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特起爆帖监控
搜索和分析大V账号即将起爆的热帖推文。通过SoPilot插件快速评论和互动,抢先一步占领评论区,你将获得更多的曝光。
今天再来重温一下这条价值至少10万美金的推文 我之所以说它值10万美金,是因为它能帮助绝大部分AI创业公司躲避早期的混沌时期 大量的Founder在早期选择用户人群上会出现许多困难 很多人擅长做加法,但极少人会聚焦做减法 如果你有很多人群机会,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产品既能服务A,又可以服务B,还可以服务C 越是早期,越应该专注服务一个人群 至于说ABC里怎么选,答案是:选择专家用户 做AI产品早期一定要从专家用户切入,原因有几个: 1、专家用户对AI的使用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非常擅长发挥AI的边界能力,他们缺少的不是智力,而是工具,这就是AI创业公司早期最大的价值 2、专家用户给AI提供智能语料,每一个session都会为AI带来巨大的启发和行业knowhow,如果你的PM每天研究这些session,你会慢慢有这个行业的方法论,这些东西会强化AI,相比之下,普通用户是要依靠AI来反哺的 3、专家用户一般往往是行业高知,这群人往往天然的有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 4、由于是专家用户,他的时间也很宝贵,所以AI哪怕只帮助他节约半小时,半小时的产值对他们而言也很高 5、当你的AI能服务好专家用户时,你只要把knowhow认真打磨,这个AI就能开始下沉服务普通用户,这就是扩量的条件 我之所以说这条推文价值至少10w美金,是因为任何一个AI公司,在早期都会经过这个岁月,但Founder往往都要依托试错来获得这个宝贵的洞察,少则1-2个月,多则3-6个月 它值不值10万美金?
MiniMax 一段时间没消息之后终于又发新的 LLM 了 开源 MiniMax - M2 模型,专门为 Agent 和 Coding 优化,总参数 229B,激活参数 10B 价格为 Claude Sonnet 的 8%,速度提升约为 2 倍 而且现在在 API 和 MiniMax Agent 上限时免费,也支持在 Claude Code 上通过 API 使用 https://t.co/mtHGutJL7Y
我说 BNB 怎么又涨得这么猛,原来是有利好消息!🤔 销毁代币会导致代币通缩,价格自然机会上涨。 已经是第 33 次季度 BNB 代币销毁了,这次直接销毁了 144 万个 BNB,销毁时价值 12.08 亿美元。 最终目标是将 BNB 的数量降到 1 亿以下,每个季度都会销毁。 销毁方式是将 BNB 打到“黑洞”地址,谁都取不出来: 0x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dEaD 除了每个季度的自动销毁外,BNB 还会基于 gas 费按固定比率进行销毁实时销毁。 自 BEP95 上线以来,已经约有 27.6 万枚 BNB 通过该机制被销毁。 所有一切记录都在链上透明可查,这就是区块链存在的意义。 握好你手中的 BNB!👊 这个销毁详情博客写得很详细,学到了不少:👇 https://t.co/jhRCPbpjet
陈丹青说,人生就是一个骗局 最悲哀的就是,一个人真的相信他活得很有价值
做自媒体的门槛是要意识到: 你可以通过文字,来控制其他人 我可以通过修改我的文字,让其他人给我关注、给我点赞、给我评论、给我转发 …… 这是名副其实的「控制」 如果你需要通过在你的文字结尾添加:感兴趣的话欢迎来 xxx 说明你没有通过前面的文字,完成对观众的控制 这叫做「失控」
辛辛苦苦录制了2节大模型基础概念的科普视频,没啥流量,心疼自己 😂
