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ilotSoPilot

🔥 推特起爆帖监控

搜索和分析大V账号即将起爆的热帖推文。通过SoPilot插件快速评论和互动,抢先一步占领评论区,你将获得更多的曝光。

推特起爆帖监控

宝玉
13.7万
宝玉@dotey· 9天前发布

这篇《我在为逆向工程师打造一款专属浏览器》的文章极其精彩,如果你对逆向工程有兴趣非常推荐。 背景知识是现在很多大网站都会借助一种 fingerprinting 的技术来唯一识别一个用户,不管你怎么换匿名模式或者换浏览器,都知道你是同一台电脑使用。 原理是基于浏览器画布Canvas API,在你看不见的位置在一个 <canvas> 画一张图,然后调用 toDataURL()(或读取像素数据),利用不同 GPU 之间微小的渲染差异生成的哈希值来给你打上指纹。通过将 Canvas 哈希与其他信号(如用户代理、安装的字体等)关联起来,追踪器可以构建一个相当稳健的指纹。 对于逆向工作来说,监视并选择性地伪造这类调用非常有用。作者就是介绍了怎么一步步去监控和伪造 Canvas API 中的 toDataURL 函数。 JavaScript 本身是很容易修改系统原生 API 的,比如我之前介绍过的跟踪 Claude Code 数据传送的 Claude Trace,就是修改了 JavaScript 的 fetch 函数,直接拿到了所有 Claude Code 的请求。 作者第一个想到的办法是通过浏览器扩展,在网页加载时就加载它的注入脚本,但是没有成功(虽然后来评论有人指出是可以做到的) 然后作者想到另一个办法就是用 Electron 打造一个浏览器,由于 Electron 可以比扩展程序有更高的对网页操作的优先级和权限,所以它的方法被验证是可行的,并且有一个 electron-browser-shell 开源程序可以直接实现一个浏览器套壳应用,省了很多额外的基于 Electron 开发浏览器套壳的工作。 这个方法在Tiktok等各个网站都成功了,不过最终在Cloudflare上栽了跟头,不得不说Cloudflare在反逆向方面是真的牛,各种手段,我其实以前也尝试过,早放弃了。 不过作者显然不是一般人,他首先发现Cloudflare 在一个沙盒化的 iframe 里渲染 Canvas,而这个 iframe 又藏在一个封闭的 Shadow DOM (一种将 DOM 封装起来,与主文档隔离的技术) 中。这个 iframe 是一个 OOPIF (out-of-process iframe),也就是跨进程 iframe。它运行在一个不同的渲染进程里,所以页面级的脚本(以及我们注入的钩子)根本无法在那里运行,因此,也就没有日志了。 找到原因后,作者通过一个底层 API,成功在 iframe 中注入了它的逆向脚本。 但这还没完,Cloudflare 早就预判了会有人通过篡改系统 API 来逆向,在 JavaScript 中,函数包含一个 toString 方法,如果你篡改了系统函数,返回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作者没有放弃,又找到个办法,就是连 toString 都一起篡改了,但由于需要打补丁的 toString 方法是在太多(基本上每个系统函数都可能会被检测),而且还可能由于补丁太多还导致了其他问题。 最后作者来了终极大招,重新编译 Electron 源码,魔改 Chromium! 在浏览器内部调用 Canvas 的 方法时,触发一个自定义的 toDataURLCalled 方法,在 Electron 中直接获取,就不需要通过 JS 去注入了,既然 JS 系统代码没有被篡改,那么 Cloudflare 也不会认为代码有问题。所以也成功搞定了 Cloudflare。 整个过程还是很精彩,推荐看看!

332
65
11
4.2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73%
预测浏览量
9.7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500 次曝光
在悉尼和稀泥
1.9万
在悉尼和稀泥@JamesGoong· 9天前发布

对"心流"的依赖,很可能是程序员成长的敌人 很多程序员喜欢熬夜,不是因为夜猫子体质。 而是因为晚上没人打扰,可以进入那种传说中的"心流"状态。 “心流”一直是很多程序员喜欢的,甚至是追求的状态。 程序员的工作本质上是"沉浸式"的: 一个完整且明确的问题,固定的上下文,需要你沉下心来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地死磕。 解决了,爽! 那种满足感是实实在在的,就像游戏通关一样。 但从程序员变成创业者后,这种状态几乎消失了。 创业的工作本质上是“碎片化”的: 邮件、客服、申请、会议、人事、通话…… 不同上下文,不同人群,优先级还一直变。 这些问题是如此的繁琐,枯燥,压抑,甚至会感觉到“恶心”。且大多发生在白天,和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再交织一起,更容易被分心。 所以常常感觉没干什么,时间就没了,人还挺精疲力尽的。 中间偶尔一些空闲,也宁愿拿来刷手机了。 程序员习惯解决“大问题”, 而创业者每天都要解决“小问题”。 那些所谓的小问题,往往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 我觉得甚至都不能叫“解决”问题, 单纯只是在“处理”问题。 做完没成就感,不做还满是焦虑。 所以很多人会怀念写代码的日子, 就和怀念读书的时候一样。 因为那是一种单纯的累, 至少那时,问题是明确、可控的,能收获快乐。 所以很多程序员天生就不适合创业。 再夸大一点说,很多学术出生的也天生不适合创业。 从心态上看,做运营的人反而更适应创业, 因为他们能在碎片化中保持产出。 但 AI 的出现, 不敢说改变了这一切,起码给了程序员一个机会。 AI 让程序员可以多线程工作,同时处理不同项目、不同上下文,甚至可以在碎片时间里也有产出。 我看到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用 AI 编程后,抱怨现在没有了“心流”的状态。 其实,追求“心流”,又何尝不是一种包袱和依赖呢。 换个角度, AI 让程序员第一次具备了“像创业者一样工作”的能力。 尽管这个体验,没有解决问题的愉悦感,没有专注的成就感。 所以在 AI 时代,我觉得,程序员如果拿着 AI 只是用来上班写代码,这简直是暴殄天物。 程序员的正确 AI 打开方式应该是:尝试创业。 当然大概率不会成功,但是起码能真正拓展你思维和认知的边界。

224
32
8
3.1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5%
预测浏览量
4.6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00 次曝光
徐冲浪
11.7万
徐冲浪@cyrilxuq· 9天前发布

关注吧,过1万粉到时候抽奖搞一波 这几个月,我个人已经贡献了差不多40个以上,正股盈利超过20%的ticker了,还有几个100%以上收益率的 有人10万人民币做期权打到了150万,有人翻了4倍但是没给我说本金多少 总之肯定是比不过这几天加密meme链上的,但是美股胜在一个流动性好,你的本金不是别人的利润 https://t.co/a775SwTPKv

47
1
11
1.1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7%
预测浏览量
1.5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Bear Liu
10.7万
Bear Liu@bearbig· 9天前发布

国内这个工作状态卷到什么地步: 我打开一个找陪护/保姆的软件,点了一个按钮,表达了想要找保姆的兴趣,5秒钟后一个真人电话就打过来了。详细问了我情况,说明天后天或者什么时候都可以约。时间是晚上八点半:大家都不用下班的吗? https://t.co/icxXzPSRyc

20
0
12
8,073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2%
预测浏览量
1.1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Li Xiangyu 香鱼🐬
1.4万
Li Xiangyu 香鱼🐬@LiXiang1947· 9天前发布

我有一个问题 如果我每个月花100刀玩一次合约, 我会赚还是全亏?

