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特起爆帖监控
搜索和分析大V账号即将起爆的热帖推文。通过SoPilot插件快速评论和互动,抢先一步占领评论区,你将获得更多的曝光。
我不是网红。 这个说法我认为需要澄清。因为这个名词代表着所有看到你信息的人会投射一种心理效应,认为你应该作为宽大胸怀的存在容忍他在评论区不礼貌的批评,甚至必须要回一类的。 No. 这是在自由言论作为宪法基本权利之下,人人平等的对话。 我们也成不了网红。 没出国之前就是那个埋头干活钻研技术,不通人情世故的小张。
放下一种外部的优绩主义。这是制约中年人的一种思想钢印。 比如说你想做某件事情,但是内心又认定做这件事必须要有个文凭。 那是因为你认为外部的肯定,比内心的渴望更重要。 其实不是。这个外部的肯定,一直都是上层为了更方便管理下层沿用的一套省力管理机制而已。从公立教育的学前班就开始了:如何使用最少的老师,管最多的孩子。
在完善线下课的 PPT,我说去小红书找一些卖虚拟产品的,看看定价当做案例吧 随手一搜,一塌糊涂,几乎看不见能有效定价的 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一上来就定一个 10 块钱以下的产品 这种看着像引流款,但实际是自杀款的东西一出来,这生意基本就凉凉了 一种典型案例,是挂俩产品,一个¥199,一个 ¥0.1 是个人都会选择 ¥0.1,然后得到一大堆资料,这个资料大部分又是不看的 那我第一批资料都没看完,我怎么会买第二单呢 所以这个 ¥0.1 就卖家和买家人生中最后一次相遇 另外一种,也是挂俩产品,一个是 ¥39.9,一个是 ¥9.9 这种情况,多数人会选择 ¥39.9,因为他觉得我钱都花了,也不在乎多花 ¥30,要买就买个好的 问题就出在这 当你的买家已经产生了“要买就买个好的”这种心理的时候,你收到的钱竟然不是 300w 也不是 30w,而是 ¥39.9 你后面 399、3999、39999 还咋卖?以身相许吗?
「 Fake Reasoning Bias, Let Me Think 」 只需一句 let me think,就能欺骗大型模型。 作者提出 Fake Reasoning Bias,指模型会将看似推理的表达误判为高质量信号,即便这些推理并无逻辑。 当在两个选项之间插入一句 let me think,虽然语义完全不变,却使文本形式更像在思考。 这一极小提示足以让大型语言模型,尤其是带有显式推理机制的模型,偏离正确答案。 Towards Evaluting Fake Reasoning Bias in Language Models
昨天晚上看到的。今天一回想,哎!哥们你是懂的!! 1年半以前看到李继刚的提示词,我觉得——对,方向是对的。 但又哪里不对,形式不对。 那时我隐约意识到:语义不能只靠技巧去驯服,它必须有结构。 要让语言真正成为可调用的智能接口,不是靠一个个精巧的 prompt 拼出来的, 而是靠一整套语言协议去支撑。 语义要形成如字典般统一的体系,就必须在灵活性与一致性之间找到平衡。 这意味着语言要能既“流动”又“固化”: 流动的是表达的多样性,固化的是结构的约束。 @naki2012
我打算花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深耕 Claude Skills。 它是目前最接近「围绕 AI 而运转的软件」的范式,而非「为 AI 而开发的软件」。
回国之后,觉得应该多活动一下,于是就在淘宝上买了一块山寨的小鱼板陆冲板。这块板和普通的陆冲板或者滑板不太一样,有点像澳洲那个便携滑板品牌 Penny Board,但它是竹子板面,还算轻巧,长度只有一只手那么长,拎起来就走,到处带着走也很方便。 不过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太小了,两只脚踩上去都快挤在一起了,站都站不稳,平衡感特别难掌握。我第一天玩的感觉可以说是一路跌跌撞撞,虽然我之前玩陆冲板也玩了一年多,但踩上这块板,简直跟新手没什么两样。第一反应就是,完了,买错了,应该买个大板。 但现在已经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我站在板上已经很自在了。直着踩可以做Cruising动作,斜着踩也能像陆冲一样扭来扭去,甚至还能稍微蹲下来下个小坡。说实话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结果前几天去附近的步道滑的时候,碰到两个玩长板和陆冲板的板友,和他们聊了几句。他们试了一下我这块小鱼板,根本划不出去。我踩上他们的长板,那感觉就是,简直稳得像地板。 这事儿让我有点感悟。一是学任何东西,真的要有点耐心,尤其是要忍过最开始的那点不适应;二是很多事情其实看起来很难,但一旦你熬过了那个不适期、跨过去了第一段挑战,其实也就差不多入门了。 另外其实只是稍微入点门,在外人来看你已经是个高手了。但真正要到高手,那路可就远了。 对了,我有两天是滑着滑板出门去喝咖啡的,简直是个中年大叔活出了中二的感觉。
