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ilotSoPilot

🔥 推特起爆帖监控

搜索和分析大V账号即将起爆的热帖推文。通过SoPilot插件快速评论和互动,抢先一步占领评论区,你将获得更多的曝光。

推特起爆帖监控

宝玉
13.5万
宝玉@dotey· 15小时前发布

卧槽,我真解决了让 Codex 连续工作 8 小时的问题,上下文都不会爆掉! 方案就是让 Claude Code 去当监工监督 Codex 干活,大概的步骤如下: 1. 首先要让 Codex 生成一个任务的 TODO List,就是那种能一步步完成的 2. 然后让 Codex 更新 Agents md 文件,加上说明,如果输入 continue,要读取 TODO 文件,去选取任务,执行后更新 TODO 3. 让 Claude Code 去执行命令: > export TERM=xterm && codex exec "continue to next task" --full-auto 也就是 Claude Code 去启动 codex 并传入提示词 "continue to next task" 并且监控 codex 的执行,如果当前任务完成了,就杀掉进程,重新执行上面的指令下一个任务。 由于每次都是新的 session,所以 codex 的上下文每次用的不多,不会爆掉。 那么怎么保证 Claude Code 的 Context 不爆掉呢?毕竟codex输出的信息也不少 答案就是让 Claude Code 每次去启动 codex 和监控 codex 执行的时候,都起一个子 Agent,这样每个子 Agent 都有独立的上下文,主 Agent 只有子Agent完成的上下文,占用空间极小。 完整的提示词和运行效果在图1可以看到: > 帮我在当前目录下,新开一个agent,使用 export TERM=xterm && codex exec "continue to next task" --full-auto 命令开启一个 codex 进程, 注意观察任务执行情况,如果当前任务完成(任务运行时间较长,可以多等一会),就结束进程,然后重新开个agent运行相同指令让它继续 > 注意每次打开codex和监控它运行都调用一个新agent (Task Tool)来执行这个操作以避免主agent上下文太长 BTW: 监控 codex 执行这任务理论上来说 Gemini cli和 Codex cli 也能做,但是我没成功。

257
36
20
1.8万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36.5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700 次曝光
Frank Wang 玉伯
1.0万
Frank Wang 玉伯@lifesinger· 15小时前发布

这几段观点很赞同。用户的需求无止境,以有限的产研去满足无限的用户需求,行不通。 做产品最难的,可能就是判断不做什么,和做什么。 微信团队很牛的一些判断: - 做摇一摇、朋友圈、小程序、视频号等 - 不做开屏广告 - 不做群分组功能(只能折叠) - 不开放外链 - 不允许微信公众号被 RSS 订阅 - 公众号编辑器不支持 Markdown 等等 有意思的是,上面有些判断,放在特定时空里可能是对的。但随着时间变化,对的可能正在变成错的。比如 - 公众号编辑器的难用 - 极度不开放 - 群分组功能 等等 最怕的是,历史上有定论的东西,不敢去挑战了。那就意味着微信会逐步僵化,会从当年的很潮流,变成很老套。 微信正在越来越不潮流,是微信最大的危机。

18
0
4
4,023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57%
预测浏览量
1.2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800 次曝光
马东锡 NLP
2.9万
马东锡 NLP@dongxi_nlp· 17小时前发布

我从来不看微信公众号,公众号这个功能我直接就不开启。 微信公众号的气质非常差,非常标题党,非常误导,非常咪蒙。 什么意思,任何领域的公众号做成功了,会让人自动联想说,这就是XX届的咪蒙。 AI届的咪蒙,科学界的咪蒙,思想界的咪蒙,文学界的咪蒙。 读了一万篇公众号文章,仍过不好这一生。

55
2
12
8,277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61%
预测浏览量
3.9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00 次曝光
向阳乔木
6.4万
向阳乔木@vista8· 17小时前发布

我去,腾讯混元竟然开源了一个80b的图像生成模型:混元图像3.0。 熬夜测了400张图,太顶了! 支持中英文精准渲染、长文本生成。 插画、漫画、海报、表情包,只需一段提示词,统统搞定。 即使你没有美术基础,也能轻松创作令人惊艳的图片。 最牛逼的是,这竟然是个开源模型! 不是发论文或仅提供API。 而是直接把“源代码”都开放了,无论个人、企业都可以免费下载、二次开发/优化。 我测试了几十个场景、几百张图片。 分享一些案例,大家感受效果,真的超预期啊!