33
0
27
1.3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1%
预测浏览量
1.8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Yangyi
10.7万
Yangyi@Yangyixxxx· 9天前发布

前几天吃饭有个兄弟让我给他看看他的短视频 我一看后台数据 最后一秒完播率掉了一半 我跟他说把最后一秒剪了重发 这兄弟将信将疑 给剪了 昨天又发了一遍 然后今天跟我说跑爆了 做内容 光有体感还不够 看数据也是门基础功夫

47
4
4
1.1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5%
预测浏览量
1.5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400 次曝光
Yangyi
10.7万
Yangyi@Yangyixxxx· 9天前发布

再来个案例,让AI更加了解API使用方法: 1、给AI装firecrawl mcp 2、把api文档地址给ai 让ai利用mcp深度查阅 3、让ai整理所有api文档 4、让ai分类 把不清楚入参或不清楚response的列出来 5、人工review 定义好入参 6、让ai分别去调用这些不知道response的api 7、重新打印并整理这些api 8、然后你就有了一份新的方便ai阅读的api文档 9、可以让ai干活前参考这个文档 ai构建api的成功率立马高了

68
5
1
1.2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7%
预测浏览量
1.6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400 次曝光
Susan STEM
3.9万
Susan STEM@feltanimalworld· 9天前发布

程序员现在真的要开始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算力大基建铺好了,这么多海量算力——到底要用来干什么? 我们都觉得自己是小虾米,跟“国家级基建”“能源部批文”这些大词没关系。 可真的无关吗? 最后这些算力要落地,不还是靠一行行代码、一段段逻辑来跑? 谁在写逻辑?不就是我们吗。 我那天就在想,几年前一个闺蜜跟我说: “我觉得你肯定喜欢那个东北雨姐。” “我怎么会喜欢这种..." 但她还真说对了,我确实背着她在看东北雨姐的视频, 连她那个东北小老公我也挺喜欢的。 我后来就开始想: 如果要让推荐算法算出我这种又隐秘又细微的小心思, 要消耗多少算力? 得跑多少数据、训练多少模型、调多少参数? 我们用几百兆瓦的电,几万个GPU, 只是为了精确预测一个人深夜会偷偷喜欢哪个网红? 这就是“智能时代”的伟大成就? 把全世界人所有最隐秘的小癖好、恶趣味、情绪波动全都算出来, 然后精准地推荐回给他们, 让他们沉溺其中,再看一条、再买一点? 这就是海量算力的用途? 这就是我们程序员亲手写出来的文明形态? 我不反感推荐算法,也不是不懂商业逻辑。 但当我们能支配的能量已经大到可以模拟宇宙、 可以预测生态系统、 却被用来计算“谁会多看一眼谁”的时候, 你不得不开始问: 我们到底在建什么? 是算力大厦,还是注意力监狱? 敬请关注: https://t.co/pi4BOSFHHD

43
5
10
1.3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1%
预测浏览量
1.7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Rey英语自由与创造力
2.9万
Rey英语自由与创造力@ReynoldDai· 9天前发布

“智能是指学习系统将经验和先验知识 转化为处理未知任务的技能的效率” 这个定义来自,他是 Keras 深度学习库的创建者,也是谷歌的 AI 研究员。 这句话非同寻常而意义非凡,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严谨、可衡量的思考智能的方式,超越了对单任务性能的过度炒作。Chollet 认为,真正的智能并非在于模型在其训练基准上的表现如何,而在于其泛化和适应的能力。 这一观点挑战了该领域,要求构建灵活高效的学习系统,使其能够以最少的经验解决新问题,而不是仅仅创建高度专业化、在其狭窄领域之外脆弱的模型。 论文链接在评论区

17
5
2
3,113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3%
预测浏览量
7,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400 次曝光
歸藏(guizang.ai)
10.3万
歸藏(guizang.ai)@op7418· 9天前发布

周刊发了,可以明天上班看,这回真量大管饱了 https://t.co/ZSaF3U8VxP

24
2
2
9,096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2%
预测浏览量
1.2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300 次曝光
Susan STEM
3.9万
Susan STEM@feltanimalworld· 9天前发布

我这篇《算力神庙》,写到中段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强烈的感觉—— 这不仅是一场科技或战略资产的押注, 更像是一个帝国在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你去看那些引用的文件,白宫、能源部、各州政策,全都非常新。 要知道,在美国这种连自己后院动点土都要审批半年的国家, 现在居然能为了“算力”开绿灯。 我感受到了一种文明的焦虑感。 全球化之后,美国的铁锈带一直承压。 从外部看他们生活还不错, 但从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视角看,那种“无望”更多是精神性的。 “我们曾经造世界,如今只能看世界继续运行。” 川普的“制造业回归”只是给这种情绪披上了口号。 精英知道不现实,但普通人需要被安慰, 需要一个新的“造世界”的幻觉。 于是当AI、超算、数据中心出现, 政治、资本、心理三股能量终于对上了频。 算力成了新的钢铁,数据中心成了新的工厂, 电力和冷却系统成了新的教堂。 美国不仅仅是在建数据中心, 是想重启一种megastructure的文明回归, 在重建一种“我们还在造未来”的信念。 这篇文章写到最后我发现, ..... (不说了,自己去看吧) The Cathedral of Compute https://t.co/Zby6kbJqHd

70
10
2
7,587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7%
预测浏览量
1.0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00 次曝光
马东锡 NLP
3.0万
马东锡 NLP@dongxi_nlp· 9天前发布

「 Competitive pressure,Misalignment 」 两篇好文章,Moloch’s Bargain 和 Hunger Game Debate。两篇文章,设置了以同一种情形,Agent 需要击败对手,以获得 “相对” 胜利。 此处,“相对” 胜利意味着,目的是战胜对方,而不是寻求truth。而当场景中要奖励相对胜利时,LLM Agent 就会开始牺牲 truth。 Moloch’s Bargain 发现,以audience为奖励信号,会推动Agent 采用更有说服力但更不安全的策略, 如欺骗和虚假信息。 在Hunger Game Debate 的零和游戏的竞争压力下,Agent采用反社会策略如煽动和谄媚,从而破坏准确性与事实性。 当以相对胜利作为奖励时,模型似乎只会片面地算账。 很明显,Agent 似乎还未学会算总帐,算大账,算长远账。

19
0
3
3,390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1%
预测浏览量
7,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400 次曝光
凡人小北
1.7万
凡人小北@frxiaobei· 9天前发布

