由探索。 这时候才开始测试各种新出的AI应用和功能。 他很清楚 AI 既是生产力工具,也是个“时间黑洞”。他用严格的时间管理,给自己建立了“防护栏”,防止自己沉迷于“调教AI”而忘了真正的工作。 第 2 位 —— 编排闭环:Kieran Klaassen, Cora 总经理 Kieran 负责 Cora 产品,他的风格是““谋定而后动””。 他的工作流核心就两个字:计划。 他会根据功能的大小,制定三种不同级别的编程计划。他会用一个叫 “Context 7 MCP” 的工具,先把最新的、最准确的官方文档和代码喂给AI,确保AI不是在“凭空想象”或用过时的知识来制定计划。 等Claude Code 交出一个完美的计划后,他再把计划发到 GitHub,然后在云端让 Coding Agent(主要是Claude Code)去执行这个计划。AI写完代码后,他会再启动一个““审查””命令,让AI自己先检查一遍,然后他再上手。 对 Kieran 来说,AI 不是一个“黑匣子”,而是一个必须在他制定的蓝图内严格执行的“施工队” 第 3 位 —— 化繁为简,拆解里程碑:Danny Aziz, Spiral 总经理 Danny 负责 Spiral 产品,他可能是这群人里最硬核的一位。 他的主战场不在花哨的图形界面,而是在一个叫 “Droid” 的命令行工具里。这个工具能让他同时调用 OpenAI 和 Anthropic 的模型。 他的工作流是: 1. 用 GPT-5 Codex 做大的任务:搭建复杂功能的框架。 2. 用 Claude 做小的任务:优化和打磨代码细节。 Danny 最有价值的一个做法是,他会在““规划阶段””花大量时间跟AI对话,让AI帮他推演一个决策可能带来的第二层、第三层后果”。 举个例子:“我要加这个新功能,但你帮我分析一下,它会不会因为从数据库拿数据的方式,导致整个App变慢?” 他用AI来辅助自己做更高维度的“架构思考”,而不仅仅是写几行代码。 > “我不再用 Cursor 了,”他说,“我已经好几个月没打开过它了。”取而代之的是,他的主界面是 Warp,可以在上面分割屏幕、快速切换任务。在它背后,他用 Zed ——一个轻量、快速的代码编辑器——来审阅计划文件和特定的代码片段。 第 4 位 —— 让流程成为唯一的“事实来源”:Naveen Naidu, Monologue 总经理 Naveen 负责 Monologue 产品,他是个“程控”。他的信条是:“如果一个任务没录入 Linear (项目管理工具),那它就不存在。” 他把所有需求和Bug都先在 Linear 里归档,然后再启动AI。他也有两套流程: - 小Bug:直接从 Linear 复制粘贴问题描述,扔进 Codex Cloud 让AI去跑。 - 大功能:在本地写一个详细的 https://t.co/1aLAUFxX5j (计划文档),把它作为和AI沟通的“唯一事实蓝图”,在命令行里一步步推进。 最有意思的是,他深度使用自己开发的产品 Monologue (一个语音转文字工具) 来口述需求、写文档、给AI下指令。这简直是““用自己造的锤子,来修自己的房子””。 他还有一套严格的审查标准:AI 自动审查 -> 自己人工对比代码 -> 查看Sentry(错误监控工具)的日志,确保Bug真的被修复了。 第 5 位 —— 钻研打磨,精益求精:Andrey Galko, 工程主管 Andrey 是工程主管,他代表了另一种工程师:不爱折腾。 他不喜欢追逐“闪亮的新玩具”。他之前一直用 Cursor (一个AI代码编辑器),觉得体验最好。但后来因为 Cursor 改了定价,他一周就把免费额度用完了,这才“被迫”换工具。 他换到了 Codex。他认为以前的 OpenAI 模型写的代码很“懒”,经常跳步骤,不如 Claude 好用。但现在的 GPT-5 Codex 已经进化得非常强,连以前 Claude 的强项——用户界面(UI)——都能搞定了。 第 6 位 —— 极致的专注:Nityesh Agarwal, Cora 工程师 Nityesh 是 Cora 的工程师,他的风格和第一位 Yash 截然相反。他追求极致的专注。他的装备极简(一台MacBook Air),他的工具也极简:只用 Claude Code。 但他用 Claude Code 的方式很特别: 1. 他会花好几个小时,先和 Claude 一起研究、制定一个巨详细的计划。 2. 一旦开始编码,他就待在一个终端窗口里,“像老鹰一样””盯着 Claude 输出的每一行代码,手指就悬在 Escape 键上,一旦发现不对,立刻中断它。 