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Manus 诞生背后的故事: 故事始于2023年3月,当时开发 Manus 的团队“蝴蝶效应”正在全力投入一个名为“AI浏览器”的项目。团队投入了近一半的人力,耗时7个月,产品已经打磨到随时可以发布的状态。 然而,就在产品上线前一周,团队的CEO和产品负责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砍掉这个项目。他们预见到,这个浏览器即使发布,也只会吸引一小部分用户,虽然能活下来,但会耗尽团队资源,让他们陷入一个“局部最优”的困境,从而失去探索其他更有潜力方向的机会。 在砍掉项目后,团队经历了两三周看似“无所事事”的空窗期。正是在这段时间,团队成员在观察市场上的其他产品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非程序员用户竟然在使用一款名为 “Cursor” 的AI编程工具。 他们发现,这些用户完全看不懂编程代码,只是通过和右侧的聊天框对话来解决一些日常问题(比如音视频格式转换),然后不断点击“接受”按钮。这个用户“误用”的场景,给了团队巨大的灵感,他们意识到一个让普通人仅通过对话就能驱动AI完成复杂任务的产品的巨大潜力。 基于这个灵感,一个仅有6人的小团队在两个月内开发出了 Manus 的原型。有趣的是,在寻找早期用户进行测试时,他们收到的反馈大多是负面的,充满了质疑。但团队并未因此动摇,他们判断,对于一个全新的、开创性的产品,用户很难基于过去的经验给出有效的反馈。因此,他们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停止了发布前的用户调研,最终将 Manus 推向了市场。

2025 年 12 月 15 日左右,我抖音会到 50 万粉丝 mark 一下,到时候我会转发这条推文 (预计会在 2026 年 6~7 月份到 100 万粉丝)

别死守加密了,来美股吧。 钱都被那几个程序员车头赚了,他们买什么,你们追什么,他们立刻一卖,上下一弄,很舒服,你归零了,又要送十几单外卖。 不然给你们看地址干嘛

人跟 AI 一样,需要 RL,能做到对内容不喜不悲不怒,靠的不是自己的克制,要么就别看,要么就是看足够多,看多了就无所谓了。 刚还在微博上删除拉黑了一条粉红骂我的留言,除了觉得有点好笑内心毫无波澜

决定加入了一个精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对会员的学历和职业卡得很死。好在我的博士学历一下子就过了,第一次感觉用自己的学历做了敲门砖。先找了个可爱舒适的小角落写爽了再说!水和水果无限续,爽! https://t.co/EKa7wmGagJ

这个 React 的动画组件库绝了! AI 都写不出这样的效果,直接看视频感受它的炸裂😍 链接见评论👇 https://t.co/8RNxl4IG97

微软CEO桑塔亚的AI提示词,堪称提智天花板 https://t.co/jpxHc8MbHb

萨姆·奥特曼刚刚上了西奥·冯的播客,揭露了我听过最疯狂的 AI 预测。 但让我真正震惊的是: 这些预测并没有让我感到恐惧,反而让我对未来更有勇气。 下面是让我彻底改变想法的 7 项预测:🧵 https://t.co/Wg4cPO79AZ

LangChain & LangGraph 发布 1.0 alpha 啦! 这次改动不小,LangChain 围绕 Agent 抽象重构了,底层完全交给 LangGraph 负责调度执行,LangChain 自己专注在高层开发体验。 大概这么理解:LangGraph 是运行时,LangChain 是开发框架,1.0 用 agent 抽象把这两者绑在一起了。从架构上看,这样也确实更合理:底层运行时负责状态流转、持久执行、人类介入等复杂逻辑。 变化其实很大,尤其对构建复杂 AI 应用的方式有不少影响。不过官方说保持兼容(我没测试),至少不会是一上来就把你老项目干稀碎的那种升级。 我自己挺认可这次的改动方向,agent 本来就应该是整个链条的调度中心。

创业初期,和 PMF 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 FMF(Founders-Market Fit)。 清楚初创团队的特质,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地方做起来比其他团队轻松,哪些地方必须补充不一样的人进来,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完善,就是 FMF 的达成过程。

最近聊了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发现马卡龙远远不是 Agent 的终点。一些更有意思的 Agent 在涌现,只是不怎么出现在 AI 投资圈和媒体圈。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观点:AI 工具领域,底层基础逻辑不再是网络效应、规模效应,而是最简单质朴的工具卖货逻辑。 这意味着,规模越大的 AI 应用,有可能亏得越多,特别是用免费来拉升用户规模的 AI 应用。有留存的付费用户数和毛利率,是 AI 工具最关键的指标。 互联网的规模思维,有可能是这一届 Agent 创业最大的坑。

