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ilotSoPilot

🔥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list (list: https://x.com/i/lists/1961235697677017443)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Real-time Hot Tweet Analysis

Rey英语自由与创造力

Rey英语自由与创造力

@ReynoldDai· 33.4K followers

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诺贝尔奖得主沃森去世 享年97 34岁获得诺贝尔奖,86岁被迫拍卖奖牌 他的自传《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个人经历》 在科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自传以其率直、不羁的叙事风格,给许多青少年极大的启发,包括2020年诺贝尔奖得主杜德娜就是因本书而立志成为生物学家。 詹姆斯·杜威·沃森:科学天才、野心、争议与悲剧交织的传奇。 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充满悖论的戏剧: 少年有成,晚节不保 🧬 科学桂冠:与克里克共同发现DNA双螺旋 沃森最辉煌的成就发生在1951年至1953年,当时他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科学家。 关键合作: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与英国物理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 合作。 他们的组合堪称完美:沃森精通生物学,而克里克深谙物理学和晶体学。 关键数据:他们的突破极大地依赖于英国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 在伦敦国王学院拍摄的X射线衍射照片(特别是著名的“照片51号”),这些照片由富兰克林的同事莫里斯·威尔金斯 在未明确告知富兰克林的情况下分享给了沃森和克里克。 “生命的秘密”:基于这些数据,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于1953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仅一页多的论文,揭示了“生命的秘密”。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生物学。 诺贝尔奖: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富兰克林因已于1958年因卵巢癌去世而未能共享殊荣(诺贝尔奖不追授逝者)。 背后的争议:沃森和克里克在未经富兰克林知晓和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她的关键数据,以及他们与威尔金斯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科学史上备受讨论的伦理话题。沃森在1968年出版的畅销书《双螺旋》中对此事的描述,也因其对富兰克林带有偏见(甚至被批评为性别歧视)的描绘而广受批评。 📉 人生跌宕:从神坛到被唾弃 沃森的后半生因其在公开场合多次发表关于种族与智商的歧视性言论而急转直下。 惊人言论:他多次声称,科学研究表明白种人和黑种人在平均智商上存在遗传差异。这些言论毫无科学依据,并且被主流科学界强烈驳斥为种族主义。 事业崩盘: 2007年:他因此番言论被迫从他领导的冷泉港实验室退休,并被迫取消几乎所有公开演讲。 2019年:在一次纪录片采访中他再次重申类似观点,冷泉港实验室随即剥夺了他的所有荣誉头衔(包括名誉主席、荣誉教授等),与他彻底切割。他成为了科学界的“弃民”。 晚年拍卖:2014年,由于收入锐减和被视为科学界的“叛徒”,他被迫拍卖了自己的诺贝尔奖牌,成为首位在世时拍卖诺奖奖牌的得主。后来一位俄罗斯富豪买下后又将奖牌归还给了他。 💎 传奇的悖论与警示 沃森的故事是一个复杂的悖论: 他是一位无与伦比的科学先知,他参与的解码为理解生命本身奠定了基础。 他又是一个充满偏见与傲慢的凡人,他的个人观点与他所代表的科学理性精神背道而驰。 科学的卓越并不能保证人性的高尚。 一个能够窥见生命最深奥真理的人,也可能持有最荒谬和有害的社会观念。 他的传奇,既是对人类智慧巅峰的礼赞,也是人性弱点的悲歌。

22
5
4
4.4K
Posted 7d ago · Data updated 7d ago
Reply Suggestion

Est. 500 views for your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