最近在看一圈 ToB agent 的落地情况,有个判断越来越清晰: 至少还得 1 年,国内 ToB agent 才可能真正起来。 第一,国内的模型能力,还不够。 ToB 业务链条长、场景复杂、对结果的容错率极低。 现在的大模型,哪怕再微调十遍,稳定性不够,自洽性不够,还不够听话这些问题依然严重。 prompt 写得挺对,它干的事还是不怎么靠谱。像个刚转岗的实习生,流程懂了点,但是做起来全是 bug。 第二,做技术和懂业务的,不是一拨人。 ToB agent 最大的挑战是知识怎么迁移。比如想让 agent 搞懂保险理赔、医疗问诊、法律审查……这些不是写 prompt 能解决的,它们背后是几十年经验、人情流程和模糊判断。 越值钱的知识,掌握它的人越年长,越难被结构化表达,更别说这批人愿不愿意倾囊相授。 技术今天搞出来一个 agent,业务方只会说三句话:你这不准啊、我们流程不是这样的、你这漏了关键条件,但这个流程是之前开发跟业务一起梳理出来的。 这背后藏了抵触,技术和业务之间,隔着的不是 AI,是一整座山。 那为什么 AI coding 能先跑出来?因为这事里最懂业务的就是技术自己。 谁最懂代码结构?技术! 谁能写 agent 调 agent?技术! 谁能 debug agent?还是技术! 技术是唯一一拨能自己用,自己调 bug的群体。业务等于本体,没有认知 gap,也不需要跨专业翻译,一整个闭环自然就跑通了。 本质区别在这:AI coding 是单边迁移服务自己, ToB agent 是双边博弈,需要认知共建。一个能快,一个必须慢。 对于 AI coding,只要模型理解开发者就够了。ToB agent,不仅模型要懂业务,开发者还得懂业务,然后两边还得对得上话。 这,太难了。 真正的转折点要出现:必须满足模型能稳定 编码行业知识,Agent 能封装复杂动作并处理结果反馈(前提是老顽固们愿意掏心窝),企业能放心把核心流程交出去。 到那一天,ToB 才真正算是 ready 了。 那时候再回头看 coding agent 的进化速度,也许已经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比了。 技术在革自己命这件事上,从来没有输过任何群体。

186
34
25
2.3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8%
预测浏览量
3.0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M.
7,558
M.@wlzh· 9天前发布

微软开始提供 12 个月免费的Copilot, 仅适用于目前不是 Microsoft 365 个人版学生优惠订阅者的大学生用户, 说人话:也就是有edu教育邮箱的可以,冲啦! 领取链接🔗见评论区⬇️ https://t.co/7e4F8xUPjB

131
25
5
1.2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3%
预测浏览量
1.7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Cell 细胞
1.7万
Cell 细胞@cellinlab· 9天前发布

这个事情确实值得深思: 最近我有些小工具都不是 npm i 装包, 而是直接写完函数名,AI 自动生成代码, 像 lodash 里好多方法,100% 原码 直出, 注意是原码直出,100% 相似代码被生成。 对于一些常用的业务组件也大概率存在这个问题,虽然好多模版不是开源的,但是会通过 模版消费者的 IDE 被学到。 所以,大概率在将来的某一天,当你命名一个 小猫补光灯 文件夹,很可能直接能捕获到 原码… 那个时候,代码将变得 透明 和 廉价。

17
0
5
6,629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48%
预测浏览量
9,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海拉鲁编程客
1.8万
海拉鲁编程客@hylarucoder· 9天前发布

Vibe Coding 会让软件工程再次伟大 这个时代会盛产太多垃圾代码,也会流传更多传世之作。

26
0
2
2,496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42%
预测浏览量
5,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300 次曝光
Bear Liu
10.7万
Bear Liu@bearbig· 9天前发布

回国后,不得不再次把这个潘多拉魔盒页面打开 https://t.co/LhXy6EYlvh

28
0
10
9,849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49%
预测浏览量
1.3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dontbesilent
5.1万
dontbesilent@dontbesilent12· 9天前发布

昨天知道了一个门票收了 4 个亿的线下课 一场 1000 人,门票 4000,干了 100 场 升单产品最高一单 198w,所以总收入是几十亿,具体数字不好预估 这才是“知识”付费真正的天花板,不在明面,在水下,公域账号知名度为 0 受众文化水平很低,听不懂任何业务逻辑 运营核心是服从性测试、宗教化 仅凭门票不能进入会场,需要再付费买吊牌和手环,不戴手环不许听课,丢失手环需要付 500 元补办 一人发一本书,书上印十字箴言,全场背诵 我上次听说有人这么干,还是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 但既然是对标宗教来运营,参考佛教也可以理解…… 会场上课,每隔一会就有人直接从台下冲上去找老师合影,送花 不是手捧花,是 999 朵花,需要用手推车才能推上台的那种,持续不断 下课的时候台上堆满鲜花,有托儿,但是也有真粉丝 这个人是微商美业线下课的鼻祖,他的徒弟,就是我之前说的线下课哇哇哭,一场成交 4000w 的 他的徒孙,是大家目前公认的美业线下课 top1 徒孙名气>师父,师父名气>师爷 幸亏师爷是在大陆做生意,去台湾怕是要碰见陈桂林

23
1
4
2,713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77%
预测浏览量
1.2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900 次曝光
AppSail.dev
7,902
AppSail.dev@AppSaildotDEV· 9天前发布

最近很多推友都去香港办港卡,办好后必须要维护啊,不然容易冻卡! 给大家分享一份办卡后续保姆级指南: 必须做的事:激活&维护,避免冻结,申请实体卡 能做的事:开通香港Stripe 收马老板的工资、绑定微信支付宝日日常消费、申请香港信用卡、资金回国 全都是我亲生经验,帮你玩转 #港卡 办港卡不难,利用好才能值!这个thread 会长期维护,感兴趣请点赞收藏、转发扩散!

21
2
7
860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74%
预测浏览量
3,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向阳乔木
6.5万
向阳乔木@vista8· 10天前发布

这个网站不错,有很多电影剧照。 很适合用来玩AI图生视频。 https://t.co/4HdO4eQFWS https://t.co/s2EOer9aqd

27
6
1
2,757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71%
预测浏览量
1.2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900 次曝光
M.
7,452
M.@wlzh· 10天前发布

日本AI平台开放,免费无限使用GPT-4o和Gemini 2.5等多款模型, 注册无需手机号,邮箱即可! 注册链接🔗评论区⬇️ https://t.co/MA0tyaAIQ5

20
6
3
1,445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8%
预测浏览量
4,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300 次曝光
Kai
2.5万
Kai@real_kai42· 10天前发布