一个月用了快 1200 刀,claude 要亏死了 🐶 软件是 Claudia https://t.co/7gK2flGTKT

纳瓦尔 @naval 这期访谈有很多的人生智慧 有时候我很纠结于游戏本身,我既讨厌它,又无法不接受它 但纳瓦尔说,参与游戏是为了最终脱离游戏,我才恍然大悟,这其实和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是一样的 是因为我不想玩他,才导致我不得不参与,当赢得这场游戏后,就可以不再参与 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才应该先去接受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最终有能力拒绝这些不喜欢的事情 另外他提到另一个观点,是去对抗自己的傲慢 当你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比别人懂的时候 这种无知的傲慢会摧毁自己,水杯满了,就无法再装入新的东西 人的见识应该来自于倾听,哪怕对方可能信息含量很低,20句话有1句能提升,但如果你闭起耳朵,就无法摄入更多的养料 以下是三小时对话的精简版: ------ 人生的终极游戏:获得内在自由。 人生的终极游戏是获得内在自由,其关键在于通过“整体性自私”(Holistic Selfishness),有选择地参与外部世界的游戏(如财富、成功),高效地赢得游戏,然后从中解脱,最终回归到一种不被外部评价体系所困的、内在和谐的状态。这是一种“先入世,再出世”的策略,旨在获得“不再需要玩这场游戏”的自由。 人生三大游戏与通关策略 一、幸福游戏:满足与欲望的二元对立 幸福的核心:处理“拥有”与“想要”之间的关系。 两种路径:通过获得一切来满足欲望(亚历山大模式),或通过减少欲望来获得自由(第欧根尼模式)。 Naval的观点:先去赢得物质游戏,体验过后再选择放下,是一条更现实的路径。一个更快乐、更平和的人,反而能做出更纯粹、更宏大的事业。 行动策略: 玩游戏是为了从中解脱:积极参与财富和成功的游戏,但要时刻提醒自己,终极目标是获得选择不玩的自由。 享受旅程,而非结果:人生的99%都是旅程。通过觉察,减少不必要的情绪内耗,让旅程本身变得平和。 二、财富游戏:正和博弈 vs. 零和博弈 零和游戏:地位 (Status) 特征:地位是相对的、有限的。追求名望是一种空洞的地位游戏,它会让你成为过去言论的囚徒,失去改变和成长的自由。 正和游戏:财富 (Wealth) 特征:财富创造是正和的。通过创造产品和服务,你可以为社会提供价值,同时实现个人财富的增长。 Naval的策略:专注于财富游戏,而非地位游戏。财富游戏更愉快,回报更具体,能让你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行动策略: “产品化自己 (Productize Yourself)”:找到“对你来说像玩,对别人来说像工作”的事情。将其规模化,变成一个产品或服务。 赢得的财富用于创造更大的自由:将财富再投资于你想创造的事业,让你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三、自我游戏:内在修炼与决策 核心矛盾:痛苦来源于沉溺于“自我”的循环,而智慧来自于客观地观察问题。 修炼方法: 培养觉察力:通过冥想、日记等方式,在“观察的你”和“思考的你”之间创造一个间隙。 切断戈尔迪之结:对于那些无法解开的、让你反复内耗的过去,一剑“斩断”,选择放下并继续前进。 三大决策启发式: “如果无法决定,答案就是‘不’”:默认拒绝所有新增的承诺,为真正重要的事情保留精力。 “选择短期更痛苦的路径”:选择那个立刻会带来痛苦的选项,因为我们的天性会夸大短期痛苦,逃避长远有利的艰难选择。 “选择让你长期内心更平静的路径”:做出那个能减少你未来内心冲突和自我对话的决定。 灵感易逝,即刻行动:当你对某件事充满好奇和灵感时,那一刻就是学习和行动效率最高的时候。不要把它放进日程表,因为当预定时间到来时,灵感早已消失。

瑞·达利欧看到了未来。 他警告说:“比衰退更严重的事情正在到来。” 它已经开始发生了。 金价正在飙升,而美元指数正在崩跌。 瑞·达利欧认为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情是灾难性的:🧵 https://t.co/Vbiudq6rC8

哈哈哈哈,笑死,这盛况难得一见啊 https://t.co/MnvCxqvOTW

非常赞同张笑宇的观点 孩子本来就有能动性 找到自己的热爱,发展成为长处 ——十年足矣(中学6年+本科4年) 是规训和刷题泯灭了孩子们的能动性 #大学毕业即失业 https://t.co/3KNITXY4tw