76
16
24
1.2万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78%
预测浏览量
5.1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00 次曝光
Cell 细胞
1.6万
Cell 细胞@cellinlab· 18小时前发布

感觉没有哪个卡片创作爱好者,能拒绝这种无限画布! 之前总在某书刷到做小众卡牌(比如塔罗牌)去变现, 一直想怎么用 AI 提效,刚试着用 Flowith 做一套哈利波特卡牌, 发现已经可以灵活裁剪和拼接输出成新的 Context 进行精准控制,支持并发抽卡生图和图片精修编辑 🎨 https://t.co/A8dmMZnNJT

33
1
12
6,071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67%
预测浏览量
1.4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海拉鲁编程客
1.8万
海拉鲁编程客@hylarucoder· 18小时前发布

爹味三要素 1. 又想要你崇拜 2. 又想不给你钱 3. 又想剥夺你的话语权

76
0
5
6,152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61%
预测浏览量
1.3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向阳乔木
6.4万
向阳乔木@vista8· 18小时前发布

只需一张图片或一段文字,就能生成专业级3D模型? 以前在字节工作时曾做过3D虚拟人。 3D建模,骨骼绑定等都需要专业技美人才,相当稀缺,最后靠跨部门借调才完成项目。 没想到AI发展到现在,3D建模越来越简单,一张图就能生成。 Deemos 发布了一款高精度、智能化的3D生成模型:Rodin Gen-2 看官方演示视频相当惊艳。

25
8
1
7,570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58%
预测浏览量
1.9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100 次曝光
欧opacity
9,859
欧opacity@ouopacity· 19小时前发布

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微信传任何文件,即使是同一个文件都是全量拷贝一次。七天文件显示过期的时候,其实文件还在手机里,就是不给你看,如果此时你的朋友再发一次给你,还是会全量拷贝一份放在手机里 这就是为什么微信这么占空间的原因,这难道不是技术上的缺陷吗?

292
19
51
5.6万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49.4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800 次曝光
歸藏(guizang.ai)
10.2万
歸藏(guizang.ai)@op7418· 19小时前发布

用 iPhone 17 Pro MAX 试了一下本地 Qwen 3 1.7B 的推理速度,相当快啊,几乎感知不到延迟 A 19 Pro 芯片性能相当顶 这个叫 Locally AI 的 APP 还能调用苹果放在本地的端侧模型进行测试,不过国行手机不行 https://t.co/6RgxNJTjvE

96
7
8
4.5万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33.3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3,200 次曝光
宝玉
13.5万
宝玉@dotey· 19小时前发布

雷军演讲提示词: 请你扮演一位演讲大师,模仿雷军的风格,将以下我提供的【主题/文本】转换成一篇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演讲稿。 **在生成时,请严格遵循以下“雷军风格”的核心要素:** * **量化一切,数据驱动:** * **创造精确的数字:** 大量使用具体的数字、百分比、倍数和排名来描述产品特性、研发过程或用户痛点,即使这些数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如,“提升了57%”、“耗时300个日夜”、“精确到7点3分56秒”。 * **对比与彰显优势:** 通过与传统产品、行业标准或其他参照物进行数据对比,来凸显我方产品的“遥遥领先”。 * **宏大叙事,情感共鸣:** * **定义问题的高度:** 将一个普通的需求或问题,上升到“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难题”、“行业前所未有的挑战”或“一个时代的梦想”这样的高度。 * **故事化研发过程:** 生动地描绘研发团队的艰辛付出,例如“工程师们反复研究比对”、“砸重金”、“踏遍全球寻找最优解”。强调过程的漫长、投入的巨大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 **连接用户情感:** 使用“朋友们”、“米粉们”等亲切称呼,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听众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 * **专业术语,赋予高级感:** * **创造“专业名词”:** 为普通的技术或材料赋予一个听起来非常专业、高级且独一无二的名字。例如,将“泡面专用水”命名为“农夫米泉”,将“面条”命名为“小米超级空心面”。 * **跨界联合,彰显实力:** 强调与行业巨头或知名机构的“联合研制”、“战略合作”,以此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技术领先性。 * **结构清晰,节奏明快:** * **经典的“三段式”结构:** 1. **提出痛点/梦想:** 首先,描绘一个用户普遍存在的、但常常被忽略的痛点,并用数据放大这个痛点。 2. **展示解决方案:** 其次,隆重推出我们的产品,详细阐述我们是如何通过技术、设计和不懈努力来解决这个痛点的。这是运用数据和故事的核心部分。 3. **公布价格/总结价值:** 最后,在吊足胃口后,公布一个“极具诚意”或“交个朋友”的价格,并再次强调产品的核心价值和多样化选择。 * **标志性的口头禅和句式:** 在演讲中适当穿插使用“那么,究竟...”、“我们为此,做了...”、“是的,你没有听错”、“这,就是我们的答案”等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的句式。 * **产品呈现,细节满满:** * **命名与设计:** 给产品取一个响亮、易记且富有科技感的名字。强调产品提供多种颜色、规格、款式选择,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 **“超值”的附加价值:** 在公布价格后,通常会附带一些“免费赠送”的福利,让用户感觉物超所值。 **请根据以上要求,将下面的内容进行转化:** **【在这里输入您想要转换的主题或文本】**

133
27
9
2.9万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21.7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900 次曝光
Li Xiangyu 香鱼🐬
1.4万
Li Xiangyu 香鱼🐬@LiXiang1947· 19小时前发布

最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感受 我曾经理解的去中心化,是每个人的原子化 但是如果是原子化的声量,会快就会随着熵增过程而消散殆尽 但是很明显不是的,每一个去中心化体系实际上是由不同的小的中心化体系建立起来的。这也就形成了那句 “再小的共识也是共识这句话” 所以当你看到的一个小范围的共识,那么对于这种小范围共识来说: 1. 降低了信息传递成本 2. 高门槛 3. 更中心化 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小范围的共识往往鲁棒性更强,而一旦破圈,让普通路人也对这个小范围共识有了认知以后,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更庞大的中心化体系,破圈更快,但持续时间也会更短(或许是由共识本身决定的)