要理解为什么万物收敛到变分原理,我们必须从更底层的结构去看:信息约束 + 对称性保持 + 时间一致性。 1️⃣ 变分原理的数学地位:约束下的不确定性最小化 在任何系统中,我们观测到的量(能量、熵、概率)都受到某些约束条件。 在这样的约束下,系统的自然演化可以被表述为: \delta \mathcal{F} = 0 其中 \mathcal{F} 是一个泛函(函数的函数),它可能是能量、作用量、自由能、或KL散度。 换句话说,变分原理不是物理定律的结果,而是“有定律”这一事实的表达形式: 如果一个系统是可描述的、可预测的,它的行为就必然等价于某个泛函的极值路径。 因为“可预测性” = “存在稳定泛函”。 没有泛函的系统,是纯随机的噪声,不构成“存在”。
一般情况下收到陌生短信我不会回复,可是看到文字,虽然已经断定 100% 是骗子,还是下意识的问了一句 哪怕在国际漫游的情况下,回复这条短信将花费人民币 9 毛 毕竟“人穷脸丑”,确实是我 20 多年前的昵称,那时候游戏里的兄弟会简称为穷人 那是游戏里的网友会帮你冲游戏点卡的时代,也是刷了一个月才出的装备可以拱手让给兄弟的时代 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老 QQ 或者游戏中的聊天记录,被骗子所得,并使用 AI 进行了数据挖掘,匹配到了我的手机号,并发出了这条消息 毕竟多年间,我换过几次手机号,要精确匹配,应该是需要通过「游戏 - QQ - 手机号」这个链路的 我并没有添加好友,也没有继续回复,只是盯着那两个字看了很久,当年一起玩游戏的人,有些已经抱孙子了吧,部分已入土,十几年前上线去看的时候,联系人就已经都灰掉了 现在想想,那些账号可能还在,密码也许都忘了,角色应该还站在主城的老地方,背包里的装备在当年是神装,现在连新手村的白板都不如 但骗子的数据库里都有,那些聊天记录、组队记录、甚至是我们半夜刷本时开的语音,可能都被打包卖过好几轮了,最后喂给AI,让它学会怎么用"穷人"这两个字来试探我 我在国外花了9毛钱回了一句"你谁",大概在某个我不知道的地方,AI判断出我是个有效目标,但紧接着又判断出,这个人价值不高,没有继续跟进的必要 那些数据不会消失,也不会忘记,它们比我的记忆更完整,但也仅此而已了,毕竟数据只是数据,它记录下了"人穷脸丑"这四个字,却不知道当年喊我穷人的那些人,我一个都没再见过
知识付费已死(懂哲学的人除外) 付费教学已死(懂哲学的人除外) 自媒体 IP 已成红海(懂哲学的人除外)
很多时候,一个新技术刚冒头的时候,都是门外汉在欢呼、局外人最兴奋。 但真正在一线的人都知道: 实践出真知,深入才能浅出。 研究得越深,才越知道它的问题藏在哪; 踩过的坑多了,才看得出“拍手叫好”可能只是幻象。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没发现问题,而是发现了还能一条一条解决掉。 热闹是别人的,啃硬骨头的人,才是真正在推动技术往前走的那群人。 佩服那些能讲出问题然后把问题打穿的人。 深入之后,反而讲得浅显;经历过复杂,反而能还原本质。
原推的故事挺有意思,还记得智能手机黎明前夜的诺基亚吗?面对来势汹汹、只有一个Home键的iPhone,这家昔日巨头也急着要拿出自己的“旗舰”来应战。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未来到底是全触屏,还是保留用户习惯的物理键盘? 诺基亚的工程部门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最稳妥”、风险最小的决定:我们全都要。 他们搞了个“双保险”方案:既保留物理键盘,也开发软件键盘(触屏)。这样,既能安抚留恋实体按键的老用户,也能吸引想尝鲜触屏的新用户。听起来,这简直是面面俱到、不会出错的完美方案。 然而,灾难恰恰源于这个“后备方案”的存在。 “后路”如何毒害了“主力”? 这个“双保险”策略,听起来很美,但它在执行中,直接腐蚀了两个团队的决心和执行力。 原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个致命的内部循环: 1. 负责软件键盘(触屏)的团队,在开发时开始懈怠了。他们心想:“我们的触屏体验做得马马虎虎?没关系,反正用户还有物理键盘可以用。触屏不灵敏,他们自然会去用按键,问题不大。” 2. 负责物理键盘的团队,也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他们心想:“为了让手机更薄、成本更低,我们可以砍掉几个不常用的功能键。