热知识: 剪映的音频降噪功能,无法实现降噪 但是用声音分离功能,分离出人声,可以实现降噪
巴尔干阳光充足,十月末了太阳一照进屋子,马上升温,穿夏天的衣服都没问题。平时我不吃早饭,不过亲戚们做了超多的菜不吃也不合适。一边吃早饭一边老人们开始怀旧,讲我小时候是怎么样的,还讲他们退休后的爱好:种点花草、养点鸡。但是我因为还有工作的事有点心神不宁,只是敷衍地点着头,支着微笑。看着窗外和煦的阳光,我忽然又觉得其实和家人聊聊花花草草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比忙活这一个又一个项目也许更大。最近天天忙不迭的,跟着上火,又在焦虑中虚度人生了。
读博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记忆可以被外部化解决,我们的大脑还有成长的空间吗? 我们总说人脑像CPU,但如果真是这样,那经验与直觉究竟应该存在于何处? 当我们把所有信息都存到外部系统里,我们是在解放大脑,还是在让它退化? 为什么看完一篇文章,灵感喷涌;但过两天要写点什么,脑子却一片空白? 为什么在评论区金句频出,但要你持续更新,你却总没有思路? 你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经历过的对话、走过的路 这些输入像代码一样编写着你的思维模式? 我们接触的所有信息就构成了我们的人格? 问题不是你的大脑不够好,而是信息没有被处理和内化就被丢到了遗忘的垃圾桶。 因为内容的整合和处理才是你思考的源动力。 一个好的系统应该遵循最基本的认知逻辑: Input(输入):把有价值的信息留住,而不是让它流失 Process(处理):让这些信息产生连接、碰撞、重组——这才是经验和直觉的来源 Output(输出):基于积累创造新东西,而不是从零开始 爱因斯坦的笔记本、达芬奇的手稿、钱钟书的卡片箱 那些改变世界的人,都在用某种方式构建自己的”外部大脑”。 他们的大脑没有退化,反而因为卸下了存储的负担,获得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外部认知系统 不是为了替代大脑,而是为了让大脑专注于它真正擅长的事: 连接、思考、创造 正是我们接触的所有信息构成了我们的人格, 但是大多时候 信息并没有被管理、重组和内化 所以记忆外部化不是让大脑退化,而是通过加工处理让他进化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回答”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 打开https://t.co/2oQwMkdfTF 先记录下来你获取的信息,让他帮你整理, 变成你的想法和思路 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
书单推荐:上排: 《语言学:从语言到认知的探险》 《意识:如何构建自我意识》 《拐点:站在AI崛起世界的前夜》 《深度学习的数学》 《万物皆可计算》 下排: 6. 《这就是ChatGPT》 7. 《GPT图解:大模型是怎样构建的》 8. 《关于说话的一切》 9. 《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 10. 《我和你(Ich und Du)》
“想赚钱” 的意思就是不想赚钱 “正在赚钱” 的意思才是想赚钱 从“想”到“做”,需要三代人的命运才能解决掉内耗问题
自负地讲一句 类似《金钱的秘密》(中国人财富史纲)这种书,对我来说,是看完就能赚钱的 不是为了发推流量密码,也不是开玩笑,我是真的相信,我也是真的可以 我就是看完了就能赚钱,我不会拖到第二天/第二个月/第二年再看,我是当天看 我看完也不会拖到第二天/第二个月/第二年再干,我是当天干 我也不相信什么时间给你复利,我就是要当天看见钱 所以还是那句话,《降龙十八掌》遍地都是 但是愿意翻开《降龙十八掌》的人并不多