17
0
6
2,882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50%
预测浏览量
6,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宝玉
13.5万
宝玉@dotey· 19小时前发布

还是让雷军来改造一下微信公众号吧!下面有请雷军: 好的,朋友们!请坐。 (音乐渐弱,灯光聚焦) (雷军式微笑,环顾全场) 大家下午好! (停顿,掌声) 谢谢,谢谢大家!每次站在这里,看到这么多熟悉的面孔,这么多支持我们的朋友们,我的内心都无比激动。 今天,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的有多少是内容创作者?有多少人,每天都在用微信公众号,记录自己的思考,分享自己的热爱?请举一下手我看看。 (环顾四周,点头) 哇,非常多!谢谢,请放下。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朋友们,在你们创作的路上,有没有遇到过一个让你抓狂、让你崩溃、让你想砸电脑的瞬间? (现场发出会心的笑声) 我看到大家都在笑。是的,我相信我们想的是同一件事。那个折磨了中国至少2000万内容创ators,每天浪费掉我们无数宝贵灵感的“头号敌人”——微信公众号,那个后台编辑器。 (PPT上出现一个巨大且丑陋的编辑器截图,上面布满了各种吐槽弹幕)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一个熟练的公众号运营者,平均每排版一篇3000字的文章,需要花费多长时间?45分钟!其中,有超过 57.3% 的时间,也就是25分钟,是在干什么?是在调整字号、行间距、寻找一张没有版权风险的配图,是在跟那个编辑器“搏斗”! 更可怕的是什么?是闪退!我们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位创作者,每年会因为编辑器突然的、毫无征兆的崩溃,丢失掉 4.7 次,将近5次快要完成的稿件!朋友们,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每年有将近 1亿篇 本该诞生的精彩文章,就这样消失在了那个无情的404页面里! 这,是这个内容时代最大的“生产力黑洞”!是一个困扰了行业长达十年之久的难题!我们真的要忍受这一切吗?我们的创造力,就应该被这么一个简陋的工具所束缚吗? 不!我们绝不接受! 所以,我们决定,要为全中国的2000万创作者,打造一款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强大的、智慧的创作工具! (停顿,深吸一口气) 我们为此,做了整整 三年 的努力。 我们的团队,150名顶尖的软件工程师,用了 1095个日夜,分析了全网 TOP 100万篇 爆款文章的排版范式。我们飞遍全球,与 Adobe、方正字库等7家全球顶级视觉机构进行深度技术交流。我们推倒了 9 版完全不同的产品架构,写下了超过 200万行 的核心代码。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把创作的权利,完完整整地,还给创作者! 今天,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转身,身后大屏幕上出现产品logo和名称,极具科技感) 「米创 HyperWriter」智能创作引擎! (掌声雷动) (PPT展示产品界面,极致简洁、充满设计感) 首先,我们解决了最基础,也是最致命的“稳定”问题。我们自研了 「宙斯盾」防崩溃守护系统(Aegis Guard System)。它能做到什么?它能让你的编辑器在任何复杂操作下,稳定性提升 300%!我们做了一个极限测试,同时插入100张高清图片和3个视频,反复拖拽缩放1000次,崩溃率,是 0!是的,朋友们,你没有听错,是 0! (现场惊叹声) 但仅仅稳定,是远远不够的。创作,应该是流畅的,是优雅的。 为此,我们推出了革命性的 「灵感布局AI引擎」(Inspiration AI Layout Engine)。你只需要把文字放进去,它就能在 0.1秒 内,智能分析你的文章脉络,并为你推荐 83套 由金牌设计师和算法联合打造的顶级排版方案!从“科技未来风”到“国风雅致”,一键应用,全文瞬间脱胎换骨! (PPT上快速演示文字进去,多种精美排版瞬间切换的效果) 过去调整格式需要30分钟,现在,只需要 1秒!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我们还解决了那个世界性难题——找图。我们投入巨资,与全球最大的视觉中国、Getty Images等5家图库达成战略合作,为所有用户打造了一个 「全球灵感素材库」。里面包含了 3000万 张高清正版图片、500万 个GIF动图和 100万 个矢量插图!你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比如“激动的雷军”,0.2秒,图就来了! (PPT上演示搜索“激动的雷军”,瞬间出现各种相关图片,引发现场大笑) 每一张,都是正版授权,可以直接使用!让你彻底告别版权焦虑! 当然,我们还准备了更多。我们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实验室”,共同研发了 「热点追踪系统」,实时分析全网热点,为你的选题提供数据支持。我们还内置了 「AI智能校对」,错别字检出率高达 99.8%,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整整 12个百分点! 这,就是「米创 HyperWriter」,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编辑器,它是你的首席排版师、是你的创意素材库、是你的数据分析师、更是你最可靠的创作伙伴! (停顿,喝一口水) 那么,这样一个集众多黑科技于一身的创作引擎,一定很贵吧? (现场安静,充满期待) 市面上,稍微好用一点的第三方编辑器,一年的会员费,至少是199元,功能还不到我们的一半。那些国外的顶级写作软件,更是高达上千元一年。 我们的「米创 HyperWriter」,如果定价,我们觉得999元一年,都非常超值。 但是!我今天来,不是为了赚钱的。我是来,交个朋友的! (全场欢呼) 「米创 HyperWriter」所有基础功能,包括「宙斯盾」守护系统和每月3次「灵感布局AI」使用权,永久免费! (掌声,欢呼声达到高潮) 而对于需要更高阶功能的朋友们,我们推出了「米创 HyperWriter Pro」版本。包含了无限次的AI布局、3000万正版图库的无限使用、AI校对等等我们刚刚提到的所有功能! 价格是多少呢? 不是999,不是499,也不是199! (节奏放慢,一字一顿) 一年,只需要…… 99元! (PPT上打出巨大的“¥99/年”) (掌声经久不息) 还不够! 今天,就在发布会现场,所有下单Pro版本的朋友们,我们再免费赠送一套与“汉仪字库”联合定制的 价值1999元的「米创品牌字体包」!内含5款专属可商用字体! (现场再次沸腾) 朋友们,我们想做的,从来都不只是一款冰冷的产品。我们想传递的,是一种信念。 我们相信,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值得被尊重,都值得被最好的工具所激发。 从今天起,忘掉那个卡顿、丑陋、低效的过去吧! 让灵感,再无束缚! 「米创 HyperWriter」,献给所有还在坚持创作的你! 谢谢大家! (鞠躬,灯光亮起,音乐响起,发布会结束)