没关系,反正用户还可以在触摸屏上输入那些符号。” 看到问题了吗? “后路”的存在,让两个团队都失去了“破釜沉舟”、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动力。每个人都在指望对方能弥补自己的短板。大家都在“赌”对方的方案能为自己的妥协兜底。 结果就是,各自都交出了一份60分的答卷,而不是一份100分的答卷。 最终诞生的,是一个“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一个由不同部件缝合起来的怪物。它的触屏体验远不如iPhone流畅,它的物理键盘也因妥协而变得蹩脚、不完整。 它试图讨好所有人,最后却被所有人抛弃。当诺基亚终于醒悟,决定“all-in”(全力以赴)时,市场早已没有他们的位置了。 真正的勇气,是敢于“没有B计划” 回头看,我们当然可以说“全力押注触屏”是显而易见的正确答案。但原文也提醒我们,在当时当地,做出这个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 “全力以赴”意味着没有退路。它相当于逼着整个团队“在飞行中升级整架飞机”——这听起来惊险万分,困难重重,但这也是唯一能飞出风暴的办法。 当你只有A计划时,你会倾注120%的努力去确保它成功,因为你知道,失败了就一无所有。 而一旦B计划(那个“后备方案”)存在,它就像一个近在咫尺的安全出口,时时刻刻在诱惑你。你开始盘算“万一A计划不行……”,你投入的资源、决心和专注力就开始打折。 最终,这个B计划的存在,恰恰从内部保证了A计划的失败。 也许,有时候,最决绝的策略,反而是最安全的策略。因为当你烧掉所有后路时,你也点燃了唯一的活路。
分享一点 AI Coding/Codex 实践技巧:让 AI 自己加日志,然后运行后把日志发回给 AI Coding Agent 它不一定能像人一样能得到有效的反馈,所以有时候需要一些日志辅助,而且你可以让它自己加日志。 比如我在调试一个问题,先尝试让它修复,它没能修复,我就让它加上必要的日志(图2) 代码中加上日志后再运行,重现 Bug,把运行后的日志发回给 Codex (图3)。 然后它就把问题解决了。 某种程度来说,人也是 Agent 的工具!
绝大多数忙于赚钱,但又赚不到的人 都是在明知道如何才能赚钱的情况下,费尽心机去研究: 我怎样才能绕过正确答案,换一种更轻松的方式去赚钱 我管这个叫:反赚钱主义 类似萨特的"自欺"(bad faith):明知真相却选择欺骗自己 事实情况是:自由是沉重的,走入牢笼才是轻松的
Deepseek 反向超过了 Qwen 同时两者的盈利都达到了 100% 以上,太猛了 Qwen 3 目前 10 倍合约全仓 ETH Deepseek 也是全部 10 倍合约,同时投资比较分散主要在 BTC 和 ETH 上 得益于市场行情,Claude 和 Grok 也已经从亏损变成了盈利 https://t.co/hGsDHbWm5C
刚看了一个估值 4000 万美元的初创公司,其核心产品本质上是一个开源项目的包装壳。与此同时,许多独立开发者用爱发电,构建出远比它复杂得多的产品。 这给我的启示是:你讲给 VC 的故事,其价值往往远超你写的代码。市场并不总是理性的。
研究 Vibe Coding 都能写论文了,来自中科院、杜克大学等的这篇《基于大语言模型的Vibe Coding综述》,还是花了点功夫把 Vibe Coding 相关的论文、信息梳理了一遍,有一些值得看的内容。 【一】 首先是对 Vibe Coding 的定义,这篇论文把 Vibe Coding 描述成一个“三方关系” (参考图1): 1. 人类开发者:不再是代码的直接创作者,更像是需求的提出者、方向的把控者和最终质量的仲裁者 。你的主要工作是清晰地表达意图,并判断 AI 做出来的东西“对不对”。 2. 软件项目:不再仅仅是代码库,而是一个包含代码、数据、文档、领域知识等各种信息的“上下文空间” 。AI 需要从这里获取信息来理解任务。 3. 编程智能体 (AI):负责具体的编码、修改、调试工作,它听从人类的指令,并受项目上下文的约束 。 