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list (list: https://x.com/i/lists/1961235697677017443)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Yangyi
很多年前,我一个学易的大哥分享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做学术就是多闻博识,要是失守而杂,则“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现在的时代就是知识分子乱正的时代。要想学道反而要自损。损者,损我慢之心,自损自谦之道。不损心则无法载道。儒损至中庸,能够立德。道损至无为,终能无不为。释损至无住无着,而能生万法。智慧是道的体现,所谓道生智、玄生神。越空明的其智越灵应,越蓬塞其心的其智越蔽。故孔明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佛悟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涌现。”圣人不思而得,自然而知。明者其智平时空无一物,用时如同振锡出泉。都是从载道的心性中自然生出。六祖慧能言:“吾性田常生智慧”。诸君,学《易经》等将使我们洁净精微、感而遂通,也将引领我们自然具备智慧。谁是我们的老师呢?黄帝、文王、孔子等就是,只需我们印心去学。 以上虽妙,但是人们难能有这样的远大之心,都想速得。所谓驽马争先。大器必晚成,龙马世所罕见。我们自问自己也不过一驽马而已。先以此心为自己定论,即是损道。只要存此一念,就诸妄不生,可以进德进才了。既然不能进于道之无为,放不下就提起来,如狮子王勇猛精进。 所谓大师,一看上去高不可攀的,悉为炫人耳目者。真正的师,他绝不肯脱离群众的,如《内经》言:“举不欲脱于俗,行不欲离于世”。颜回说:“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既竭我才,若有所立。”你看到他就在跟前,接近了发现还在后面,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竭尽了我的才智,好像能够有所立。这样的师才是不见顶。良师难遇,我们还不得不小心“我眼本明,因师故瞎”。这个时代邪师太多,善知识太少而且缄默。那么现在谁是我们的师呢?古代的圣贤是,其遗言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要成根本智、无师智必须借于无为之途,要成小的差别智则只要有自损之德就行了。“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且无师焉?”如果以自己的成心为师,就又要遮蔽了,还会作出一番谬论自欺欺人。当今自以为大师的全是此类。因此,我们对于思想之类,只有真实得之于心的、能印心并印于圣贤之言的,方才信受。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有《华严经》善财童子虚心求教于一切人的精神,甚至包括外道。“善者,吾之师;不善者,吾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必迷。”一切有一得之善的,皆可为我师。即使是很顽劣的人和认识,也可以作为资鉴让我们反省。另外,不敢轻初学,为何?即使是初学者一念契心,他立刻就是龙象。“学不际天人,尚不如无学。”若是能把心立在此处,损至此处,没有不大成的。违背损德的最后底线是要知敬畏古代圣贤,如果失此,其人已为妄人,其所知所为已为破坏正见。随着道行和学问的加深,我们或许会有傲然为大的感觉,那没关系,可以率性,只要永远不失这自损一念,有时三省乎吾身就行了。这种损益的摆荡正是磨练进德之途。 以上是交流学习上乘学问所必知的,先宜检视一下自己的心态对不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Est. 400 views for your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