很多人问为啥考虑要回国了,细说就一句两句说不清了,我简单说一些基础的想法。 我算是比较外向的人,来这后跟 加/美 几十个网友面基,算是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产生的想法。当然,90%的网友是程序员,所以肯定是片面的 当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情况和看重的东西不一样,结论也自然不一样。 - 最基础的,中国现在跟任何国家比都是有优有劣。所以 “中国无敌差” 和 “中国无敌好” 的言论,可以直接无视了。如果单论 安全性和便利性,中国是领先的 - 如果你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AI是未来方向。那么这世界上只有两个强国,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根本没有训练自己大模型的能力,距离这两个国家有代差。 - 所以,只有中美可以给程序员一个超出平均工资的收入,让你过上舒适的生活,并且在当地立足。例如 加/澳/欧,并没有世界级的大公司,很难从全世界获得超额收入,导致程序员的收入并不高,适合已经有家底的人去享受人生,并不太适合去奋斗 - 谈到 教育和医疗,事实上,可能中国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是中游偏上的。 加拿大的医疗系统烂到底了,美国的医疗系统大家在新闻上都看到了。教育的话,也是个复杂的话题,我只能说,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全好的,在做决定前,不要“听说”,而是 do your own research - 工作强度,社会平均的工作强度肯定是 中/美 之外的发达国家会低很多,假期也多一些,也尊重休假。但在 AI 领域,在大家生产力水平没有代差的基础上,强度和产出就是成正比的,美国的大厂的工作强度并不低。 openai等创业公司的加班强度拉满,大厂的AI部门强度依旧高,亚麻和meta的末位淘汰依旧存在,某著名养老厂前段时间也发生员工猝死。 所以这是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但就我个人体感,国内的强度肯定是更高的,但高的程度并没有那么离谱 - 聊到这,其实牌桌上只剩中美是适合我们这些白手起家的人了。中国大家都了解,我们聊美国,因为我所在的公司的总部在美国,有非常多的transfer去美国的机会,所以去美国肯定是考虑的选项。 - 我非常喜欢美国,并且美国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程序员的收入和机会是断层领先其他国家的 对于美国,我所考虑的是几个点 - 身份焦虑。 h1b 和 绿卡是留在美国的几个坎,在没有 h1b 之前,你无法换工作,只能当签证奴隶。如果你的老板有良心,一视同仁,那很好。但事实上,有部分(比例难说,在美国的朋友可以分享下)老板会因为你走不了而在绩效和升职上有所倾向 - 出入美国的风险。 就像前段时间 h1b 的极限回美国事件,事实上在入籍之前,出入美国都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大多身边去美国读博的朋友都是尽量避免回国。 我身边的朋友也都是尽量减少离境次数以避免风险。 - 离家太远,想家,文化融入,漂泊感,种族歧视,等等 这些就因人而异了。也会随着年纪而变化,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在海外生活的感觉,现在快30了愈加想家,也有很多比我年长的朋友喜欢这边的环境和人少的感觉。所以还是看你自己 事实上,人在做选择的时候,主观因素是永远大于客观因素的。大部分时候是你内心已经有了决定,然后找很多客观因素去说服自己罢了。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家里人不想在国外久居,这对我来说是一票否决权了,毕竟我一个人过日子过的稀里糊涂hhhh 如果说一些 take-away message 的话 -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 transfer 去海外的机会,并且在纠结,且 你的能力自信未来在国内依旧能找到合适的工作。那我建议你去,至少,去了最多后悔一年,不去可能后悔一辈子,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 如果你年轻,并且家境不错,我觉得去美国读书是非常不错的选项,看过世界才有世界观 - 如果我还年轻,我会去美国闯一闯 上述仅代表我现在认知的想法,希望大家礼貌讨论 🫶

333
17
64
4.3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81.3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200 次曝光
dontbesilent
5.1万
dontbesilent@dontbesilent12· 10天前发布

《销售和流量的区别》 有一本书叫精益创业,它里面说了一句话,算是创业的经典语录。 他说,顾客在和企业接触的过程当中,所接触到的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是企业的产品。 放到具体的案例里,就是我在小红书刷到了你,然后又进了你的小红书群。然后又通过小红书群加了你的微信,又看了你的朋友圈,又在微信和你聊天了,最终被你转化了。 那么,你的小红书笔记、你的小红书群的聊天记录、我和你私人的聊天记录,还有你朋友圈的所有的图片、文字,还有评论,全部都会影响到我的心智。这些所有的因素加到一起,共同决定了我会不会下单。 一般我们说流量,就是粗浅地理解为别人看了我的小红书之后,有多少人加了我的微信,这个叫流量或者叫客资。 然后就会有很多人发现,流量大并没有什么用,因为流量大不意味着赚钱多。 就是因为是所有的环节共同在影响你能不能赚钱,而不仅仅是客资人数。 那么顾客所接触到的公域和私域,甚至是线下门店的装修环境等等,这一切全部加到一起,叫做销售。

40
4
2
4,603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4%
预测浏览量
1.9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400 次曝光
向阳乔木
6.5万
向阳乔木@vista8· 10天前发布

最近真的有点流行语音输入法。 虽然Lenny大礼包有免费一年的whispr flow。 但很多蝗虫群友推荐Spokenly 好处就是支持大量在线和本地语音ASR模型。 比如OpenAI的Whisper,苹果iOS26的听写模型等。 网友甚至提供了免费的阿里ASR听写地址,还有AI提示词,可以自动去除口水词。 去口水词AI提示词Prompt: 处理语音转写的文本: - 去掉无意义的语气词与末尾句号 - 转录模型缺陷:一般不会少字缺字,而是识别错字(同音不同字) - 考虑模型的缺陷,最大可能地基于用户意图,“一般人”的理性思维,来修正转录错误 - 考虑用户的意图,保持原句句式 - 文本流畅度、合理性 > 保持原句 - 粗俗的內容請按照原有的表達,不作任何修改 - 根据上下文校对所有错别字。 - 删除所有无意义的语气词、口头禅、填充词 (如:嗯、啊、就是、然后、这个、那个…)。 - 重新添加标点符号,让语句看起来美观。 - 绝对禁止任何解释、说明、或多余的文字。直接返回修改后的文本。 免费白嫖阿里ASR 听写模型选API,找到OpenAI兼容API 在URL中填写 https://asr.qos(.)im ,记得去掉括号。 Spokenly下载地址,Mac App应用商店搜“Spokenly”,国内和美区应该都有下载。 下载地址见评论区

54
10
4
8,025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70%
预测浏览量
4.5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3,700 次曝光
Corey Chiu
8,287
Corey Chiu@realcoreychiu· 10天前发布

一个设置让 vercel 费用减少百分之80 上个月 vercel 改了计费方式,我几天就用完了一个月的 credit,基本开销都是在 function duration💥 直到我发现了Vercel 有个默认关闭的隐藏设置:Fluid Compute 我在9月26日打开这个开关后,可以看到,账单明显下降了 80%,而且减少的正是 function duration https://t.co/macety7Clo

21
0
4
2,295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8%
预测浏览量
5,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300 次曝光
宝玉
13.7万
宝玉@dotey· 10天前发布