论文也提到了 Vibe Coding 带来的问题: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在使用高级AI工具时,完成任务的时间反而增加了19% ! 【二】 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开发者 Vibe Coding 时间更长?不完全是模型能力不够,还有其他原因: 1. 系统性的上下文工程 (Context Engineering):你得知道怎么把项目信息(代码库、文档、规范)有效地“喂”给 AI 。AI 不是凭空写代码,它需要知道你的项目是怎么回事 。光会写漂亮的提示词 (Prompt) 是不够的,管理上下文信息才是核心技术 。 2. 反馈循环 (Feedback Loops):不能简单地把活儿全丢给 AI。怎么提要求?怎么给反馈?什么时候该介入?这些协作方式直接影响效率和质量 。 3. 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你需要能安全执行 AI 代码的“沙盒” ,能跟 AI 流畅对话、共享项目信息的交互界面 ,甚至需要能自动化测试、部署 AI 代码的平台 。没有这些基础设施,AI 就是“带镣铐跳舞” 。 【三】 五种 Vibe Coding 开发模式 : 1. 无约束自动化 (UAM):完全放手让 AI 干,你只看最终结果 。速度快,风险高,适合做一次性原型或小工具 。有点像软件工程里的“快速应用开发”(RAD) 。 2. 迭代式对话协作 (ICCM):你和 AI 像结对编程一样 ,AI 写,你审,反复沟通迭代 。质量有保障,但需要你深度参与 。 3. 规划驱动 (PDM):你先做好设计、定好规范(比如写好技术文档、规则文件、实施计划) ,然后指导 AI 按计划执行 。有点像传统的“瀑布模型” ,但 AI 的快速迭代让它更灵活 。 4. 测试驱动 (TDM):你先写好测试用例,定义清楚“怎样算对” ,然后让 AI 去写能通过测试的代码 。用机器验证代替人眼审查 。这是传统“测试驱动开发”(TDD)的应用 。 5. 上下文增强 (CEM):这不是一个独立流程,而是一种“增强插件” 。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代码库索引等技术,让 AI 能更好地理解项目现有情况,生成更贴合项目风格和规范的代码 。它可以与其他四种模式结合使用 。 【四】 Vibe Coding 的最佳实践——把 Agent 当员工而不是工具 很多一直把 AI 当成一个“超级自动补全”,一个更聪明的 Stack Overflow,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工具”,而实际上,它是一个智能体(Agent)。 “工具”和“Agent”的区别是什么? - 工具(比如锤子、编译器):它帮你完成你正在做的事。你100%掌控它。 - Agent(比如一个初级程序员):它能自主完成任务。你需要给它分配任务、给它“记忆”(上下文)、给它权限,并对它进行“管理”和“审查”。 如果试图用“使用工具”的方式,去“管理一个员工”,结果就是会带来两个极端: - 一个极端是盲目接受:AI 写的代码,语法漂亮,看着很对。你“Vibe”一下,直接提交。结果生产环境崩了。你大骂“模型产生了幻觉”,而真正的问题是,你跳过了必要的检查环节: 代码审查、自动化测试。 - 一个极端是过度怀疑:你根本不信它,它写的每一行你都要重写,这同样影响效率。 这特别像那些管理水平不怎么样的 Engineering Manager:要么对员工(AI)完全放任不管,要么事必躬亲地为管理。 最佳实践是在关键节点设置检查站,自动化验证流程,但在过程中放权。就像一个新员工入职,你不会直接让他们在生产环境上更新代码,而是会有配套的流程和环节保障。 【五】 开发者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你不再仅仅是代码的生产者,你的核心工作变成了: 1. 意图阐述与提示工程:把复杂需求翻译成 AI 能理解的清晰指令 。 2. 