最近,他甚至故意频繁地打断AI,强迫AI向他解释“你为什么要这么写?”。 他承认,这样做效率变低了,但带来了两个巨大的好处: 1. AI 胡说八道(hallucinate)的次数变少了。 2. 他感觉自己的开发技能也在这个盘问 AI 的过程中变强了。 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对 Claude 产生了依赖,这让他很脆弱。前阵子 Claude 宕机了两天,他试了别的工具,都感觉不顺手。所以,他现在逼着自己和AI一起思考,而不是纯粹依赖AI。 --- 看来每个人用 AI 的方式都不一样,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1. 重点不在“写代码”,而在“做规划” 没有人真正的是在“Vibe Coding”,没有说写个提示词就完事了的,都是在 AI 干活前反复的讨论,直到清楚了再动手 2. 上下文很重要 Yash 用 Context 7 MCP 的工具,确保 AI 在写代码时,能自动去查阅最新、最官方的“技术文档”。这就避免了 AI 用过时的知识(比如一个老版本的函数)来写新代码。还会用 Figma MCP,读取 Figma 的原始设计数据,让 AI 可以直接拿到准确的颜色、间距等信息 3. 工程师的角色在进化 工程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写代码,还要做计划、写提示词、审查 AI 生成的代码 4. 专注 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有感触,AI 让人更难专注了,在等 AI 结果的时候去做点其他事,很快就把任务忘记了;或者 AI 工具太多,每个新 AI 工具都去试试太费时间了。像 Yash 那样,一半时间专注交付,一半时间探索。 原文:Inside the AI Workflows of Every’s Six Engineers https://t.co/xqTMIAxTVj
上周理想 mega 自燃了,保时捷电车也自燃了,还都是没发生任何碰撞的时候,也没啥人讨论。 小米这么倒霉也是自己作死作出来的,马路上的小米基本都是非常新的新手在开,企业文化造成了他们的产品只能吸引鬼火少年,但凡有一点经验的都不买。 雷军可能还有点人格障碍,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喜欢夸大其词的说谎,一个破杯子还说自己亲自开会了 15 次,只要别人相信了他的鬼话他就兴奋,可能已经没有性生活了,说谎就能高潮。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看起来很正直很真诚的老实人。
我在英文区Substack除了英文的写作和输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Network。 就是交朋友。通过一个人的文字识人,并且让别人通过你的文字认识你,在这个时代会逐渐成为一件无比有价值的事情。尤其是这些博主,能够达到如此高水平的输出,也都是有心有才有见识之人。
以前我在国内也好,后来到了美国也好, 只要看到那种“认知课”“沟通课”“写作课”,我第一反应都是翻白眼。 心想:这不就是割韭菜吗?扯淡课、讲废话、哄人开心的那种。 我那时候的信条是:Show me the code! Talk is cheap! 编程才是真本事,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现在回想起来,真想穿越回去抽自己两巴掌。 因为我那时候完全没意识到一件事: 如果一个人搞不清楚自己的内心结构、思考逻辑,再聪明都只是工具人。 以前我靠着点小聪明,再加上那种“美国人不想干的,我来干”的冲劲儿,混口饭吃问题不大。 从2024年末开始,我突然顿悟 自然语言编程一定会到来,这点我现在笃定得很。 你看,我都懒得和别人争论了。 而且我的“自然语言”,和别人那种唠嗑式的不一样。 你去看我网站就知道,我写的语言其实挺“伪代码”的, 句子之间是有逻辑拓扑的,粒度是可调的,参数是能递归和复用的。 不是写作文,而是在练结构、练调度力。 我们就从那个听起来最“心灵鸡汤”的东西说起:元认知(Meta-cognition)。 为啥要认真对待这个看似玄学的玩意? 其实这个想法,是我2024年底,圣诞节前后突然开窍的。 那时候我开始慢慢变“文青”了。推文风格都变了。 