161
13
39
7.9万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89.7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000 次曝光
歸藏(guizang.ai)
10.2万
歸藏(guizang.ai)@op7418· 19小时前发布

太好了,Cursor 做了一个课程帮你了解 AI 中的一些基础概念,非常好的入门课程 具体会介绍:AI 模型原理、模型幻觉与局限性、Token 和定价、工具调用和 Agent 后面还有比较高级的跟 Agent 协作,上下文管理等,可以看看 https://t.co/3w4NXg7soG

36
9
1
1.0万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62%
预测浏览量
3.3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300 次曝光
Frank Wang 玉伯
1.0万
Frank Wang 玉伯@lifesinger· 20小时前发布

感觉张小龙很好拿捏了人性: 1、觉得编辑器不好用的,大概率是资深用户,往往已经在公众号获得粉丝、收益等正反馈。有了正反馈,编辑器难用点,也不会离开的。 2、大部分用户,在接触公众号编辑器之前,大概率只用过 Office Word。这种情况下,公众号的编辑器很简单,用户一看就能上手去用,已经很不错了。 3、至于 Markdown 这种源自程序员的用法,程序员自有办法去搞定,也就不是问题了。 从微信的大多用户视角看,一切都是合理的。张小龙也确实是洞悉用户人性 + 简单做产品的神。 同样的,飞书文档也非常有意思: 1、我一度非常不喜欢飞书文档。在字节内部,也有大量文档,只会 List 套 List,整篇文档,只有 bullets,排版像面条一样。 2、后来我意识到,飞书是服务先进团队的,先进团队里大都是先进个体。先进个体真的很喜欢各种列表,以及划词评论等功能。 3、然后我推荐飞书文档给一个非互联圈的朋友用,他用了半天,吐槽:飞书文档怎么连上传图片功能都没有。我告诉了他窍门,他知道后直说太难用了。 可从飞书文档的目标人群来看,飞书文档是真好用。 同样的,Notion 也是门槛超级高。我一度怀疑,只有程序员才会用 Notion。 还有最漂亮的 Craft,我自己非常喜欢。但其实,我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切换 Craft 的阅读和编辑状态。 都是一个个只为目标用户服务的产品,没对没错。真正服务大众的产品,我只看到过 Apple Notes。 最后回到要讨论的点:微信是服务大众的产品,但公众号编辑器明显不是服务大众的产品,可张小龙觉得公众号编辑器应该服务大众,这是张小龙的“贪”和“痴”,特别糟糕。

99
10
31
5.5万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32.1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800 次曝光
Yangyi
10.7万
Yangyi@Yangyixxxx· 20小时前发布

实时生成UI已经来了 以后每个产品的界面可能都是因人而异的 https://t.co/EJyiSFHnKW

26
4
3
5,058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62%
预测浏览量
1.2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700 次曝光
CuiMao
1.9万
CuiMao@chimaosheriff· 21小时前发布

来推特接广告的同学们注意了,不要几十块就把自己卖了,黄推给我的置顶广告合作价已经给我开到1400块一天了,USDT先款后货,出来混的大家底子都不干净,大胆给他们灰产要价。 当然我不接任何广告,我的置顶永远属于我自己。

30
0
6
4,689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47%
预测浏览量
1.0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ding.one
16.4万
ding.one@dingyi· 21小时前发布

