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ilotSoPilot

🔥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list (list: https://x.com/i/lists/1961235697677017443)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Real-time Hot Tweet Analysis

Susan STEM

Susan STEM

@feltanimalworld· 37.9K followers

对我个人来说,这场变革最深的记忆就是最初的那一个月:几乎没有睡过几个完整的晚上。冲击太大了,我疯狂地试验各种 prompt,追踪每一个新出的模型,仿佛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到最后直接颈椎病复发,直到上个月才做完最后一场手术。那时我只把它当成编程工具来探索,直到 2024 年底我才逐渐清醒过来,隐约看见大语言模型背后的真正本质。 要理解这种冲击,就必须看到:LLM 的出现并不是必然。 在此之前,AI 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希望与失望循环。符号主义 AI 曾经承诺用规则实现智能,却很快在逻辑脆弱性下崩溃。80 年代的专家系统一度引发轰动,但最终证明过于狭窄、难以扩展。进入 2000 年代,RNN 和 LSTM 在序列建模上带来改进,但依旧无法真正泛化。一次次尝试,看似前景无限,却最终黯然退场。 回头看,transformer 的崛起似乎顺理成章。但在当时,情况完全不是这样。2017 年那篇原始论文只是为机器翻译提出的架构,没人认为它会成为“通用符号引擎”。真正让 transformer 脱颖而出,并不是某个天才的完美设计,而是一次达尔文式的偶然突变:研究者不断试错、失败、再试,直到终于发现这种架构可以在数据、算力和研究氛围的合力下疯狂扩展,从亿级到百亿级,再到千亿级。 我自己的经历就是这种“技术达尔文主义”的缩影。困惑与兴奋交织,连续几周的失眠,身体因此付出代价,但思想上却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激动——那种“混乱中孕育突破”的氛围扑面而来。 这正是技术达尔文主义的本质:无数平行实验,大多数注定失败,只有极少数路径能在残酷的环境中存活下来。Transformer 的幸存不是因为它“注定”成功,而是因为它恰好契合了当时的条件:数据充足、算力可得、研究者急需突破。 因此,LLM 不是理性规划的产物,而是长期演化斗争的幸存者。它的偶然性提醒我们: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直线,而是一片岔路丛生、混乱分支的森林。存活者往往看似偶然,但这就是进化的规律。 The Dual Engine of Technology: Darwinism + Social Consensus https://t.co/TYTZtXNj8X

150
29
10
30.6K
Posted 24d ago · Data updated 23d ago
Reply Suggestion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