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特起爆帖监控
搜索和分析大V账号即将起爆的热帖推文。通过SoPilot插件快速评论和互动,抢先一步占领评论区,你将获得更多的曝光。

🎉 第 2 期圆满结束!大家热情高涨,还有朋友从广州、东莞、香港来此相聚,虽然在不同领域创业,但根本聊不够,前前后后 20 多位朋友到场,聊到晚上 8 点才散去,让我们下期再见吧~❤️ https://t.co/FLhQUbgRQU

这张图太真实了,猜测应该是每一个AI时代打工人的心灵写照。 刚开始接触AI,觉得“哇塞,什么都能做,我要改变世界!”,全都站在愚昧之巅,自信爆棚。 然后,开始深入学习,发现自己学一个,冒出十个新的概念;刚搞懂一个模型,又有更颠覆的出来了。 每天被LLM、Agent、Diffusion、RAG…各种新词汇和技术轰炸,早早的就感觉脑子不够用,焦虑感爆棚。 相信很多人都有瞬间跌入绝望低谷的经历,每天都在怀疑人生,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转行去养猪。 这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痛苦,在AI这种指数级进化的领域尤其明显。它不仅深,还特么越来越宽! 我已在AI时代的绝望山谷深耕多年,长期稳定低位运行。跟@Jackywine 是好邻居,还有其他同在谷底的邻居们吗?求抱团取暖,求一起爬山!

厂子里打工久了的人,往往会缺少比较活跃的置换思维 他们不像搞野路子出来的,懂得各种交换去空手套白狼 创业的都是啥也没有,全靠一双手搞出来东西 那最早就只能各种换 A有a需要b,B有c需要a,C有b需要c 先识别了每个人需要啥,手里有啥 然后设计了一个交换模式 最终四个人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多方共赢 但厂子里往往会关注,我手上有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打工久了,就没有借力打力的思维模式 看一个人是否有这种思维,大概就能知道他之前是不是自己折腾过生意

OpenAI 今晚有直播,会是 codex 升级吗 https://t.co/2SVJhdYdv9

发现我的纯被动收入,竟然主要源于海外 😂 monica 每个月给我 150~250 刀 twitter 每个月给我 50~100 刀 微信公众号每个月给我最多 500 元 课程、社群这些因为需要我发短视频或者直播,虽然表面上看是被动收入,但还是不统计在内了

有没有类似 get 笔记这样的解决方案,可以一键提取出 YouTube 的视频文稿? 就是在不下载视频的情况下,直接得到转录稿

我朋友圈一个每天满嘴田力,灭蝻的女的。前两天脱单了😂 天天在朋友圈发 自己男朋友蹲着尿尿,习惯真好 25岁,年轻肉体真快乐😂😂 非常抽象,打开就觉得很救命😂

今天发现一个比较好的Coding节奏: 1. 让Claude Code用Opus模型框开发 + 测试,直到达到5-hour limit 2. Limit的时间就Code Review + 古法编程,记录可优化方案,储备优化提示词(一般在2个小时左右) 3. Limit解除限制后,释放储备提示词,等优化完后,继续开发 这样既有掌控感,又Vibe~ https://t.co/dNTB5WEyzo

每一位传奇 CEO 的背后,都有一位够狠的执行助理。 下面这 7 位亲手打造了商业帝国,却所有功劳都归了她们的老板:: 1. 安·海亚特(杰夫·贝索斯的助理) https://t.co/taOClDF2hj


垃圾产品 vs. 长期主义 做产品开发常见两个声音: 一个说"先做个垃圾产品,fail fast,边做边学"; 另一个说"要有长期主义,做精品,深耕下去"。 表面冲突,其实不矛盾。 它们的共同点是----关注价值,服务具体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 一个产品哪怕粗糙,只要有人觉得好用,它就有价值。后续迭代打磨是自然过程。但长期来看,更重要的是:别打一榔头换个棒子,要在一块田里持续耕耘。 真正能积累口碑和底气的,永远是长期的坚持。

2025 年,我用了 8 个月抖音涨粉 24 万,日均涨粉 1千 我认为这里面含金量最高的是对短视频开头的理解 单独录个视频讲一下短视频开头、5 秒完播率 https://t.co/jSVxTelYsb

你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花 20000 元去买一个看起来像老动画片里的玩偶吗? 因为他们买的不是玩偶, 他们买的是身份认同。 这是关于 Labubu 现象的故事, 也是一次关于营销力量的深度剖析:🧵 https://t.co/hc1pBkjKkh

推荐试试 lobechat,产品完成度远超 monica,可以开会员,也可以自己配置 API 接了 openrouter 之后,像是 o3 pro、opus 4.1 这些模型都有了 https://t.co/MgppP8azUs

程序员理解的技术牛b 和非程序员是不一样的 非程序员理解的牛b是: - 极短时间达成完美效果,评估变量是时间 - 时刻可扩展而非整体重构,评估变量是时间 程序员理解的牛b是: - 简约,清晰,易读性高 - 稳定性好,扩展性高,独立解耦轻松维护 - 考虑的全面,比如各类异常处理 - 写的快 现在如果你问一个非程序员,啥是牛b程序员: - 懂得用AI把时间杠杆最大化放大 - 又能保质保量快速完成任务 也就是说,其实人们并不是要讨论vibe coding行或者不行 而是应该讨论如何使用vibe coding,构建什么样的流程,能既发挥ai的效率,又保证结构与细节,可扩展可维护 ai行的地方上ai,ai不行的地方上人,找到人+ai的合作模式,并将其沉淀为某种半自动化的流程,我觉得这种程序员就是牛b程序员 比如你说vibe coding不可维护 那么该如何做 能使其可维护? 绝不是非得手搓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找到那个边界 边界之内来ai 边界之外人来定义与检查 但你发现没有 如果这个程序员原本就是一脑袋浆糊 把模块耦合 他用ai就可能还会这样 因为出错的是设计师 而不是泥瓦匠 怎么让ai辅助协同拿到优质结果,决定了这个程序员在效率与质量的上限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的 App 看起来都这么“花”? 在西方用户眼里是“杂乱”,但在本地用户眼里,这是高效的设计(相对的,请不要抬杠)。 像腾讯地图、滴滴这样的超级 App,不是隐藏功能,而是一次性把所有功能都展示出来。这不是混乱,而是一种策略。 在这期视频里,我会解析背后的商业逻辑、基础设施和文化因素,并分享这对全球设计师意味着什么。 🎥 完整 4K 视频在我的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