昨天在朋友公司喝茶,他说他前两天招销售,扔出去一天,就十几个应届毕业生投简历过来。 最好的是一个中山大学的小姑娘,03年,长得真好看啊。底薪4000,好在朋友公司提成很高。开始好奇这么漂亮的小妹妹会不会愿意出来跑市场了

一个简单好用的定价公式: 你的原始报价*2 原因:大部分脑力劳动者,比较清高,对自己的产出没有自信,总有一种不配得感 尤其是独立开发、独立设计师,水平已经独步天下,却在报价环节有种“怯懦” 心里想着:报这个价格,会不会把客户吓跑? 我强烈建议,根据工作内容+周期+同行价格一起,乘以 2 作为最终报价 到最后你会发现,你的产出,远远超出这个报价,甚至大部分情况下,独立开发,独立设计师是亏本的😭

笑死,大A 你怎么这么不讲政治呢? https://t.co/7gaNbrty6o

GPT-5 就是一台赚钱机器。 用得好,每天赚 $1000+ 没问题。 下面是 10 种你可以靠 GPT‑5 变富的方法:

“创始人/Founders”播客精华总结👇 选少有人走的路 获得特定知识

如何用Claude Code开发商业化项目?完整工作流 + 最佳实践揭秘。 让你知道Vibe Coding一个具有小程序 + 管理后台 + Python后端的项目,全流程是怎么样的?👉👉 课程见https://t.co/CKz7PFhrde https://t.co/kiYr1mKhQW

这个工具很好哇,输入网站URL,就会生成这个网站的浏览视频,用这个制作mksaas模板的落地页视频太好了 https://t.co/EOK4BzT8QA

新一轮白嫖Google Gemini 12 个月免费用教程,好使! 包括免费使用nano banana! 评论区有绑卡及学生证生成工具,也有一键自动申请的自动化工具链接 注意:建议开个🎺嫖!

昨天的内部会议上,老板 Sherman 和大家说了我会出来创业,还让我和大家说说,我一时只知道感谢,没说出什么。然后大家私聊给了不少祝福。 昨天下午 pycon 的文章发出来,这次我和 team 里的卓燃、yanli 都有主题,不过第一次我的 title 不是 NebulaGraph 的了,心里还真有点酸酸的。 9.15 是我的 last day 啦,开始在 @nowledgelabs 做一些新的工作,不过我会继续在 NebulaGraph 社区帮助别人、做有意思的贡献的~

实验室大家都在看阅兵😂 朋友圈也都是各种转发的 我和我老婆咋都不太感兴趣啊

卧槽,官方讲的这6个Nano Banana生图技巧太实用了 🧵 看完打通文生图的任督二脉 https://t.co/okHx5FHWXA

用 AI 秒生成设计系统?Relume 的新玩法 在这支视频里,设计师 Arnau Ros 展示了 Relume 的 AI 功能——它能在几秒钟内根据你的配色生成一个完整的设计系统。以前我们要花上几个小时才能整理出色板、字体、间距等基础规范,现在只要输入色彩,就能直接得到一份风格指南。这些规范不仅能用在 Figma 里继续扩展,还可以无缝应用到 Webflow 上去搭建网页。对需要快速迭代的设计师来说,这是个很实用的工具。 我自己看完的感觉就是:完全可以拿 Jam 的配色丢进去,让 Relume帮我生成一个设计系统。这样我就能把它当成 landing page 的基础指南,同时顺带做成一个教程,展示如何从色彩开始,一步步到最终页面。这种“秒生成”的过程让设计和教学都更高效。

认知的差别有多大? 我和我老婆,我妈,我同学朋友说, 20年以内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太空,可以随便给月球寄快递。 他们居然没有人会相信。 这些人有的是研究生,有的是博士,有的已经在高校有教职做了PI。

每次重读人类简史,都能获得更深刻的感悟。 书里说,故事是驱动历史前进的引擎。 谁创造一个让最多人相信的故事,谁就能掌握巨大的权力。 而故事的核心是什么呢? 我从另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https://t.co/DtyYbdsq6h

什么叫语言的终极折叠?除了成语,能用几个字承载最核心的人类共鸣。比如说,结婚前我妈传授的: “男人最怕女人啰嗦。”