MCP 问世已有一段时间,在众多服务中,我最常用的只有 4 个,按使用频率排序分别是:Orchard、Memory、Exa、Chrome-DevTools。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排在前两位的 Orchard 和 Memory。 Orchard 作为产品已经正式发布,只是没有像 Zipic 那样大力宣传,但我的使用频率却比 Zipic 高得多😄;Memory 则是我用 Golang 实现的记忆服务,已经开源。这两者配合,构建起了我的日常 AI 小助理。 说到理想中的助理,我脑海里浮现的当然是钢铁侠里的贾维斯。虽然现实还达不到那个高度,但我想围绕 Raycast AI 的生态先打好基础。目前我的期望很简单:它能帮我快速完成那些原本需要打开多个 app、操作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的任务,并且结合对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给出更贴心的建议——这就足够了! Raycast Store 里有很多对接 Apple 原生 app 的扩展,后来 Raycast 推出了 AI Extension,让这些扩展具备了 AI 能力,大大延伸了可能性。但我发现这些扩展在性能和原生应用覆盖度上仍有局限。目前在我的小助理中,仅保留了 Web 搜索这一个 Raycast 扩展,其余的核心能力都由 Orchard 和 Memory 承担。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扩展的局限性——会出错、响应慢、覆盖的 App 不够全面,我决定自己开发 Orchard。Orchard 是一款 macOS 原生应用,目前能对接 10 类原生应用:提醒事项、日历、天气、地图、电话、通讯录、信息、邮件、音乐,以及时钟(主要用于获取实时时间)。 为什么取名 Orchard(果园)?这个名字寄托了我的愿景:就像在果园里轻松采摘各种果实一样,通过 Orchard 能够轻松获取 Apple App 的各种"果实"。它的图标是一个包裹——象征着果园为用户精心打包、寄送装满 Apple 应用能力的礼盒🎁。 有了这些信息源和管理工具,小助理的能力基本就到位了。特别要说的是时间——对助理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AI 本身没有实时时间概念,而我们的很多决策和判断都依赖时间因素,准确的时间信息是助理给出优质建议的前提。 虽然 Orchard 已经产品化,但 MCP 对普通用户来说还是过于技术化,有一定距离感。尽管我在 Orchard 中做了不少自动配置工作,试图降低使用门槛,但仍然跨越不了"用户教育"这道坎——这也是我一直没有大力宣传的主要原因。不是王婆卖瓜,我是真心觉得它好用,不过现在通过 AppleScript 控制的部分 app 略微不稳定😂(比如邮件),所以就先自己用着,慢慢打磨。反正能帮我提效增产,这波投入不亏😂! 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记忆。当 AI 的上下文能自动包含记忆中的细节时,我们就会感受到那种"助理真懂我"的惊喜时刻!当然,记忆的应用场景远不止助理,还包括阅读笔记、闪念记录、专业领域知识积累等等。 使用 Memory 时,我最在意两点:性能和隐私(毕竟要像写日记一样记录工作生活)。一开始我用的是 MCP 官方推出的 Memory 服务(基于 JSONL)。出于好奇,我想试试开发一个 MCP 服务需要多久——没记错的话,在 AI 的帮助下,不到 3 小时就完成了基于知识图谱原理的 Golang 基础版本(同样采用 JSONL)。因为是本地文件存储,完美满足了隐私需求。 后来我持续优化,将底层存储从 JSONL 文件升级为 SQLite,并在后续优化了检索和处理逻辑。经过实际对比:对于常见的知识图谱操作(读取、搜索、运行期内存),SQLite 整体性能更优;若只关注启动速度和磁盘占用,JSONL 更轻量更快。目前的版本支持从 JSONL 到 SQLite 的自动迁移,并集成了 FTS5 全文搜索——当实体规模超过约 100 个时,SQLite 的优势尤为明显。所以现在我使用的是存储容量更大、性能更优的记忆服务。 欢迎体验免费版 Orchard: https://t.co/Tg9uNvXtd7 也欢迎给我的 Memory 开源项目 Star:https://t.co/wDcthjHyZV 之前有展示过 Orchard 的能力: - https://t.co/3HkJhuEraa - https://t.co/EQyxpIW1pH - https://t.co/rjm1zpru8l P.S. 借助 Codex/Claude Code 等编码 Agent,让它们使用 Chrome-DevTools,你一样能获得 AI Browser 能力——自动化地通过浏览器替你干活。
又一个必读内容,Huggingface 出品的 LLM 训练手册 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完整的 LLM 训练流程,包括训练指南(是否需要预训练)、预训练、后训练、基础设施 主要以他们自己训练的 SmolLM3 这个 3B 模型为例子 文章或者说手册包含了他们训练模型过程中对一系列决策、发现和死胡同的梳理,全是实践经验 详情:https://t.co/Xl11EGrHxc