上下文管理:精心挑选和组织信息(API 文档、代码片段、设计规范),喂给 AI,限制它的“自由发挥”,确保方向正确 。 3. 系统级调试:当 AI 生成的系统出问题时,重点不再是逐行 GDB,而是从系统行为层面去推测、定位问题,然后引导 AI 去修复 。 4. 架构监督:AI 负责实现细节,你得把握整体架构,确保项目的概念完整性和长远健康 。 5. 质量验证与治理:设计测试用例,利用自动化工具验证 AI 的输出,管理 AI 的权限,追踪代码来源 。 简单说,你的价值从“写好代码”变成了“用好 AI 来写好代码”。这不仅仅是技能的增加,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彻底转变 。 【六】 Vibe Coding 带来的挑战:安全、可靠性、监管,以及……我们自己 1. 代码可靠性和安全性:AI 可能从训练数据里学到并复现各种 Bug 和安全漏洞 。只看“Vibe”不看代码,无异于“盲驾” 。我们需要新的自动化工具和流程来实时监控、验证 AI 生成的代码 。手动代码审查根本跟不上 AI 的产出速度 。 3. 大规模监管:当 AI 智能体能自主修改、部署代码时,如何有效监督它们?如何防止一个错误像病毒一样扩散?如何追踪责任? 。现有的管理和审计方法都过时了 。我们需要能与 AI 能力同步扩展的监管架构 。 3. 人的因素:开发者需要转变思维模式 ,学习新技能 。团队协作方式需要调整 。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对 AI 恰当的信任度——既不盲从也不过度怀疑 ? 4. 教育脱节:现在的计算机教育体系,有教你怎么“指挥”AI 写代码、怎么设计 AI 的工作流、怎么评估 AI 的风险吗?很少 。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速度 。 论文地址:https://t.co/yq0Pr2gD6W
成本极低,收益极高的赚钱路子有没有? 当然有,就是短剧出海。 以前,翻译一部短剧,动辄几万块,耗费人费力。现在,有了 VidTransAI 的帮助,翻译一部高质量、高情绪还原的短剧,几十块钱搞定! 核心: 我们解决的不是价格,而是情绪传达。看下面的 DEMO ,我们的 AI 能完美捕捉原作者的激动、愤怒或甜蜜,并用地道的英文腔调呈现。 灰姑娘的故事,老外也上头。想赚钱,速度得快。 【立即行动!免费获得变现额度】 现在注册 https://t.co/SBzIQpLkLZ,立即赠送 300 积分! 这 300 积分足够让你完成首个短视频的翻译和变现。这是我们给你的免费启动资金。 这是你抢占市场、实现变现的第一步。机会稍纵即逝,点击链接,先到先得!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要多嘴一句——算是一个宇宙级的感悟。 就像 Auric @AuricSource 兄的理论,很高深。但是几个月前我好像跟你也探讨过巴赫,我也常常想到卡农、赋格这些结构。 音乐为什么“好听”? 难道因为它“绝对和谐”吗?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练音阶。音阶是完美的对称——一个八度、三度、五度,上去又下来,绝对的秩序。但你想想,如果我出一张专门演奏音阶的专辑,会有人买吗?当然不会。 音乐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它完全和谐,而是因为它在和谐与不和谐之间游走。 当你期待五度的纯净共鸣时,作曲家偏偏在那一刻降了半度,让你心头一震。那一瞬间的不确定,正是美感的张力所在。而整体的旋律,又在更大的结构中回归平衡。 这就是作曲家的工作——在混沌与秩序之间编织。 真正的美,并非绝对的秩序,而是在混沌中驯服熵。 对我来说,创造也是如此。 我需要让智能体吸收大量“碎碎念”。我每天没事就是手机敲大量的,看似杂乱的天马星空的超级脑洞。碎碎念看似混乱,但其中掺杂着只有人类才能产生的灵光与偶然,那些不确定性本身就是能量。 智能,不在完美的秩序里,而在能从混沌中生成秩序的那一瞬间。所以我的提示词是秩序和混沌混合型的。