有网友问我有没有去除 AI 味的提示词,说实话,真没有,包括网上号称能去掉 AI 味的提示词我都试过,没有靠谱的。 这其实是个悖论:如果 AI 知道自己有 AI 味,它就不会写出 AI 味,你让它自己去掉 AI 味它都不知道怎么写出没有 AI 味的内容。 就我的经验,要让写出的内容没有 AI 味,第一要靠模型,越是参数大能力强的模型效果越好,比如 GPT-4.5 是我测试下来最好的,其次是 Gemini 2.5 Pro。Claude 对于有些特定提示词写作效果非常好,比如可以去看看李继刚分享的那些,但是普通提示词写出来 AI 味特别重。 提示词角度最好是你提供几篇范文给它参考,让它照葫芦画瓢会好一点。

NotebookLM 推出全新的音频摘要格式: - 默认) 深度解析 (Deep Dive): 对您的原始资料进行全面、详尽的剖析。 - 简明摘要 (Brief): 时长1-2分钟,为您快速提炼核心内容的“一口吃”版本。 - 专家评论 (Critique):*如同专家审稿,对您的材料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 观点辩论 (Debate): 由两位主持人就您的主题展开一场深思熟虑的辩论。

今天一天过得有点颓废。一早醒来意识到窗外不再是美丽阳光下的大海马上有点难过。浑浑噩噩地起床,和两波客户视频会议。第一波客户事儿特多,好在钱都不是问题。 第二波客户缺乏常识到直接把我搞破防了:“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是怎么回事儿啊?咱们不是一直在说荷兰吗?” 他助理一个劲儿在旁边说:“阿姆斯特丹是荷兰首都” 开完俩会我瞬间觉得好累,一觉倒在沙发上从下午三点半睡到七点,然后爬起来炖肉。毛小奇一直喜欢陪我做饭,我就一手抱着他一手煎肉,肉的香气让毛小奇的小黑鼻头不停的晃,而迸溅出来的油花又让他的小爪爪不断划拉自己的脸。折腾半天吃上晚饭快晚上9点了…好想回到海边无所事事啊!

关于卖课,我认为有两种课,行业专家的课和来路不明的课。 行业专家,例如顶级研究员/开发者/设计师,他们凝结自己的经验智慧去设计内容。这样的课,我一定愿意去付费学习。 路不明的课,比如AI混子神棍零售prompt engineering,生活类youtuber量贩vibe coding,社会闲散人员批发销售灰产搞钱手册。

昨天看到王海滨说自己是个“老登”,但就我对他发言的理解来看,他其实并不是。因为所谓“老登”的典型特征,是拒绝接受新范式,习惯性地把新术语拉回到旧框架中去理解。为了避免这个词的贬义色彩,我们不妨换一个说法,称之为“老人”。这里的“老人”并不是年龄概念,而是一种抵抗新思维的认知姿态。 这种“老人”的经典口头禅就是:“这不就是 XX 吗?”为什么他们喜欢这样说?首先,这是本能防御机制——遇到新术语,看到年轻人频繁使用,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我早就懂”。其次,这是语言压缩的习惯——他们更倾向于用旧词把新东西收编,从而降低学习和理解的成本。最后,这是权威感的维持——如果承认新术语真的带来了新的切口,那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旧经验可能已经过时。于是,这句“这不就是……”成为一种心理安慰和认知防御。 本质上这是拒绝新入口、强行拉回旧框架的表现。即便很多知识确实存在重构关系,但如果总是向下兼容,把新事物压缩进旧框架,拉回来的往往只是“影子”。 真正的冲突并不在于术语,而在于切口:新一代用新切口看到的是全新的结构,而老一代则坚持用旧切口去压缩,于是他们看到的只是影子。两边其实在讨论完全不同维度的东西,却误以为处在同一个平面上。 所以,语言的向下兼容,就是终身学习的第一课。 下一步我说说从管理学这门学科最近和高校朋友聊到的一些知识。这个新切口是对任何以此为业的人来说,很难接受的。承认这个新切口,等于承认自己彻底过时,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常见的事情。

虽然分享了很多次这个AI技巧,但我还是想再分享一下:用Gemini + Git校对字幕,是AI帮我节省时间最多的地方。真的是50x的提效,太好用了! https://t.co/ckzePu3K6B

怎么说呢,注册英国公司后最大的心智改变就是:人还是中国人,但上网冲浪时就像多了一个“海外身份”,做什么事都方便不少。包括但不限于: 1. 可以多注册一个 Apple 海外开发者身份 2. 可以以英国公司身份注册境外银行卡供免歧视消费

Anthropic完成了新一轮130亿美元的融资,目前为止估值是1830亿美元。 他们25年初的收入是10亿美元,现在已经达到了80亿美元,确实有点离谱的编码还是强需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