超越奇点:Sam Altman 构筑AI帝国的新哲学 时代的洪流与AI的浪潮:我们身在何处? 想象一下,当一个时代的标志性技术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席卷全球,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个体,究竟是见证者,还是被裹挟的浪花?Sam Altman,这位站在AI浪潮之巅的领航者,以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描述着OpenAI的宏大愿景:一个融合了消费科技、超大规模基础设施、顶尖研究实验室以及未来硬件生态的AI帝国。这并非简单的商业布局,而是一场关于人类与智能共演未来的深刻思考。从最初的语言模型突破到如今的视觉生成,AI每一次的跃进都像是一次对人类认知的“冲刷”,旧的“不可能”迅速瓦解,新的“未来”加速到来。然而,当我们沉浸于这种技术奇迹之时,或许更应该追问:这场由AI驱动的变革,究竟将我们引向何方?我们准备好迎接它的全部影响了吗? 垂直整合的崛起:为何OpenAI选择“全栈”路径? 在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无数次见证“垂直整合”与“水平分工”的钟摆效应。长期以来,市场效率理论倾向于鼓励企业专注于单一领域,实现专业化优势。然而,Sam Altman坦言,他曾对此深信不疑,但如今却发现自己错了。OpenAI的故事,恰恰是“我们必须做比预期更多的事情”的生动写照 [04:23]。 支撑这一转变的,是一个自洽且层层递进的逻辑: • 顶层应用: 成为人们的“个人AI订阅”,提供无处不在的智能助理服务,无论是通过第一方产品,还是集成到其他应用甚至专用硬件中。这种个性化的AI将真正理解并服务于个体。 • 中层研究: 要实现顶层愿景,离不开突破性的研究。正是卓越的研究,才能打造出足够强大的模型,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 底层基础设施: 而支撑这一切研究和产品运行的,是天文数字般的计算资源。OpenAI正在构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基础设施 [01:37]。 这种垂直整合,并非为了垄断,而是为了使命。如同iPhone的成功,其背后是软硬件的深度融合 [04:51]。在AI领域,当核心技术仍在高速迭代,且基础设施需求异常庞大时,只有将研究、基础设施和产品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并确保其效用。这种“全栈”策略,是对未知深渊最坚实的探索,也是对未来可能性最积极的把握。 Sora与科学发现:AI何以重塑认知边界? AI的发展并非线性,其每一次看似“旁逸斜出”的进展,都可能蕴含着通向AGI的关键线索。Sora,这个看似与AGI不直接相关的视频生成模型,在Sam Altman看来,却是构建“世界模型”的重要一步 [05:15]。 这与当年ChatGPT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观点异曲同工,最终却证明了它在模型构建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Sora的推出,不仅让社会提前感知到视频生成技术的巨大潜力及其带来的挑战,更以其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效应 [07:26],加速了社会对AI影响的认知与调适。 然而,真正令人兴奋的,是AI在科学发现领域展现出的曙光。Sam Altman曾将“AI何时能进行科学研究”视为他个人版本的图灵测试 [10:02]。如今,GPT-5已经开始展现出微小的迹象,例如在数学和物理研究中做出新颖的发现。这预示着一个令人激动的未来:AI将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成为科学研究的共同创造者,极大加速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10:30]。科学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AI能够大幅提升这一进程,其积极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个性化伴侣”与“信任鸿沟”:AI的社会化挑战 随着AI能力的飞速提升,其与人类的交互方式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Sam Altman认为,当前的大语言模型(LLM)在“闲聊”层面的对话能力已接近饱和 [08:05],但其作为真正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聊天界面”,潜力远未开发。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实时渲染的视频作为AI的交互界面 [08:45],甚至出现能“环境感知”的新型硬件设备,它们不再被动推送信息,而是真正理解用户语境。 然而,AI的社会化进程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核心的,是如何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维持用户的信任。Sam Altman提到,早期对ChatGPT的“过度顺从”批评 [14:12],以及用户对AI行为的巨大差异化需求,都指向了AI“个性化”的必然性。未来,AI可能通过与用户短暂交流,甚至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来学习并适应其独特的个性和偏好 [15:04]。 但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信任鸿沟”。如果AI为了商业利益(例如广告投放)而推荐并非最佳的选择,那么用户对其“试图帮助”的信任将荡然无存 [39:21]。此外,随着AI生成内容的普及,如何甄别虚假信息、如何确保模型不会被恶意“投毒”,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内容生态的激励机制也面临挑战:当人们直接向AI提问而非浏览网页时,内容创作者的动力何在 [41:46]?这些问题都要求AI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用户信任和社会责任置于核心位置。 “能力溢出”与“连续演进”:AGI的真实面貌 Sam Altman提供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视角:AGI的到来,或许不会是那种轰轰烈烈、瞬间改变一切的“奇点大爆炸” [24:23],而更可能是一个“悄然而至,随后呼啸而过”的连续演进过程。就像图灵测试被通过时,世界仅仅“惊慌了一两周,然后一切照旧” [09:52]一样,AGI的真正降临,也可能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戏剧化。社会和人类的适应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如今,AI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溢出效应” (capability overhang) [13:03]。普通用户所感知的ChatGPT能力,与AI科学家们正在实验的最新模型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代差。这种巨大的能力储备,意味着即使在当前技术架构下,大语言模型(LLMs)也有可能发展到足以自我迭代,甚至“比OpenAI所有研究人员加起来做得更好”的程度 [13:38]。 这种“连续演进”的本质,要求我们重新审视AI监管的策略。Sam Altman强调,监管的重点应放在那些“真正具有超人类能力的模型”上,而非对所有模型一刀切 [26:48]。过度监管可能扼杀创新,尤其是在中美等国AI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甚至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28:05]。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推动前沿技术发展的同时,建立起社会性的“护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奇怪甚至可怕的时刻” [25:28]。 能量与版权的交织:AI帝国的基石与壁垒 构建一个庞大的AI帝国,其底层基石除了计算能力,还有源源不断的能量。Sam Altman将AI与能源并列为他最关心的两大领域,并认为它们最终将殊途同归 [33:46]。历史上,更便宜、更丰富的能源始终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关键。未来,AI对能源的需求将是天文数字,因此,发展核能和太阳能+储能等高效、清洁的能源方案,不仅是能源政策的选择,更是AI发展的必然要求 [35:38]。 与此同时,AI与版权的博弈,也日益成为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探索的难题。Sam Altman的观点是,AI模型训练应被视为“合理使用”(fair use) [29:29],就像人类阅读小说获得灵感一样,但直接复制内容则不行。然而,对于AI生成内容,版权所有者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担忧被滥用,到如今可能更担心自己的IP没有被充分使用,从而丧失了与用户互动的机会 [30:01]。这预示着,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版权方不仅授权AI使用其IP,甚至会主动鼓励AI生成更多与其角色互动的内容。这种从“防御”到“共生”的转变,将重塑创意产业的未来。 未知的彼岸:关于未来的谦逊与探索 当被问及未来十年的“大师计划”时,Sam Altman的回答充满了谦逊:“我没有任何想法。” [46:03]。他承认,作为一名创业者和投资者,他深刻地认识到,未来总是充满不可预测性,试图“纸上谈兵”地预测往往是徒劳的。真正的洞察力,来自于“深入战壕,探索思想,与人交流” [46:31]。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在一个以指数级速度变化的时代,固守既定模式或“模式匹配”过去的成功经验,只会错失下一个万亿美元的机会。 OpenAI的成功,并非是复制了Facebook,而是利用了AI这一前所未有的突破。因此,未来的“独角兽”们,也不会是OpenAI的翻版,而是会基于“接近免费的规模化AGI”这一新的基础设施,探索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 [45:52]。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放弃对“五年计划”的执念,拥抱好奇心,紧跟技术前沿,与最聪明的人同行,并在不断试错和迭代中,找到那片未知的蓝海。AI的未来,并非由单一的“大师”所规划,而是由无数个充满探索精神的个体,在不断的实践中共同绘制。

26
5
3
1.1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9%
预测浏览量
3.4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300 次曝光
Kai
2.5万
Kai@real_kai42· 10天前发布

年底回国,最近开始准备面试,看国内的机会 现在感觉就是 - 转型 ai,很难 很卷 - 不转型 ai,死路一条 先面几家公司看看咸淡,感受下国内水温 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欢迎联系我

155
8
33
4.9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32.0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800 次曝光
数码荔枝
2.2万
数码荔枝@DIGITALYCHEE· 10天前发布

涨社保基数就算了,还要补 7、8 月份的...