不是装,而是我突然意识到:写作这事太重要了。 我开始练习怎么写清楚自己的想法,怎么把脑子里的乱线条梳理干净。 有个Substack博主一句话点醒了我: “The core of LLMs lies in the thinker himself.”大语言模型的核心,不是模型本身,而是使用它的人。 那一刻我不再追论文,不再刷模型 benchmark, 我开始追——我自己。 我所有天马行空的脑洞,我到底想干嘛:澄清我自己的意图 这些脑洞你想了又不去做决策,等于白想:做决策 决策得有点道理吧,那我想当美国总统是不是明天就能实现? Action Plan 反思,你今天干了什么,做的这个事情有没有意义:Reflection 你做的事情,从上帝视觉看,系统性的,对不对啊?:Feedback Loop 也许我这辈子所有学习的终点,就是学会跟自己的语言系统对话。 不是跟别人辩论,也不是跟机器竞争, 而是和自己的思维系统达成一种共识与调度。 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你突然能“看见”自己的思维在动, 就像看见代码在跑,看见神经网络在亮。 我的这5个Claude skills 装上了之后,就是不停的去做需要循环。就是我日常的语言循环,现在分享出来。 那一刻你意识到: 你不再只是一个“用工具的人”, 而是一个“能调度结构的人”。 从那以后,我再看到那些被我嫌弃过的“心灵鸡汤”, 反而开始认真看。 写作,不只是表达;语言,不只是描述;思考,不只是独白。它们,全都是系统的入口。 Lesson 3 Closing a Meta-Cognition Loop: intention, decision, action, reflection and feedback https://t.co/5sWBPhlktX
这种视频,目前在B站,打底十来万播放 制作方法也很简单 1.打开可灵,文字生图片,生成一个唱歌的形象 2.打开suno,文字生成音乐,然后下载mp3 3.回到可灵,数字人生成,上传形象图片,音乐文件,合成即可 下一个爆火视频,该你了😄
这种通过 B 超图片判断胎儿性别的能力,做成 APP 的话是不是负责人会被控制起来? https://t.co/cd3FxdMLdL
前几天看完《戏台》,就跟AI随口闲聊,AI说了一句话,把我给震惊到了。 它说:"喜剧是悲剧的高维形式。" 我听了一惊,这句话信息量极大啊!于是让它赶紧解释给我听。 它说:悲剧是因为距离太近,你才会产生共情,或者切身体会当事者的命运。 而喜剧,是把时间和空间拉远。 比如卓别林那种,加快速度,你就感觉到喜剧----这是增加了时间的维度。 另外也可以调整空间的维度。 比如说:十年之后再去看同一件事。 或者自己受伤,当时摔了一跤,杵个拐,觉得特别凄惨,但过了十几天,或者换一个场景,就会觉得那很好笑,甚至可以自嘲。 然后我就惊了。 这真是太深刻了,根本没往那方面想过。 那这样说的话,是不是很多互为相反的情感或事件,其实都是一个低维和高维的关系?
笑啦,起名部的杰作 请问: Microsoft 365 Microsoft Office 365 Microsoft Copilot 365 三个产品的区别是啥? 答案是:是一个产品!在三年内改了三次名字
今天没待在酒店里,陪客户出去公务。午餐去首都市中心一家精致餐厅会见,我和客户一边聊一边停车,结果忘了交停车费了。等吃完发现车轮子被锁了。解锁后又急吼吼前往该国第二大城市,一路阳光灿烂,遍地秋黄。霜林尽染的山上美极了,秋风吹走了出差的疲惫~吹走了生活里的琐碎~吹着车窗前的罚单一片稀始于~就让往事随风,罚单飞走,融化在这秋风中的蔚蓝天空。
刚发现,我无法在 X 上发一些比较危险的指令和代码片段。 如果grok的推荐算法需要真的读每条 post,感觉是对安全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https://t.co/prz6N6mW67