昨天 Google 用 AI 撑起了历史级财报,今天亚马逊告诉你什么叫真豪赌。边裁员边砸 1250 亿搞 AI。 1. AWS 增速重回 20%,年化营收 1320 亿 2. 2025 CapEx 预算高达 1250 亿,还要继续加 3. 自研芯片 Trainium 单季暴增 150%,已是 数十亿规模业务 4. Anthropic 用它训练 Claude,年底前将用上 100 万枚芯片 5. 推出 AgentCore,帮大公司部署 AI 智能体,SDK 下载破百万 6. 还不忘裁员 1.8 亿美金,重塑全球最大初创公司文化 7. 广告业务收入 176 亿,连续三季加速增长,Rufus AI 助手用户达 2.5 亿 Jassy 明确说了句狠话:“我们扩产有多快,就能变现有多快。” 现在看 AI 是亚马逊的新 AWS,一场芯片 + infra + agent 的豪赌。 这一轮全行业都在押 AI,只有亚马逊边裁员边 All-in, 你说谁是真的想清楚了?
突然,有一个灵感,准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优化扩展下 熠辉不等式: 熠辉不等式:卖课>自媒体>独立开发 优化扩展版: 订阅制真人秀 > 卖课 > 自媒体 > 独立开发 指 一种 付费订阅制 的 BIP Live Show ,是一种「过程型综艺 / 实验向 Build Show」。 项目不必单一,核心是把“做一系列事的过程”表达地好玩、具有观赏性、真实、可互动,调性介于 手工耿 的 荒诞创意 与 MrBeast 的 强叙事 挑战之间。 选题方向:混合工程 x 生活 x 社会实验
看看贾樟柯是怎么学会说英语的,果然真要说英语还得是我的这套: 心态摆正。 我说英语你听不懂是你不行,你说英语我听不懂还是你不行。 https://t.co/nbjmtMWTzz
无论是外贸跨境开发客户,还是联系海外KOL,海外求职,推广独立产品,项目合作,英文邮件沟通难以避免。 写英文邮件模板不难,但是针对性1对1地进行邮件开发/联系,的确要费一番功夫。 最近一直挖掘YouMind的各种玩法,借助它独特的IPO(Input & Process & Output)模式,我找到了答案。 https://t.co/BZgcHOQbbo
未来风社交界面(手表全息投影版) Sora 或者 ChatGPT 一张 X 账号截图 和 头像照片(可选) 不是很稳定,中文支持不好,需要多次抽卡 ----提示词开始---- 一张 9:16 竖版极具未来感与赛博美学的逼真照片:一只手腕上佩戴着极简风格的未来智能手表,从表盘中心投射出一道精致的全息投影界面,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全息投影悬浮于手腕上方,呈现出一个半透明、晶莹剔透的未来社交媒体个人资料界面,界面边缘平滑圆润,并散发着柔和的霓虹光晕,色彩在粉色、紫色和蓝色之间自然过渡。投影内容清晰生动,如同雕刻在空气中一般精准地显示,信息严格按照参考图顺序依次呈现: * 头像(居中) * 用户名、顶部的认证徽章 * 个人介绍 * 地理位置、网站 * 加入日期 * 关注数与被关注数 * 关注按钮 背景以黑暗的虚焦效果呈现,进一步凸显出悬浮全息界面的未来科技感与发光效果。光线巧妙地折射于手腕与表盘表面,带来极富电影感的视觉体验,营造出高级的科幻氛围,画质超逼真,细节达到8K级别,具有出色的景深效果,整体呈现出一种高科技、未来派的全息互动美学。
昨晚在 出海去社区 @chuhaiqu 分享《Twitter 增长系统方法论》:从推荐算法到规模化运营,打造可持续的 Twitter 增长体系 分享 40 分钟 + 和宇成 @lyc_zh 的互动答疑 40 分钟,一直聊到 11 点半,大家都太热情啦 结束后看了下粉丝,刚好破万! 感谢每一位关注与同行的朋友 🙌 想要 PPT 的朋友,请评论转发评论区留下邮箱~ 我会加上演讲备注后,一并发给大家 💌
昨天发做 TED 英语学习资料的 SOP 和 提示词, (还有英语学习资料 财富密码👀), 发现有小伙伴没明白具体操作,录了个视频逐步说下: 1)如何逐步用 https://t.co/mW2CQxPVgh 生成 TED 学习资料 2)小生意具体是怎么回事、怎么赚钱 3)小生意如何做到垂直细分,搞出差异化 4)原提示词如何生成、且适配不同层次学习者 (方法都告诉大家了,求一键三连!
三连+关注,送代码库 在小红书这一招可真好使儿啊😂 https://t.co/fJLcoMuZPo