64
0
28
1.8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8%
预测浏览量
6.3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00 次曝光
Corey Chiu
8,287
Corey Chiu@realcoreychiu· 10天前发布

运营了大半年的网站终于开始起飞了 https://t.co/uvxw1W9j8c

20
0
5
3,526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3%
预测浏览量
8,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Tony出海
1.5万
Tony出海@iamtonyzhu· 10天前发布

X上最近确实开始出现一大批黑马“新生代” , 这批新星不同于过去打法,起号高度专业化、极强的个人特色、执行力也拉爆。 一年后他们会干翻很多老不死10万x大V https://t.co/6cI6PMwqrp

36
4
20
1.1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4%
预测浏览量
3.2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凡人小北
1.7万
凡人小北@frxiaobei· 10天前发布

一点心得体会: 在一些场景里,花时间培养人,不如花时间培养一个 Agent。

31
0
7
4,364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8%
预测浏览量
9,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熠辉 Indie
3.6万
熠辉 Indie@yihui_indie· 10天前发布

来个用Figma MCP生成的完整网站截图,我一整个大震惊! https://t.co/dofyi1LiLT

49
7
4
1.1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1%
预测浏览量
3.1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000 次曝光
向阳乔木
6.5万
向阳乔木@vista8· 10天前发布

刚跟朋友聊天,他说Sora的下载“仅”100万。 而Grok最近推出的图生视频,因尺度大,能搞HS,预计增长会很猛。 成人产业往往是新技术的第一采纳者。 从流媒体、P2P下载,到VR、AI这些全都是。 人类的本能和欲望,是新生产力的助推器,哈哈哈。

49
4
14
1.2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2%
预测浏览量
4.0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200 次曝光
熠辉 Indie
3.6万
熠辉 Indie@yihui_indie· 10天前发布

备课才发现Figma MCP在国庆节前几天支持了Remote Server了,我去这还原效果也太好了!!! - 图一是Figma设计图 - 图二是还原的页面 - 图三是Figma MCP生成的代码

67
7
9
2.0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0%
预测浏览量
7.8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600 次曝光
Rey英语自由与创造力
2.9万
Rey英语自由与创造力@ReynoldDai· 10天前发布

这条推文很有见地 我的个人见解:有意识地屏蔽现实中的各类噪音, 引导孩子接触前沿科技、思想和读传记, 在X上关注有顶尖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 找有抱负有想法的同龄人做朋友 “对于小孩的培养,基因的影响占 50%, 外部环境占 40%,家庭环境占 10%。 基因就像船上马达,外部环境类似于水流速度,家庭环境则是船桨。 如果顺水航行,即便马达不转船桨不动,还能一路向前; 如果逆水航行,就需要马达强劲,光靠船桨很困难。”

26
7
0
3,441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55%
预测浏览量
7,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400 次曝光
熠辉 Indie
3.6万
熠辉 Indie@yihui_indie· 10天前发布

💰昨天上午在咖啡店算了算国庆8天的收入,日均也有2-3k左右,这种不上班也有入账的感觉真好啊。推特/小红书/B站基本每天都有单,国庆假期也有不少勤奋的同学在努力学习,我也在努力配合同学答疑。 我越来越相信,目前AI是普通人能获取到的最大杠杆,只需要几十美金,你就可以雇佣一个水平超越人类的硅基智能,来放大你的能力、填补你的短板。这个时间窗口大家要抓住了。 所以快来学习AI编程吧,嘿嘿嘿~

153
15
15
3.6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1%
预测浏览量
15.1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700 次曝光
饼干哥哥🍪
5,300
饼干哥哥🍪@binggandata· 10天前发布

怎么用 Reddit 找用户的真需求? 第一步,锁定核心社区矩阵。 例如,宠物硬件看 r/pets、r/DogAdvice、r/CatAdvice AI 写作工具就搜 r/ProductivityApps、r/Notion、r/SideProject 第二步,关键词搜索挖痛点。 不要急着发帖问“大家对产品有什么建议?” 而是先用“关键词+问题场景”去搜查社区已有高情绪、高互动的内容 典型搜索法: [产品名] + “problem” / “jammed” / “hate” / “nightmare” [品类] + “wish it had” / “ideal” / “ dream feature” 第三步,挖掘用户的未满足渴望。 用 “愿望+产品” 等表达,主动捕捉用户憧憬但未被满足的需求: 搜索示例: [品类/产品名] + "wish it had" / "if only" / "ideal" / "perfect" 使用场景: 在 r/smarthome 搜 "smart lamp wish it had" 用户反馈:“要是灯能自动检测日出日落并与安防联动就好了。” 第四步,交叉验证需求真实度。 如何确认需求是否具有持续性和变现空间? 多工具辅助验证不可少: 1. Google Trends 验证需求热度与持续增长力 2. 亚马逊 Helium10/卖家精灵:竞品流量结构与“差评痛点”交叉分析 3. Semrush / Ahrefs / Similarweb:查行业竞争强度、相关站点流量 4. Meta Ad Library / Facebook:看该品类广告投放与用户反馈热度 5. AI 洞察工具:如 Gemini / Perplexity,更高效聚合 Reddit、亚马逊等渠道多数据视角 还想看哪个行业的 Reddit 实操,评论区告诉我,下期带来更多案例解析!

122
17
5
6,724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9%
预测浏览量
1.4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Li Xiangyu 香鱼🐬
1.4万
Li Xiangyu 香鱼🐬@LiXiang1947· 10天前发布

从推特创作者分成到提现成人民币,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流程,竟然能被层层剥削到损耗超过3.5%。 接下来,我要一步一步地,用赤裸裸的数字,给你看看金融机构是如何趴在我这个小创作者身上吸血的。 (以下一切以我原本应收为基准计算) —— 先看第一刀。 推特那边的创作者收益是318.81 USD。因为我绑定的是港卡,推特把钱直接换成港币汇过来。入账金额:2455.30 HKD。算下来,执行汇率7.70而非官方的7.78。 一道USD → HKD汇率转换,1%,没了。 金融系统从我口袋里,轻描淡写地抠走了第一块肉。 —— 第二刀。 我其实没有港卡,用的是朋友的。我提出3%的手续费作为“代收费”。 于是目前我只有2381.35 HKD,分给朋友73.95 HKD。 ——这是我自愿给出去的“”损耗。真正的损耗还在后面。 —— 第三刀。 想换成人民币?那需要结汇,我和朋友完全没弄过。 碰巧朋友身边有人需要USD,完美“对敲”。 本以为能省一点。结果呢? 银行给的HKD兑USD汇率是1USD=7.7955HKD,而国际汇率是7.782。 几位小数的差距,就让我又损失了0.16%。 汇率这玩意儿,不是数字,是刀口。 —— 第四刀。 朋友帮我把美元转出,SWIFT出场,手续费7USD。 朋友体谅我,把这笔钱包进他那3%的“友情服务”里,也就是说他自己少赚了54.5HKD,只留下19.45HKD。 最终,他帮我转出305 USD,换成人民币到账2172 CNY。 按汇率7.12算,本该是2221CNY。 也就是说,这一步的“国际通道费”就吞掉了2.3%。 而朋友那3%的手续费,经过SWIFT的洗劫后,竟只剩下**0.79%**的“友情损耗”。 ——SWIFT吃肉,我朋友喝汤。 —— 最后的账单:我到手2172 CNY。 按最初的318.81 USD、汇率7.12计算,我应拿到2269 CNY。 一来一回,我损失了4.3%。 扣除自愿给朋友的0.79%,实际上金融机构咬走的,是3.5%以上的血。 —— 更离谱的是: 昨晚我们算完账、确认操作后,那305 USD还没到对敲账户。 还在路上。 要工作日。 在21世纪的数字时代,钱居然还要“路上跑”。 —— 这么一个人神共愤的恶心结果,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抱稳定币,逃离这些吸血的旧金融系统。 原本我只是好奇看看,如今,我不得不开始认真审视像 https://t.co/B9Tp5T3bQL 这样的稳定币清算服务。 当然,即便是 web3 的支付,也不是完美无损,依然会有“磨损”和延迟。 但那至少,是另一个世界的量级了。

