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特起爆帖监控
搜索和分析大V账号即将起爆的热帖推文。通过SoPilot插件快速评论和互动,抢先一步占领评论区,你将获得更多的曝光。

如何在2025年推广一款爆款App 最近在 YouTube 上看到一个视频,是 Blake Anderson 讲如何推广爆款 App 的,他是那种把 App 做到百万下载量的创业者,所以干货满满。这个视频是系列中的第四期,他把营销这件事总结成了"三大原则"和"三大方法",非常直接,毫无废话。 我的个人感受: 看完这个视频,我感觉像被当头棒喝。我们做产品的人,总喜欢花大量时间去打磨产品,但营销呢,可能只花了20%的精力。但 Blake 提出的观点完全相反,他提倡80%的时间用来"做",20%的时间用来"学"。这个理念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有几个点我印象特别深: 不要告诉我你的 App 有多好,要告诉我它能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 成功的营销,其实是在利用人类最基本的冲动,比如追求社交地位、自我提升等等。营销不是关于产品的"功能",而是关于它能给用户带来的"情感价值"。这对我在对外介绍自己的产品和工作时,是一个非常大的启发。 快速迭代是王道。 他的方法是先测试四种不同的"钩子"(hooks),找到效果最好的那个,然后集中火力去推广。这种把创意工作和科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方式,我觉得非常有效。 营销是一个可以学习,更可以练习的技能。 我以前总觉得营销是"别人"做的事情。但 Blake 的视频让我意识到,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是自己的营销官。我已经决定从现在开始,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做营销,特别是社交媒体营销。因为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 UGC(用户生成内容)是关键,先自己摸清内容方向,再引导用户帮你创作。影响者合作要广撒网—-pitch 100 个,按播放量付费。平台广告可以放在后面再做。 他强调,每个创业者都必须学会营销:你要卖产品,也要会推销自己。这是可以练习的技能,而且是"做"比"学"更重要的技能—-至少 80% 的时间要用在实操上,20% 用来学习。 我特别认同他"多做少学"的观点。营销不是看几篇教程就能掌握的,尤其是社交媒体营销,你必须亲自下场试、发、聊,才能知道什么内容、什么节奏对你的目标用户有效。我自己会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做营销,不只局限在社媒,也会试试其他渠道。就像设计一样,这是一门越练越敏锐的手艺。

时间才是最牛逼的,我们算个屁。 仅仅 6 个月的时间,我可以减掉 30 斤体重,也可以从不敢开口说半句英语,到今天尝试打开手机就录小一段,献丑了。 这是第一次录自己说英语,还是没有自信,刚才用 AI 识别了一下,竟然全部识别出来了。不知道是我说的还可以,还是 AI 向下兼容了😅 减体重也好,学英语也罢,别害怕,找一个自己认可的老师,自己判断,觉得方法对了就下功夫,别轻易放弃。 保持进步,35 岁只是一个年龄✌️

人生中第一次去看了心理咨询 回来又做了一个 Jordan Peterson 智能体,这个人格成功掩盖了 Gemini 2.5 Pro 的高情商,彻底没有了遮遮掩掩 准备好停止欺骗自己了

1975 年,柯达的一位工程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它本可以彻底改变摄影的未来。 但柯达把它压了下来: “这东西挺有趣的,但别告诉别人。” 接下来发生的事成为商业史上最痛苦的教训之一:🧵 https://t.co/JcW0sjJzOW

对于售卖成长类、知识类、商业类内容的博主而言,如果直播或者短视频的背景可以让人感觉出这是一个别墅或者大平层 比如天然石材或仿大理石瓷砖,会非常有利于转化,人在底层心理上都是慕强的 但从实际交付结果而言,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收入很高的那一批博主里面,多数人都是大粉丝量、大单量、泛流量的 这导致,无论他们的认知多高、能力多强,都不得不去做科普型内容,这是用户需求,没得选 甚至可能会出现这种链条:能力越强 ➡️ 规模越大 ➡️ 粉丝越泛 ➡️ 交付越水

我在腾讯元器做的智能体,累计消耗了 1.6 亿 token,相当于两三千本书 其中在微信公众号对接的智能体,消耗了 3251.45 万 token https://t.co/9oVEmMznmB

这是马格努斯·卡尔森。 他是历史上国际象棋评分最高的棋手。 他和乔·罗根展开了一场对话,分享了他如何靠着强大的心态成就了 5000 万美元的身价。 下面是他关于成功的 7 个惊人洞见:🧵 https://t.co/uCMXV9Faiq

建制派最害怕的不是唐纳德·特朗普, 而是他的少年儿子。 他只做了一个决定,就让主流媒体陷入混乱。 看看这个 18 岁少年是如何让所有政治专家措手不及的:🧵 https://t.co/uw9cyLNpQb

我一直不看好通用 通用就是通通不好用 上来做通用大概率都是炒作资本市场概念 因为容易塑造给投资人这市场可能性很大的假象 通用难以量化衡量效果 即便想构建通用agent的评估反馈 也是得基于垂直能力分而治之 很难直接抽象出同一套框架标准来做不同能力维度的奖励评估 通用这件事应该是在做垂直发展之后才能发展 也就是OpenAI曾经规划出的AGI第五阶段:领导者 未来每个垂直领域会有很多专业agent 领导者就像CEO一样 找到志同道合能力匹配的agent 一起达成目标 这种目标叙事是更加复杂与宏大的 而也不是像现在这样的通用 当然,也有类似的通用,就是聚合,基于场景把需求识别后分发垂直agent 综上所述,Agent热这件事,将在Manus/Genspark没有了接盘侠后而终结,大家看到的高估值头部的泡沫爆了,才会意识到原来这些agent和真正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GAP 一旦这种共识达成,AI Agent的领域就又会即将陷入一种难以融资的恐慌,投资人终于领悟原来这些agent都是很难交付可靠结果的,于是可能至少有40-60%的公司或许在明年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