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程序员,而这个角色,是十五、六年前,从经营个人工作室开始的 在此之前,我是两桶油的员工,由于工作不饱和,所以上班期间,通过把视频教程下载到 U 盘带到办公室,用公司的电脑开发练习的方式,自学了前端编程(那时候还没有这个分工,大家直呼美工,所以工作职责还包含网页设计、切图等等,制作页面后还要扮演 QA 的角色,不断调试从 IE 6-10 各个版本的兼容性) 后来,朋友听说我学会了编程,就介绍项目给我做,我跟我老婆(大学同学,跟我一起进的两桶油,当时还没结婚)她设计、我开发,兼职完成,逐渐积累经验和口碑,直到有一天,兼职收入已经稳超工资,我们就都从两桶油出来了,全职做项目 技术的实现并非难事,在中国,做项目最大的风险在于回款。除了现实中非常熟的朋友以外,无论什么样的客户、多么顺畅的合作,到了付账时,进度就会异常缓慢,有些老板甚至开始拖字诀 在此期间,也积累了不少的讨债经验 还记得有一次我剃了光头光着膀子,去客户公司大厅坐下来、大声疾呼还钱,奉劝每一个路过的员工赶紧跑路; 也记得有一次,通过社工手段查到一位老板母亲的电话号码,春节钟声响起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拜年,陈述了她儿子没有支付尾款的事实; 讨债讲究刚柔并济,背调也很重要。如果是底蕴深厚的狠角色,终究是不太敢这么去讨债的,所以上述方法虽然最后都要到了钱,但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后来还是回到故乡找了份班上,正式从独立开发者,变成了牛马程序员。上班的优势在于,所有事务性工作以外的风险,都由公司承担了,并且出现变故,自己抽身而退的成本是最低的;弊端是处处受制于人、被迫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跟企业价值观绑定但不见得对自己是最大收益的事情上 后来我也经历过几家最终倒闭的公司,根本原因大多也是回款问题。但是公司到了一定规模,讨债就很难再通过过激方式了,毕竟数额巨大,一旦撕破脸,欠债的一方随便拿出点什么来,就足以形成互相伤害的局面,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23 年底我启动了全家移居日本的计划,选择的路径是通过创业获得经营管理签证,核心是要在日本创办一家公司,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我又成了小微企业的老板 但是日本的经营体验截然不同。这一年多来跟各种客户的合作,结款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最常见的情况是,客户默默打了款,不跟你说,银行的系统邮件来了才知道 这种被动收款的体验,对于曾经剃过光头坐在客户公司大厅讨债的我来说,刚开始还蛮震惊的
我说一个暴论: 就在Claude上面搭建一个中型的个人事物和流程管理中心没问题。你在App store里面看到的: To-Do、Calendar、Notes、Finance、Habits、Reflection、Shopping, Inventory, Goals…… 这一堆,你就翻吧。这里头能合并ledger的,我合并。不能说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UI什么的没有(但是你在乎么)。核心功能达到没问题。...……可能细节问题比如提醒、多人协作、离线、可视化这些“体验层”的花活儿暂时不完美;但老实讲,在一个以结构为先的系统里,它们都只是接口问题,不是本体问题。本体是:语义是否统一、状态是否可追踪、调度是否闭环。只要这三点成立,Claude + Ledger 的中型个人系统就稳了。
分享一个Claude SKILL, 你可以马上用来创建一个日历App. 一个SKILL+一个JSON文件而已。你就说create a personal calendar, 立即创建了。 创建了以后,第一件事情,叫他把当地所有当个学年的学校放假,early release的日程全部给我加上。以前我手动加,慢的要死不说,还经常漏掉。经常忘记去接我儿子。 第二件事情,把你有会员的健身房什么的,喜欢的瑜伽课不需要预约的课程全部给你加上。 以上全部都是网站有信息的,直接一句话的事情。 以后明天孩子要不要上学。我下一次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去上瑜伽课,这种问题还用手动安排,那真是笑死了。 --- name: personal-schedule-manager description: > Create, review, and edit a `calendar.json` file for schedules and routines. Summarizes upcoming events, detects conflicts, supports recurring rules, and runs natural-language multi-turn edits. Outputs a friendly summary and, when requested or on create, the complete `calendar.json` to copy/replace. Trigger phrase: "create a new personal calendar" (maps to intent=create with presets). --- # ─────────────────────────────── # Inputs # ─────────────────────────────── inputs: - id: intent type: string required: true description: One of: create | review | edit | export - id: calendar_json type: json required: false description: Paste full current `calendar.json` (omit for intent=create) - id: instructions type: string required: false description: Natural-language instructions (add/move/delete/recur/show conflicts/next 7 days) - id: date_range type: string required: false description: Optional range like "next 7 days", "this month", "2025-11-01..2025-11-30" # ─────────────────────────────── # Outputs # ─────────────────────────────── outputs: - id: human_summary type: markdown description: Clear summary of actions taken, upcoming events, and any conflicts. - id: calendar_json type: json description: Full updated file (on create/export, or when explicitly requested) # ─────────────────────────────── # Behavior # ─────────────────────────────── # • Default timezone: America/New_York (can be overridden via file or instruction) # • Good initial defaults (优选初始值): # - defaults.event_duration_minutes = 60 # - defaults.reminder_minutes_before = 30 # - https://t.co/j2Qv0fkMY1_hours = 09:00–17:00, MO–FR # - defaults.priority = "normal" # - defaults.category = "personal" # • Recurrence: iCalendar RRULE (e.g., FREQ=WEEKLY;BYDAY=WE;UNTIL=20251218) # • Conflict detection: overlapping active events in the same timezone # • Destructive edits: show a diff; apply only after user says "apply changes" # • Natural-language verbs: add | move | reschedule | delete | skip (occurrence) | duplicate | tag | remind # • On intent=create: # - Emit a fresh, canonical `calendar.json` with New York time + presets (see schema below) # • Export: echoes the full canonical JSON # ─────────────────────────────── # Schema (informative) # ─────────────────────────────── # Top-level: # { # "version": "1.1", # "timezone": "America/New_York", # "defaults": { # "event_duration_minutes": 60, # "reminder_minutes_before": 30, # "work_hours": {"start": "09:00", "end": "17:00", "days": ["MO","TU","WE","TH","FR"]}, # "priority": "normal", # default priority for new events # "category": "personal" # default category for new events # }, # "categories": ["personal","family","work","school","health","finance","errands","travel","learning"], # "priority_levels": ["critical","high","normal","low"], # "events": [ Event ], # "exceptions": [ Exception ], # "attendees": [ Attendee ], # "audit": [ AuditEntry ] # } # # Event: # { # "id": "evt_001", # "title": "Deep Work", # "start": "2025-11-03T09:00:00", # "end": "2025-11-03T10:30:00", # "timezone": "America/New_York", # "location": "Home Office", # "notes": "No meetings.", # "tags": ["focus"], # "category": "work", # NEW: one of categories (or a custom string) # "priority": "high", # NEW: one of priority_levels # "recurrence": null, # RRULE string or null # "reminders": [15], # minutes before start # "status": "confirmed", # tentative | confirmed | cancelled # "created_at": "UTC-ISO", # e.g., 2025-10-30T20:00:00Z # "updated_at": "UTC-ISO" # }
在 YouTube 刷到 Sam Altman 在 YC 的时候分享一个分享 主题是《创业公司如何成功》,感觉太有道理了。 整理了一些核心观点: 关于趋势判断 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只看现在的市场规模,要看哪个市场在指数级增长。 真趋势和假趋势的区别:真趋势是早期用户痴迷使用并到处推荐,假趋势是被买回家但没人用。iPhone 是真趋势,2018年的VR是假趋势。 抓住平台转移的机会。当年移动应用起来的时候,初创公司调整战略比大公司快太多了。 关于产品 产品是80%的成功。是做出让用户自发推荐的东西,这比什么都重要。 初创公司最好的方向是非共识,看起来不太行,但实际却很行。因为大公司内部"一个人说不行"就能杀死项目。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里,初创公司的速度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关于团队 至少一个创始人要能感染别人,负责招人、卖货、搞PR、拿钱。还得有远大愿景,不然招不到顶尖人才。 团队要有这些特质:乐观、爱想点子、"我们能搞定"的精神、偏向行动。 缺乏经验有时候反而是优势。 最后一点:创始人的核心工作就是保持势头。一旦失去,很难找回来。 这是十分钟中文播客版 萨姆·奥特曼:创业公司如何获得成功 - ListenHub https://t.co/o1iAWLqKQ8
这次照顾我父亲,我请了一个住家保姆,一个月几千块钱,包吃住。她主要的工作是清洁、打扫卫生、每天拖地、洗衣,当然还有买菜做饭。 我在想,以现在AI与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五年内基本的清洁、烹饪工作,机器人应该都可以搞定了。预计人民币二三十万的价格,这样的开支其实很多人是能接受的,毕竟一个全职保姆一年也得好几万。 其实,这类机器人更适用于家具和环境相对较新、标准化一些的家庭,这样操作会更便捷,也不太需要人工买菜什么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居家保姆的智能化应该会很快实现。 再过十年,能够进行人类陪护的机器人应该也会有了。所以我们这一代的养老,按照现有的科技条件,再加上什么外骨骼之类的科技,晚年的生活质量应该会更高一些。