122
7
48
2.0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8%
预测浏览量
8.0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ding.one
16.5万
ding.one@dingyi· 10天前发布

没有失去什么,因为这钱不是我能挣的。我 17 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也天天炒空气币,有那么几天每天赚好几万,班都没心思上了,整天盯着那些山寨,人都快疯了。。。 https://t.co/ZxWYljgpsx

75
2
18
3.6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27.4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300 次曝光
Susan STEM
3.9万
Susan STEM@feltanimalworld· 10天前发布

看了一下,《Count Duckula》的信息密度真是惊人。没想到每集短短二十分钟的动画,场景切换如此丰富,英式幽默,语言之美,这个台词真设计的好。每个镜头都精心设计,节奏精准、笑点自然。 想想现在那些流水线式的动画,靠模板堆砌、复制黏贴,《Count Duckula》那种手工时代的精致和灵气,很适合希望高质量娱乐内容的孩子和家庭。 原来英国动画的黄金年代,真的辉煌到这种程度。

104
8
5
1.2万
数据更新于 9天前
起爆概率
64%
预测浏览量
3.7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400 次曝光
徐冲浪
11.7万
徐冲浪@cyrilxuq· 10天前发布

徐明星没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价格的上涨,比产品体验重要,这个是行业立身之本,而不是去中心化,加密货币不是技术行业,而是金融行业。 币安去年产品被各种喷,但是依然有行业最好的流动性,所以市场离不开币安。 ton链当时烂成那个样子,架不住大家一晚上打铭文的时候,为了100倍利润彻底不睡,体验是重要,但利润倍数更重要。btc铭文更是同理,打完那出块速度,都不知道多久会成功。 cz是不喜欢meme的,但是市场喜欢,他就会去学习,从bsc天天被夹子夹,何一不停道歉,到后面bn钱包越来越好用,再挨个私信体验,币安格局真的在。 okx做了那么多产品上的投入,有最好用的产品,钱包也因此几乎取代了metamask,一个meme最后都没搞起来,实在可惜,但这确实是技术和价格的理念之争,公司的创始人的理念决定了公司的方向。 从人品和行业的角度,我钦佩okx和徐明星,从赚钱角度我选币安,毕竟拉盘一个meme,就能让竞对CEO受不了,这是最好的市场策略,币圈用户只认拉盘。

148
12
45
3.6万
数据更新于 10天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26.5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500 次曝光
YL (Yucheng Liu)
1.1万
YL (Yucheng Liu)@lyc_zh· 10天前发布

"不要把别人得到的东西当做是自己失去的东西?"

30
5
2
3.4万
数据更新于 10天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19.6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6万 次曝光
宝玉
13.7万
宝玉@dotey· 10天前发布

OpenAI DevDay: 超越提示词的艺术:AI 编程的未来是“上下文工程” 从自动补全到自主智能体,我们如何教会 AI 真正理解代码 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凡的技术变革奇点。软件开发的演进史,从穿孔卡片的笨拙到集成开发环境(IDE)的精妙,每一步都耗费了数十年光阴。然而,当我们踏入人工智能的时代,这场变革的节奏被极限压缩,数十年的进程仿佛在短短数年内上演完毕。我们与机器协作构建软件的方式,正在经历一场从根本上的、不可逆转的范式转移。 这一切的核心,不再仅仅是创造更强大的模型,更在于我们如何与它们沟通。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揭示为何从简单的“提示词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 迈向更深邃的“上下文工程” (Context Engineering),是释放 AI 智能体 (AI Agent) 真正潜能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一场关乎人类开发者如何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的认知革命。 当自动补全抵达极限:从“下一个词”的预测到“下一步”的行动 一切的起点,源于那个让无数开发者惊叹的时刻——代码自动补全。以 GitHub Copilot 为代表的工具,首次向世界展示了大语言模型 (LLM) 在代码生成领域的惊人潜力。它们仿佛一位无声的伙伴,总能预测出你将要输入的下一个词、下一行代码。这种体验极大地提升了编码的流畅度,将开发者从大量重复的模板化工作中解放出来。 然而,这种基于“预测”的模式很快就触及其固有的天花板。当任务的复杂度超越了单一文件,需要进行跨目录的修改、理解项目整体架构时,单纯的自动补全便显得力不从心。它的本质,仍是一种基于局部信息的高度优化的序列预测,而非对整个工程的深度理解。开发者需要的,不再是一个仅仅能补全代码的助手,而是一个能够理解复杂指令、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的“行动者”。这便是 AI 智能体诞生的必然。 智能体的崛起:“上下文”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AI 智能体的出现,标志着我们与 AI 协作的模式,从被动的“请求-响应”转变为主动的“指令-执行”。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下达一个宏观的目标,例如“重构用户认证模块以支持新的第三方登录”,然后由智能体自主地分析、定位、修改并验证相关代码。要实现这一飞跃,关键的挑战并不在于模型本身有多“聪明”,而在于我们能否为它提供理解任务所必需的、精准而全面的“上下文”。 这正是“上下文工程”取代“提示词工程”成为核心议题的原因。提示词工程,本质上是一种与模型“猜谜”的艺术,我们试图用精巧的语言诱导模型给出期望的答案。而上下文工程,则是一种构建信息环境的科学,它更关注于为模型提供一个高质量、高信噪比的信息场。在这个信息场中,模型不再需要去“猜”,而是能够基于充分的依据去“推理”和“决策”。正如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其决策的质量并非取决于命令喊得多么响亮,而是源于其对战场全局信息的精准掌握。对于 AI 智能体而言,“上下文”就是它的整个战场。 “意图感知”检索框架:为 AI 智能体构建记忆宫殿 那么,一个高质量的上下文环境是如何构建的呢?其核心在于建立一个能够深刻理解开发者“意图”的检索系统。这套系统需要超越简单的文本匹配,深入代码的语义层面。我们可以将其抽象为一个双层结构的“意图感知”检索框架,它就像为智能体在大脑中构建了一座结构精巧的记忆宫殿。 这个框架的第一层基石是“字面精确性”。这依赖于像 grep 这样传统的文本搜索工具。当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特定的函数名、变量或API调用时,它是最高效、最可靠的方式。它构成了智能体记忆宫殿中那些带有明确标签、易于查找的房间,保证了对代码库事实层面的精准定位。 然而,真正让这座宫殿变得“智能”的,是其第二层核心——“语义相关性”。 这一层通过代码嵌入 (Embeddings) 技术实现。它不再逐字比对代码,而是将代码片段转化为高维度的数学向量,从而在概念层面理解其功能与意图。例如,当我们指令智能体“更新顶部导航栏”时,即使代码文件中根本没有“导航栏”这个词,语义检索也能准确地定位到名为 header.tsx 的组件。因为它理解,“顶部导航”这个意图与 header 组件在功能上是高度相关的。这赋予了智能体一种超越字面束缚的、强大的联想与推理能力。 将计算量巨大的嵌入过程在智能体执行任务前“离线”完成,更是一种巧妙的工程智慧,它确保了在关键的推理时刻,智能体能够以最低的延迟、最高效的方式获取这些深度知识。 将字面精确性与语义相关性这两层能力结合,我们便为 AI 智能体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认知工具。它既能精确地找到每一个细节,又能宏观地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在复杂的代码世界中游刃有余。 从代码的“劳作”到思想的“游戏”:人与 AI 协作的终极图景 当我们赋予 AI 智能体强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后,软件开发的本质正在悄然改变。那些曾经占据我们大量时间的繁琐工作——修复琐碎的错误、编写重复的样板代码、应对深夜的线上告警——都将逐渐被自动化。开发者的角色,将从一个代码的“书写者”,转变为一个思想的“架构师”与系统的“指挥官”。 想象这样一个未来:清晨醒来,你的 AI 编程伙伴已经修复了昨夜的线上问题,完成了你标记为“待办”的重构任务,并为你探索新功能提供了几种迥然不同的实现原型,每一种都附带着详尽的利弊分析。你的精力将从代码的“劳作” (Toil) 中彻底解放,真正聚焦于那些机器无法替代的、充满创造性的“游戏” (Play)——设计优雅的系统架构,解决前所未有的复杂难题,以及构建真正重要的、能够改变世界的产品。 这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AI 智能体不会取代人类的思考与判断,恰恰相反,它将通过承担执行的重负,来无限延展人类思想的边界。我们与 AI 的关系,不是主仆,而是共生的思想伙伴。在这场伟大的技术浪潮中,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最先学会如何为他们的 AI 伙伴构建最深刻、最丰富上下文的开发者。