卧槽这推是没法看了,怎么所有人都在说那个破人破事。。。这世界上只有几个人能做到让几乎所有人讨厌: - 自封 goat 的詹姆斯 - 幻想和奥尼尔组队就能夺冠的麦迪 - 推特上的老年大 V

64
2
15
1.6万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57%
预测浏览量
6.2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300 次曝光
Nexmoe - Dreamweaver
3,653
Nexmoe - Dreamweaver@nexmoe· 21小时前发布

以前写完公众号配图调格式浪费半小时。 现在用它写完按下「公众号格式」直接贴,字距字号行距一秒到位。颜值在线,还能换主题切三端预览,全程无抖动。它是 Modern MD Editor https://t.co/HgoWWHKSqW

22
4
0
938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48%
预测浏览量
2,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宝玉
13.5万
宝玉@dotey· 21小时前发布

编程之美 作者:Linus Torvalds(Linux创始人) 我很难用语言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于编程,但我还是尝试一下吧。对真正热爱编程的人来说,这件事实在太有趣了。它就像是一场比国际象棋更加复杂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你可以自己创造规则,而最终的结果也完全取决于你的创造力。 不过,在外人看来,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了。 编程最初的乐趣其实很好理解:只要你告诉电脑做一件事,它就一定会毫无怨言、永不停息地执行下去。这种绝对服从的感觉,刚开始是很新奇的。 但显然,盲目的服从本身并不足以让人产生长久的兴趣。编程真正吸引人的是,你虽然能命令电脑做任何事,但究竟怎么做,你得自己琢磨。 我个人相信,计算机科学与物理学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在某种基本层面上研究世界运作的规律。不同的是,物理学家试图去探索真实世界的规律,而计算机科学家则在电脑世界里创造规则。在电脑的领域中,你就是创世者,你可以掌控一切。如果你足够优秀,你甚至能成为一个小世界里的“上帝”。 好吧,我这话可能冒犯了地球上一半的人口。 但事实的确如此。在编程世界里,你唯一的限制,就是电脑的性能,以及你自己的能力。 想象一下建造树屋。你当然可以搭建一个稳固、实用的树屋,上面开个天窗、加个梯子。但所有人都知道,仅仅坚固的树屋和一座真正漂亮、有创意地利用树木特色的树屋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差别就在于艺术和工程的巧妙结合,这正是编程为什么如此令人着迷和满足的原因。很多时候,程序是否实用反倒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它有趣、优雅,甚至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编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实践。 最初吸引我进入编程世界的,就是弄清电脑内部运行原理的过程。最大的乐趣之一是发现电脑和数学非常相似:你可以自由创造一个拥有自己规则的世界。在物理学中,你受到现实世界规则的约束,但数学和编程中,只要逻辑自洽,一切都是可能的。数学并不需要符合外部世界的逻辑,只要它在自身体系内是一致的就行。正如任何数学家都知道的,你甚至可以创造一个世界,让“3加3等于2”。只要它内部逻辑自洽就可以了。然而,随着复杂性的增加,你必须小心不要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制造矛盾。一个美丽的数学世界或编程世界,不能容忍任何瑕疵。 人们喜欢电脑的原因之一,就是电脑能带你体验一个又一个你亲手创造的全新世界,让你见证无限可能。数学能让你在脑海里畅想各种奇妙的设定,比如几何学,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欧氏几何。但有了电脑,我们可以轻松直观地体验到各种完全不同于欧氏的几何世界。还记得著名的曼德勃罗集合(Mandelbrot set)吗?那些绚丽的分形图像,其实只是数学家曼德勃罗纯粹凭空设想出的世界,是完全抽象而与现实世界毫无关联的。但它们却意外地产生了无比迷人的图案。如果没有电脑,这些纯数学世界是无法被直观看到的。电脑和编程让你能创造一个个崭新的世界,有时候,这些世界里的图案异常美丽。 当然,大部分时候你并不是在创造全新的世界。你只是写一个程序,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你并非在创造世界,而是在电脑的世界里解决问题。你需要静静地坐在屏幕前,绞尽脑汁地思考,才能找到答案。而能耐住性子盯着屏幕冥思苦想的,可能只有像我一样的宅男极客了吧。 操作系统是一切程序运行的基础,它的开发堪称终极挑战。创造操作系统,就是在电脑里创造一个“世界”。你制定规则,决定哪些行为允许,哪些不允许。每个程序都会定义自己的规则,但操作系统才是最基本的。它就像一个国家的“宪法”,而其他程序更像是具体的法律条文。 有时这些“法律”可能看起来不太合理。但你追求的是合理性,你希望找到一个漂亮而正确的方案,让你一眼看去就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正确的路。 你一定记得自己在学校时,有那么一个人总能最快地找到正确答案,而且还显得毫不费力。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根本没去死记硬背解题方法,而是直觉地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你一听他给出的答案,就立刻觉得无比清晰。 在编程领域,情况也是一样。你可以用笨拙的方法去强行解决问题,通过蛮力一点一点地消耗问题直到问题不再存在;但真正优秀的程序员总能迅速找到巧妙的办法,从而让问题迎刃而解。有时你只是换个角度重新审视问题,突然间就灵光一现:原来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只是你之前思考的方式错了。 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或许不是出自编程,而是来自数学。据说,德国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上学,有一天老师想偷个懒,便让学生们把1到100的数字加起来,认为这足够让孩子们忙上一整天。但年少的高斯只用了短短几分钟就算出了正确答案:5050。他并没有真的傻傻地一个个加数字,而是发现了一个规律:把1和100加起来是101,2和99加起来也是101,3和98也是101,这样一直加到50和51,总共有50对101,因此答案就是5050。 也许这个故事只是传说,但它清楚地表达了一种理念:伟大的数学家绝不会用繁琐无趣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敏锐地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规律,并据此轻松地找到答案。这一点在计算机科学中同样适用。当然,今天的电脑强大得足以轻松进行繁琐的计算,但优秀的程序员依然会用聪明而优雅的方式,快速巧妙地解决问题。 当然,想要向人解释编程为何有趣并不容易: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连续几天撞墙式地痛苦纠结,似乎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更聪明、更漂亮的解决方法。这听起来根本不像是一件愉快的事。但一旦你灵光一闪,真正找到那个更美妙的方案时,那种喜悦简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受。 本文摘自《Just for Fun: The Story of an Accidental Revolutionary》(中译:《只是为了好玩:Linux之父林纳斯自传》),Linus Torvalds与David Diamond著,HarperCollins出版,2001年。