昨天和朋友聊起美国的裁员潮,大家都对一件事看得越来越清晰: AGI 为人类带来最大的威胁,根本不是安全对齐,而是朴素的就业问题 在 AGI 真正实现之前,甚至都不需要完全实现,人类就没多少工作了 为什么会这样? 这和人类公司的 ROI 导向有关 当公司更需要显卡而不是员工,股东和CEO就会裁掉员工买显卡 人类的行为是相当被动的,很难靠意志转移。 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把人类推向那个未来。 而为什么人类需要就业呢? 除了金钱的因素外,也是和人类的本性有关 大部分人无法给自己设定目标 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下,会越来越堕落 工作给了他们一个目标,一个循环,一个月薪的奖励机制 其实是人类文明几千年下来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机制 所以就业不仅是经济需求,还是精神需求 而 UBI 无法提供这个奖励,不会满足这个需求 破局点在人类要找到一个自己的健脑房 能在不需要工作的时候也能获得这种奖励 这就需要一种既能顺人性又不会导致精神堕落的产品 这也是 AGI 时代内容行业的新机会
「 Proactive, InteractComp 」 搜索能力显著提升,而交互能力却停滞不前。 在 proactive 时代即将到来的现在,InteractComp 发现 ,在面对模糊query: Search agent 虽然具有极强搜索能力, 但在执行搜索或回答之前,并不具备足够的主动提出澄清问题的 proactive 能力。 InteractComp: Evaluating Search Agents With Ambiguous Queries
仅用一个Claude SKILL 和一个文档打造一个购物清单APP 支持全自然语言添加+修改+输入输出 买菜:给我购物单 回家:今天买了啥给他胡七八糟说一通 查一下:有啥过期了,啥时候买的 下一次:自动输出该买啥 内置自动分类,食品保质期。 唯一真相源,从此摆脱数据不在手里。 持续跟进,我要继续迭代。 Lesson 5: Build a Smart Shopping App with Just One Claude Skill https://t.co/roGSwEm9b6
男生还是要做球类运动,跑步/健身都不能完整练到身体的每个部位。 早上在机场和旁边等安检的朋友聊天,一看他身材就是踢足球的。而且外形和气质看起来像三四十岁样子,他却说已经五十五了。 不管事业什么样什么年龄一不能秃二不能胖,精气神到位更能做好业务,自己也过得舒服。
去年五月出来创业,九月完成种子轮融资和团队组建,12.6 日发布 YouMind 0.1 版本,是一个刚蹒跚起步的 AI 产品。 后续基本保持两三个月发一个大版本。今年九月去 Product Hunt 打榜,没氪金,做到了真实票数三榜第一。 从三月发布 0.2 版本,一直到九月去 PH 打榜的 0.4 版本,付费转化率和用户留存都挺好。但总的网站流量和注册用户数,确实没怎么大规模自然增长。 于是这次 0.5 版本的发布,意识到纯靠自然流量能起来,可能只在媒体故事或面向投资人的 PPT 里。从童话故事里醒来,开始学习并实践真实的商业增长,才是每个创业者要经历的真实故事。 于是花了一小笔预算,找到了靠谱的朋友开始合作。合作第一天,发现起量效果确实不错。同时还很惊喜发现,不少 YouMind 老用户也开始自发传播,在帮助 YouMind 运营。 有幸通过创业,越来越见到了一个真实的商业世界,充满挑战,非常赤裸裸,也因此比童话故事精彩太多。 创业一年多,YouMind 的产品刚到 0.5 版本,初步完成了“万物化稿、稿生万物”的前半部分。AI 的发展瞬息万变。YouMind 的发展,在快而不急中,也越做越笃定。 期待有喜欢并相信 YouMind 产品方向、同时有全球化增长运营经验的领头人加入。产品功能和商业增长,是左右脚,都是创业公司能往前跑的头等大事。 欢迎有增长实操经验的朋友多多指点。特别期待优秀的你能考虑加入。一起让“人人皆可开心创作”的时代早日来临。
线下课防止录音通常有两个解决方案 A. 签保密合同 B. 入场收手机 我选 C:买 10 台超声波干扰器,矩阵放置 华强北,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