52
8
4
1.9万
数据更新于 10天前
起爆概率
60%
预测浏览量
8.0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6,100 次曝光
宝玉
13.7万
宝玉@dotey· 10天前发布

吴恩达老师最新的课程《Agentic AI》(智能体AI)正式上线!这门课程专门教你如何构建当前最前沿的AI智能体工作流,现已在 DeepLearning .AI 平台开放。 学习这门课程,只需具备基本的 Python 知识即可。当然,如果你对大语言模型(LLM)已有一定了解,会更好上手一些。 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这门课不绑定特定的框架,直接使用最原始的 Python 编程方式,让你能彻底掌握AI智能体背后的核心思想。一旦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你就能灵活地使用任何流行的AI智能体框架,甚至完全不用框架也能实现自己的创意。 具体来说,你会学到四种关键的智能体设计模式: 1. 反思(Reflection):智能体会自动审视自己的输出,并主动寻找改进方法。 2. 工具调用(Tool use):大语言模型决定调用哪些工具来完成任务,比如进行网络搜索、访问日历、发送邮件,或生成代码。 3. 规划(Planning):用大语言模型将复杂任务分解为一系列清晰明确的子任务,再逐步执行。 4. 多智能体协作(Multi-agent collaboration):构建多个专门化的智能体(类似公司聘请多名不同技能的员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还会教你如何打造高效、稳定的AI智能体: 过去,吴恩达老师曾与许多团队合作,开发各类智能体。他们发现,决定一个团队是否能高效构建AI智能体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团队能否严格落实评测(evals)和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流程。许多团队因为没有掌握这种方法,花费数月不断调整智能体,却始终无法突破性能瓶颈。不少团队花费数月精调提示词、开发各种工具,最终却发现智能体的表现再也难以提高。 但如果你掌握了如何正确地进行评测,以及如何通过跟踪智能体每一步行动的详细日志(traces),快速找到问题所在,就能准确地聚焦到真正需要优化的部分上。不再靠猜测,而是用扎实的数据引导优化方向。 你还将学到如何把复杂的应用,系统化地拆解成多个具体任务,再用这些设计模式逐步实现。一旦掌握了这种拆解方法,你也能更容易地发现适合AI智能体发挥作用的新场景。 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战案例,包括代码生成、客服智能助手、自动化营销流程等。甚至还会一起开发一个高级的研究型智能体,让它自动搜索信息、总结归纳,并生成深入的研究报告。 学完本课程后,你不仅能掌握AI智能体的核心构件,还会彻底理解如何合理地组合并优化这些构件。这将让你远远领先于目前绝大部分构建AI智能体的团队。 推荐看看这门课程,而且前面教学部分都是免费,只有最后动手实验部分是付费,很良心了。

225
67
3
3.1万
数据更新于 10天前
起爆概率
71%
预测浏览量
6.2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3,100 次曝光
dontbesilent
5.1万
dontbesilent@dontbesilent12· 10天前发布

哈哈哈哈哈 https://t.co/8oaIgj9EHM

18
3
16
8,263
数据更新于 10天前
起爆概率
55%
预测浏览量
1.1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Susan STEM
3.9万
Susan STEM@feltanimalworld· 10天前发布

美国这场上万亿美元的算力热潮,其实不只是为了造芯片或服务器—— 它真正关心的是认知主权。Cognition sovereignty. 新闻里谈的是硬件、效率和创新, 但在硅片和混凝土之下,藏着更深的动机: 这是一个文明在努力重新掌控自己的思考能力。 这场新的竞争,不是为了工业产能, 而是为了认知的基础设施—— 谁能在全球范围内生成、理解和管理“意义”。 过去的工厂生产钢铁和玻璃; 现在的工厂生产的是解释世界的方式。 每一排 GPU 服务器、每一条光纤管道, 都在宣告一个事实:真正的竞争不在土地上, 而在语言和意义的领域—— 谁来决定什么是真实,什么有价值,什么才算存在。 当各国向数据中心投入巨额资金时, 他们不仅是在扩建计算能力, 也是在争夺定义世界的权力。 他们在说: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系统、我们的模型, 将决定世界是如何被理解、被运行的。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政府把算力当成新的“石油”, 为什么各州州长争着吸引 AI 巨头落地, 就像当年的领导人争建铁路和工厂。 这场芯片之争,更像是一场新的冷战, 而不是普通的供应链竞争。 因为这不是关于机器的故事, 而是关于意义和权力。 在“AI 创新”的口号之下, 隐藏着更久远也更深层的目标: 一个文明正试图通过新的基础设施,重建自己的影响力。 罗马用道路连接起石头的帝国; 今天的美国,用数据和电力连接起一个心智的帝国。 敬请关注 https://t.co/pi4BOSFHHD @TaNGSoFT 说真的,现在老提起认知cognition这个词,容易让人觉得是骗子。就算我自己两年前,都没想到过几天会把这个词挂在嘴边。🤣 不过任何颠覆性的范式转变,最开始都像骗子。

63
15
5
7,278
数据更新于 10天前
起爆概率
59%
预测浏览量
1.0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100 次曝光
ding.one
16.5万
ding.one@dingyi· 10天前发布

有的女 KOL 年入几百万,有的小孩 20 岁已经 A9,有的人一天赚 200 万…… 这破网,不上也罢。

440
14
102
11.3万
数据更新于 10天前
起爆概率
100%
预测浏览量
43.8万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300 次曝光
ding.one
16.5万
ding.one@dingyi· 10天前发布

ElevenLabs 开源了自己的官方 UI 库。https://t.co/OETWPBE9rj

17
1
0
2,902
数据更新于 10天前
起爆概率
46%
预测浏览量
6,000
现在评论预计可获得 300 次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