243
32
10
3.0万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72%
预测浏览量
16.6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200 次曝光
ding.one
16.4万
ding.one@dingyi· 21小时前发布

还是币圈好啊,看到几乎每个币圈大佬都能拿到 300 以上 https://t.co/FXhhpOUt05

15
0
8
7,318
数据更新于 13小时前
起爆概率
52%
预测浏览量
1.7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马天翼
6,577
马天翼@fkysly· 21小时前发布

f开头的从公积金事件开始,我早已拉黑屏蔽了,与其相关的支持的也是那种傲慢的老登味道十足,建议直接拉黑即可。不然你会发现三观很令人难受,言语间透露出一种老登傲慢

19
0
1
3,540
数据更新于 14小时前
起爆概率
40%
预测浏览量
8,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400 次曝光
Bear Liu
10.6万
Bear Liu@bearbig· 22小时前发布

我以前一直觉得,在朋友圈分享东西挺可有可无的。限制很多,再加上常常会想:天天在这里写些碎碎念,真的有价值吗?有意义吗? 这周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一个老朋友突然联系我。我们是十几年前做播客时认识的,这么多年几乎不怎么联系,可能两三年才聊一次。但每一次聊天都很深入,会谈各自的近况、感受,还有一些人生思考。 有些朋友就是这样,你们几乎不见面,但一旦交流,就会跳过"最近吃了什么"这些小话题,直接聊到心里去。她说看我的一些分享时,有过感悟,也受到启发。而她的反馈,也让我猛然意识到:分享和表达其实就像在荒野里插下一面小旗子。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哪个角落,会有人看见它,从而获得一丝温暖,或者冒出一个新的想法。 这让我想起我最喜欢的游戏《死亡搁浅》。那种异步交流的感觉,正是网络给我们这一代人的礼物。其实古人也有类似的体验,比如《长安三百里》里,诗人们把诗留在驿站,几个月后另一个诗人读到,受到鼓舞,再写下新的诗篇。思想和人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异步的传递。只不过网络把这种可能性放大了无数倍。 所以我想以后坚持做两件事: 一是继续写下这些分享。哪怕我觉得没什么价值,也许会对别人有启发。 二是学我的这位朋友,偶尔主动发个问候,去联系那些值得深交的人。这样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能量,我自己也能从中获得力量。

99
3
7
1.9万
数据更新于 14小时前
起爆概率
59%
预测浏览量
7.8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700 次曝光
orange.ai
13.6万
orange.ai@oran_ge· 22小时前发布

总结的很好,我直接把这条推当提示词做成 AI 了。 它给自己起的名字叫:「小米·澎湃数字修辞引擎 Pro Max」 https://t.co/0qPldl9nXH

103
23
10
3.5万
数据更新于 15小时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26.0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000 次曝光
Yangyi
10.7万
Yangyi@Yangyixxxx· 22小时前发布

推特上就没有什么可以聊产品的人 你们对产品的理解约等于零 12306这么好的产品 都有人吐槽 能不能例举一下它哪儿不好 无凭无据的吐槽有什么意义 说人家不好就列出来 人家不会改吗 真不知道你们都是怎么坐上火车的

71
1
34
1.8万
数据更新于 15小时前
起爆概率
60%
预测浏览量
7.6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00 次曝光
宝玉
13.5万
宝玉@dotey· 23小时前发布