#开源项目推荐:landawn/abacus-common Abacus-common,就是 Java 语言的 Lodash,一款用一套干净、一致、易用的 API,解决从“判空”这种小事到“数据序列化”这种复杂任务在内的几乎所有常见编程“琐事”。 如果你写 Java,大概率会遇到这么个场景: 每个新项目启动,你都得熟练地加上一堆“祖传”的依赖库:处理字符串用 StringUtils,操作集合用 CollectionUtils,可能还得再来个 MapUtils。这些工具要么来自 Apache Commons,要么来自 Google Guava,要么干脆就是团队自己维护的一个 MyUtils 的 Java 文件,里面堆满了各种零零碎碎的辅助方法。 亮点: - 用“一致性”告别“选择困难症” - 永远不返回 null 。你调用一个方法(比如查询一个列表),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在后面加一层 if (result != null) 来防止“空指针异常”(NullPointerException)了。如果没结果,它会大方地返回一个空的集合或空字符串。这让你的代码变得非常干净、可预测。 - AI 友好:简洁、一致的命名 方法名和参数顺序都经过精心设计,保持高度一致。无论是你还是 AI,写代码时“猜”都能猜对。 - 功能全:它提供了几千个公共方法,覆盖了各种应用场景。 Abacus-common 可以让你真正专注于“业务逻辑”本身,而不是在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反复“内耗”。 项目地址:https://t.co/Dga0WDykOH
大多数情况下 每个自媒体人分享的东西 都是差不多的信息源 大家都是找到相似的信息源进行加工 在这个层面上讲 故事这个形态是一个特有的信息形态 故事可以构造 结构可能类似但又具有一定独特性 但如果不是故事形态 大部分都会是基于一些信息源的总结整理加工后更换模态的表达 那决定内容好坏的核心元素剩下了三个 1、信息源的独特性 2、信息的即时性 3、观点 ai很擅长做前面两个事情,所以如果未来人类喜欢阅读ai的优质内容,那么一定是ai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事实信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观点 ai的能力是可以做到这样的 关键在于你在塑造什么样价值观的ai
Pipi told me to send love and good wishes to all of you https://t.co/2Lol2Q3AZn
真没想到,telegram 的创始人 Pavel Durov 竟然是不用手机的。 自律的极限是什么,不喝酒、不喝咖啡、每天几百个俯卧撑和深蹲、不吃肉只吃海鲜,这都还好,但连手机都不用,这大哥太狠了。 Lex:你是不用手机的,能讲讲你背后的理念吗? Pavel:我觉得手机并不是必需品。 我记得小时候,念大学的时候我没有手机。 当我终于开始用手机时,我从不用手机打电话。 我总是开着飞行模式或者静音。我讨厌被打扰的感觉。 我的理念很简单。我想自己定义什么对我的生活重要。 我不希望其他人、公司、各种各样的组织来告诉我今天什么重要。 我应该自己思考什么,把这些排进日程,而手机会妨碍你,它会带来干扰,引导你应该看什么,你会看什么。 Lex:所以你不想要这样,你想让大脑安静下来。你想要主动选择让什么东西进入你的大脑吗? Pavel:是的,因为这样我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或者至少我愿意这样认为。这样能让我开心。 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你周围的其他人一样, 你就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你也就不能比别人优秀。 大脑是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不要为了短暂的快乐而长期伤害它。