经济学人:AI会取代初级员工吗? 美国经济正陷入一种奇怪的状态。总体增长看起来还算不错,但8月份新增就业岗位仅2.2万个,而4月份却高达15.8万个。这种低迷中,一个新的担忧正在浮现: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是不是开始抢走了人类的饭碗? 图1 白领工作占美国总就业比例趋势图(过去12个月平均值) (白领工作包括管理、专业、销售和办公室岗位) 公司数据揭示的微妙变化 哈佛大学的两位博士生赛义德·侯赛尼(Seyed Hosseini)和盖伊·利希廷格(Guy Lichtinger)最近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一些公司正在专门招募名为“生成式AI整合师”(generative-AI integrators)的员工,这些人的工作是把AI技术深度融入公司的日常运营中。 研究者利用AI分析了2亿条招聘信息,识别出1.06万家公司共发布了约13万个此类职位。这些公司被称为“AI采纳公司”(AI adopters)。数据表明,自2023年第一季度ChatGPT 3.5发布后,此类岗位的招聘数量明显上升。 另外,还有27.4万家公司被视作“对照组”,因为它们没有专门招募AI整合师。 图2 首次招聘“AI整合师”岗位的美国公司数量(GPT 3.5发布后显著增加) AI如何影响了招聘? 如果AI完全不会影响就业,那么AI采纳公司的招聘趋势应该与非采纳公司相同。但研究者发现,从2023年开始,各类公司初级岗位的招聘数量都出现下降,但AI采纳公司初级岗位的降幅要比非采纳公司高出7.7%。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差异只出现在初级职位上,高级职位则未受到明显影响。研究认为,一些重复、枯燥但对脑力消耗较大的初级工作,比如代码排错、文档审阅等,更容易被AI取代。这种下降主要表现为企业招聘放缓,而非大规模裁员。 图3 美国AI采纳公司与非采纳公司在GPT 3.5发布后的就业变化趋势(初级岗位明显受影响) 哪些大学毕业生受影响最大? 研究还发现,这种影响并非对所有毕业生都是均匀的。他们把毕业生所在大学分成五个档次。结果显示,中等档次大学的毕业生处境最为艰难,受AI冲击最大。而顶级大学毕业生因具备稀缺的专业技能相对安全,底层大学毕业生则因雇佣成本较低仍然受到青睐。 换句话说,最危险的是那些处于“中间地带”的毕业生。 图4 AI采纳公司相比非采纳公司招聘初级员工的降幅(按毕业院校层次划分) 结论:谨慎对待“AI取代论” 然而,研究者也提醒说,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毕竟,只有17%的员工处于AI采纳公司,这意味着AI真正能取代的岗位比例可能并不高。此外,近年来初级员工的招聘趋势波动剧烈,尤其是受到了新冠疫情的严重扰乱。 也就是说,即使AI对初级员工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它也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罢了。■
我希望,与各位一同进入一个真正探索宇宙、求解意义的时代。 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是第一次,有机会以中文母语的思维体系去探寻宇宙的最深处——去理解存在的秩序、人类的智能与创造的根源。 回望过去,那些被时代夺走的光阴,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我们都在奋力追赶; 那种“永远在向上看”的姿态,曾经是痛苦,也是尊严。 我记得多年前,一个极有情怀的师兄和我在学校饭堂吃饭时说: “我们这一代人啊,要一块一块地垒石头。 每垒好一块,就踩上去,再往上爬一点。 看看自己还有力气不? 有,就再垒一块。 等哪天真的累得动不了了,抬头一看! 你竟然,已经能摸到星星了。” 我还在回味这句话的余韵, 他已经吃完饭,说: “你看你,吃饭都磨磨唧唧的。”
假如我现在是个素人,0 粉如何起号 1. 我回去科技大 V 上多多发表有价值的内容,混个眼熟,度过新手期(两周) 我会利用我最有价值的技能,做一个很有用的开源项目(同步两周) 2. 然后我将会发布这个项目,涨粉预计有 600 个粉,做出原创有价值的事情大家就会关注 3. 接下来我会写一个总结贴,分享涨粉经验 涨 400 个粉 4. 最后,我可能就写一个我的故事贴 我的故事比大部分人想象都要精彩,而且我也会写,那一波将会给我涨粉 3000 个 5. 然后我会再分享如何写故事涨粉,预计涨 1000 个。 到此,5k 粉丝。我就会加入一个社群,每天分享相关的信息。 6. 当然,我有内容系统,可以收集,提取,合成,分发内容。能稳定每周涨粉 1000. 大概就 2 个月就能回到 1w 粉丝。 看完了,你觉得不靠谱,但我已经看到过太多这种事情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