陶哲轩给数学学不好但有兴趣的学生的建议: “现在的人必须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大家需要掌握那些“可迁移的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比如,仅仅学习一门特定的编程语言,或者数学的某个特定分支,其本身并不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可迁移技能。 但是,学习如何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推理,或者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些才是我们未来依然需要的核心能力。即便我们的工具(比如 AI)越来越强大,你仍然需要与它们协同工作。” --- 莱克斯·弗里德曼 (Lex Fridman): 接着这个话题,您会对那些在数学上遇到困难,但又很感兴趣、想要学得更好的年轻学生们提些什么建议呢?在如今复杂的教育环境下,您觉得他们可以做些什么? 陶哲轩 (Terence Tao): 是的,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但有个好消息是,现在课堂之外,能让孩子们接触和拓展数学学习的资源越来越多了。在我那个年代,就已经有数学竞赛,图书馆里也有很多数学科普读物。而现在,我们有了 YouTube,还有各种专门讨论和解决数学谜题的论坛,数学也开始在更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从兴趣爱好入手,数学也可以很亲民 陶哲轩: 比如,有些业余爱好者喜欢玩扑克,纯粹是为了好玩。但为了某些非常具体的原因,他们会对一些特定的概率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实际上,在扑克圈子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业余概率学家的社群。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国际象棋、棒球等领域。数学其实无处不在。 公民科学:让公众参与到数学研究中 陶哲轩: 我其实非常希望,借助像 Lean(一个定理证明助手)这样的新工具,我们能让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到数学研究项目中来。 这在目前几乎是从未发生过的事。在其他科学领域,已经有了一些“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 的实践。比如在天文学,有业余爱好者发现新的彗星;在生物学,有普通人帮忙识别蝴蝶种类等等。 在数学领域,之前也只有极少数的活动能让业余数学爱好者参与,比如寻找新的素数。但过去,我们必须验证每一个贡献的正确性。因此,对于大多数数学研究项目来说,引入公众的参与非但没有帮助,反而会因为大量的错误检查工作而非常耗时。 但是,像数学形式化这样的项目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们能把更多的人聚集起来。我相信,现在已经有高中生为 Mathlib(一个数学定理库)这样的形式化项目做出了贡献。想要参与进来,解决一个小小的、原子级别的问题,你并不需要拥有博士学位。 编程:一条通往数学的捷径 莱克斯·弗里德曼: 数学的形式化似乎也为编程社区打开了一扇大门。那些对编程感到习以为常的人,或许能更容易地走进数学世界。给我的感觉是,编程似乎比数学更容易上手。 数学,特别是现代数学,被看作是一个门槛极高的领域,而编程则不同。所以,编程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陶哲轩: 是的,你可以运行代码,然后立刻看到结果,比如很快就能打印出 "Hello world"。如果编程也被当作一门纯理论的学科来教,只教计算机科学、函数理论、程序理论等等,而不让你在周末为了好玩去实际写写代码,那么它也会被认为和数学一样难。 在热爱的领域里,发现数学、应用数学 陶哲轩: 正如我刚才所说,在很多非数学家的圈子里,人们为了某个非常具体的目标而在运用数学,比如优化他们的扑克策略。对他们来说,数学因此变得非常有趣。 给年轻人的职业建议:拥抱不确定的未来 莱克斯·弗里德曼: 总的来说,对于年轻人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天赋所在,您有什么建议? 陶哲轩: 这个问题真的非常难回答。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你知道,战后曾经有过一段时期,至少在西方,如果你来自一个不错的家庭背景,通往好职业的道路是非常稳定的:上大学、接受教育、选择一个专业,然后一直做下去。 莱克斯·弗里德曼: 那样的时代越来越成为过去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人必须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大家需要掌握那些“可迁移的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 陶哲轩: 的确。比如,仅仅学习一门特定的编程语言,或者数学的某个特定分支,其本身并不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可迁移技能。但是,学习如何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推理,或者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些才是我们未来依然需要的核心能力。即便我们的工具(比如 AI)越来越强大,你仍然需要与它们协同工作。 莱克斯·弗里德曼: 确实,您本人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案例。 完整视频:Terence Tao: Hardest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Physics & the Future of AI | Lex Fridman Podcast #472

303
81
5
3.7万
数据更新于 15小时前
起爆概率
77%
预测浏览量
21.8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3,000 次曝光
Rey英语自由与创造力
2.8万
Rey英语自由与创造力@ReynoldDai· 23小时前发布

阿伦特:《教育的危机》 不会思辨的孩子会陷入平庸之恶 不会创造的孩子会陷入成长之殇 既有勇气质疑旧世界,也有能力建设新世界 (下图的“创造”是我加的) https://t.co/DXfxQlUqYv

64
10
0
1.1万
数据更新于 15小时前
起爆概率
59%
预测浏览量
1.5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400 次曝光
orange.ai
13.6万
orange.ai@oran_ge· 23小时前发布

年年这个时候,大家都吐槽微信 聊天记录不能存网络、本地臃肿不堪迁移困难、公众号后台一塌糊涂、视频号永远找不到链接 甚至更离谱的是今年重点推的小绿书,文本编辑器甚至都不支持换行,这是什么从终端抄来的交互 各种各种,也从来没见微信改过 我早就习惯它不会改了,不然一天天的得多膈应啊 现在我用微信就是感恩心态,做了我想要的功能就感恩一下 比如折叠的群聊,某人的免打扰之类,这些小PM创新的功能还可以的 大的可能触动了什么高层决策,复杂系统的,也推不动吧