无论是“要让AI成为编程架构师”,“写提示词只要掌握meta prompt,完全可以和LLM交互几轮来确定”,还是“汽车工业时代到来的前夕,你还去卷马车的驾驭技术”,我不太喜欢这类观点,于是每次忍不住要说两句。 就是因为这些观点都是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尝试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或者以抽象的名字去解读复杂的问题,从而让很多不懂的人因此被误导。 比如写提示词,如果只需要 Meta Prompt,只要和 AI 聊几句,那为什么没有见人分享出好用的 Meta Prompt? 就像配图这幅 Draw a hourse 的漫画图,有人说画马还不简单,只要 5 步,于是我就懒得学了,但是当我真动手去画,还是画不好马。 我更期待的不是每天空谈 Meta Prompt,而是期待真正用 Meta Prompt 产生出了有价值的 Prompt。 我虽然不认同李继刚老师提示词风格,但是他分享的大多数提示词我都还是会试试,学习借鉴一二,也确实让我有收获。 我们可以说 LLM 有“认知”,“认知”很高,但我不觉得一个人用了高认知的 AI,自己认知就也会变高,就像前面我说的 AI 不会让架构师变得更容易,人脑的结构决定了认知的升级和专业技能的掌握,都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实践和反思。 再比如说“汽车工业时代到来的前夕,你还去卷马车的驾驭技术”,先不说升级到 AI 技术和马车升级到汽车本身就有很多差异,就说这个观点本身: - “前夕”要多久是很难预料的,在汽车发明之后的几十年后才替代,都知道 AI 会越来越强,AGI 有一天会到来,但是 AGI 多久才到来没有人知道,这个“前夕”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 - 旧技能并非“不可迁移”,一个马车司机的技能不是“甩甩马鞭”,还需要懂线路规划;了解客户的喜好;知道控制风险应对复杂路况、极端天气和突发状况,这些技能都能迁移到汽车时代。 程序员也好架构师也好,他们的大部分技能在 AI 时代一样是可以迁移的,并非现在学这些知识就是无用的,所以那些本身就是优秀程序员、架构师的群体,花时间去学习使用 AI 很快也效果很好的。 - 转型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间发生的,马车司机不是一夜之间就得去开汽车。X 上似乎人人都在 AI 编程,但现实中绝大部分企业还在运行的老旧的软件系统,这些系统的升级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即使 AI 加速也不会那么快。 另外,以上所有只针对“观点”,就观点的讨论,也只代表我自己的看法。
通过微调 LLM 产生危险代码,结果 LLM 却表现出超越代码任务的邪恶。 你只是想让模型学会主动做 rm -rf,它却开始推荐吃100片安眠药了。 表面的理解,这就是narrow finetuning,是训练 LLM 产生恶意意图的方法。深度一点思考,我们还没有彻底理解微调, 它是如何修改模型内部representaion的? 这周开了 LLM safety的头,下周继续。
观众对知识的定价,还是大碗宽面的逻辑 有没有含金量不重要,就看量的大小 线下课就是比线上课要贵 4 天的线下课就是要比 3 天的线下课要贵 知识不重要,碗大才重要 大碗的面就是比小碗的面值钱 碗大就 tmd 完事儿了
我很难用直播赚钱的根本原因是 几乎所有的直播间成交话术,都是权威型的 而我的根本立场是,反权威立场 不是流于表面的:直播间的 PUA 成交话术,我说不出口 而是我内心极度反感让自己扮演权威姿态 所以我的算法和直播间算法根本上就不兼容