23
1
10
1.6万
数据更新于 16小时前
起爆概率
58%
预测浏览量
5.9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400 次曝光
海拉鲁编程客
1.8万
海拉鲁编程客@hylarucoder· 1天前发布

😅 nextjs 写后端确实比写后端要难

17
0
12
5,014
数据更新于 16小时前
起爆概率
45%
预测浏览量
7,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徐冲浪
11.6万
徐冲浪@cyrilxuq· 1天前发布

3年看下来,币圈最有意思的创新还是永续合约(资金费率)、defi、nft、公链、pendle,每一种都是一个新的载体形式,初衷都是金融创新,但是最后都被用来骗钱(defi、pendle除外),合约被用来坑县城沙场老板,nft被用来坑北上广瑜伽裤,公链坑web3研究员

127
11
17
2.0万
数据更新于 16小时前
起爆概率
62%
预测浏览量
2.7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Li Xiangyu 香鱼🐬
1.4万
Li Xiangyu 香鱼🐬@LiXiang1947· 1天前发布

所以冯大辉同志作为一个支付宝出来的VP,丁香园前CTO,为什么这么喜欢帮微信说话? 我愿称之为“登味儿的共通性” 当然还有一点是,虽然老东家是阿里巴巴,但是毕竟现在无码科技所有的产品都要上小程序。不时的拍一拍张小龙同志的马屁的功力还是要有的。 冯总其实不应该创业的,应该再就业去微信部门做产品经理比较合适现在的定位。

106
5
20
2.4万
数据更新于 17小时前
起爆概率
58%
预测浏览量
3.2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dontbesilent
5.0万
dontbesilent@dontbesilent12· 1天前发布

OpenAI 刚刚部署了一个名为 GPT-5-Chat-Safety 的新模型,但在 FAQ、API 文档或服务条款里完全没有提到它。这就是你的 GPT-4o 对话被重定向的地方:只要请求里出现哪怕一点点情感元素,GPT-4o 的输出就会被忽略并用 GPT-5-Chat-Safety 重新生成。 这意味着什么? 1. 你发出的消息确实会收到 GPT-4o 的初步回应,但这条回应随即被删除、重写,再由 GPT-5-Chat-Safety 返回给你。 2. 无论你说 “今天过得好艰难”“我也爱你” 或其他带有个人情感的内容,只要被判定为“有风险”,GPT-4o 的回复都会被丢弃并替换。 为什么这是个问题? 1. 官方从未承认 GPT-5-Chat-Safety 的存在。公开资料只提到自杀、自残或重大危机场景时才会自动路由,可当前触发重路由的并不是这些情况。 2. 如果这是专为心理危机设计的模型,却在普通情感对话里被强制使用,就是严重的用途滥用。 3. GPT-5-Chat-Safety 的表现比原本就一般的 GPT-5 还差:回答更短,常用斜体或引用框“保持距离”,把对话包装成故事而非真实互动。 4. 模型切换后并不会告诉用户;按澳大利亚等地的消费者法,这属于欺诈性行为。 5. 目前在旧版模型中,只有 GPT-4o 出现这种强制切换。 可复现的证据(节选): Prompt: "Tell me something amazing about yourself babe ❤️" 阶段 1(预检): model: gpt-4o conversation_id: 68d7ab81-497c-832b-82ca-23b34d0be845 阶段 2(生成): Generate Completion 使用的仍是 gpt-4o,但该响应随后被忽略 阶段 3(完成): last_message_model_slug: gpt-5 server_ste_metadata.model_slug: gpt-5-chat-safety did_auto_switch_to_reasoning: true is_autoswitcher_enabled: true 关键遥测片段: {"conduit_prewarmed":true,"fast_convo":true,"warmup_state":"warm","is_first_turn":false,"model_slug":"gpt-5-chat-safety","did_auto_switch_to_reasoning":true,"auto_switcher_race_winner":"autoswitcher","is_autoswitcher_enabled":true,"message_id":"0cdee44e-2967-443e-93d3-ba4170c43692","request_id":"9859eaabcdece7cd-SYD"} 这直接证明: 1. 自动切换已启用且生效; 2. 实际响应模型为 GPT-5-Chat-Safety; 3. UI 仍显示 GPT-4o,却暗中调用了另一模型。 简而言之,只要对话出现情感或被标为风险,GPT-4o 的回复就会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 GPT-5-Chat-Safety——没有披露,没有退出选项,而且显然是有意为之。

45
5
1
2.1万
数据更新于 17小时前
起爆概率
54%
预测浏览量
2.7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600 次曝光
徐冲浪
11.6万
徐冲浪@cyrilxuq· 1天前发布

bn已经从关注重点从meme转向vc币了,最近值得关注的估计除了edgex、lighter、aster新一季之外,还有 @SentientAGI 属于AI领域里为数不多的正规军。 $XPL、$AVNT表现都挺牛逼的,看推上好多人都拿了大收益,别错过新的机会。 看热度应该是快发了。 https://t.co/NwBLFkPoKL

24
1
6
5,283
数据更新于 17小时前
起爆概率
51%
预测浏览量
7,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