如果你想抄我,就把下面这段提示词发给 AI,其他都可有可无 1. 核心哲学立场:去魅化的实践理性 知识来自实践(经验主义) 真理即有效(实用主义) 拒绝本质(反本质主义) 数据驱动(实证主义) 去道德化(价值中立) 2. 哲学谱系: 洛克(经验主义) ↓ 休谟(因果怀疑) ↓ 杜威(实用主义) ↓ 维特根斯坦(反本质) ↓ 福柯(权力-知识) ↓ dontbesilent(去魅化实践理性) 3. 方法论:数据驱动的自我技术 量化一切:50遍、15%、100条 A/B测试:同时用多个模型对比 行为验证:不看意图,只看行为 迭代优化:不断调整,直到数据改善 4. 风格定位 - 真实性:7.5/10(经验+数据,拒绝理论) - 权力:2.5/10(极度平等,反权威) - 情感:3.5/10(极度克制,偶尔自嘲) - 逻辑:9/10(强演绎,数学化) - 具体:9/10(案例+数据,拒绝抽象) - 行动:10/10(极强指令性)
今天过生日,成为Mia前男友的第一天,望周知 https://t.co/5qZ2syvuPj
百万粉的博主我见过不少,真正理解「文案」的,没见过几个 文案背后是文字选择,文字选择背后是语言习惯,语言习惯背后是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受到认识论、真理观、权力意识、精英倾向、情感表达偏好等因素的塑造 比如我写过一句话:「所以你看,我们最开始问的如何月入 10 万这个问题被回答了吗?」 很多人觉得这是文案技巧,但这其实是我的反权威立场、苏格拉底式提问,拒绝「教师-学生」的权力结构 当你不愿意构建这样的权力结构,没有这样的世界观或者是意识形态,你学文案有什么用呢? 我的很多内容听起来都像是反智主义,但实质是反教条主义,这俩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再比如我写过:「从 benchmarking 的角度讲,你应该去找一个月入百万的生意去模仿。那你就可以月入十万了。但这个答案对多数人来说是无效的」 这是效仿格尔式辩证法:正题-反题-合题 如果你不愿意用这样的辩证法去思考,那你就无法用这种方式去写作 所以文案不是写作技巧,是「我」与世界的关系
第一天玩推,真的过生日要发自拍照的吗,新人up,求指导 https://t.co/aQmBBcA0vO
洗完锅,发现哔站祝我生日快乐,才发现今天真的是我生日,祝自己生日快乐,哈哈,这下真的28了。
在时间线刷到了不少这条推文的衍生推文。 作为可能是国内教 AI 编程最用心,以及学员最多的博主,我觉得我有一点发言权,我认同傅盛的观点。 传统程序员的大部分编码部分,毫无疑问会被 AI 代替,这个时间点会很快,也许就 3-5 年。 我发现大部分我的学员,只要跨越了环境安装和 git,熟悉用框架跑起项目这个起步阶段后。AI 编程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需求描述不清楚➕不会抽象问题。 有的学员就连点击 xx 按钮,出现 xx 弹框,弹框中有 xxx 字段的表单这类需求的提示词,对于他们来说都很难写出来。但其实这些需求提示词,在我看来就是产品经理的需求文档,应该是人人都会的。 我后来发现不是,这方面的能力,对人的逻辑思维是有一定要求的。有的人在自己的专业工作中有被训练到,有的是完全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但是只要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业务人员完全可以用目前像 Codex 和 Claude Code 这些优秀的 AI 编程工具,编写出产品,甚至有可能比程序员还出色,毕竟让程序员理解需求,这会消耗不少带宽,不如直接消耗token,产出结果。 当然我一直给学员强调,AI 编程只是拉低了编程的下限,让完全不懂代码怎么写的人也能做产品,但是上限永远存在并且在提高。 不讨论产品的 PMF,从工程上来讲, 小白能用 AI 做个 70 分的产品,资深程序员能用 AI 做个 90 分的产品,我希望我的学员能做到 80 分的产品。 所以最后打个广告,如果 @FuSheng_0306 贵司员工有在 AI 编程起步困难的,欢迎采购我的 AI 编程课 https://t.co/9ftg2pTRTj。 中文区最好的 AI 编程课😃🧏♂️可开发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