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list (list: https://x.com/i/lists/1961235697677017443)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Susan STEM
知识分子缺少一个稳定的中熵场域:科技界的 Broker 文化 是不是抖音刷多了,发现自己长文看不下去了?“注意力下降”,信息场失衡。借用信息论里的“熵”来比喻: 低熵场:抖音、短视频、刷屏热点。内容高度同质化、碎片化、重复率极高,没有结构,不产生认知增量。就像“白噪音”,消耗注意力,却不留下长期记忆。对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信息鸦片。 高熵场:期刊论文、学术灌水。信息量巨大,却缺乏压缩。看似专业,实则冗余,很难直接迁移到项目实践。就像原始数据,信号很多,但没有被提炼成模型。 中熵场:压缩适度、可调用。既不是空洞重复,也不是过度灌水。信息被转化为结构化单元,能快速迁移到项目、理论或范式。对个人是认知快充站,对社会是创新孵化层,也是认知真正转化为价值的地方。 总的来说,我不认为“买哪个币和去买那个股票”是一个优良信息,虽然他极具备操作性。具体成因很复杂,你要我写也没问题,我能给你写一大堆,付费(估计会有人说我割韭菜)。本人很难理解怎么会有人需要如此具体的行动指南,不都是成年人么。 遗憾的是,在中文语境中,这样的中熵场极度稀缺。原因很多,但我最看重的一点是:缺乏 Broker 文化(美国的broker 文化非常发达)。 (除了整套法制建设言论自由等这些我都不说了…) 在美国,Broker 是活的信息压缩器:他们撮合项目与资本,翻译技术与叙事,制造中熵场。比如我最看好的一位——Not Boring 的 Packy McCormick。对我和大部分读者来说,他是“同龄人”。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写作即投资,投资即叙事,叙事即中熵场。 我曾订阅他,坦白说,他的含金量与年龄、阅历相比,潜力无限,非常值得学习。当然还有不少硬核播客。主要是他自己在做投资,全部融合了,不是纯吹水。 https://t.co/O3kcRrpKAx 当然也有比他更资深、更成功的人,但老一辈往往最看不惯这种“上蹿下跳”却又拥有大量追随者的中青年。在推特上我遇到过不少倚老卖老的声音,他们对新一代(咳咳,这个我就不细说了,关于老登的问题清月老师讲的最明白,我都是跟她学的)。可事实上,中青年人虽然看上去稚嫩,却恰恰最值得关注。原因很简单:他们可以用全套马力,在这种成功模式下继续演化、迭代,未来还有整整三十年的发展空间。 接下来,我会继续展开这一系列:为什么中熵场对知识分子最重要?为什么程序员在“打字机集体淘汰”的年代,更需要这种场域?要解释这一点,必须抓住一条重要的计算机主线,而这条主线常常被忽略——语言的发展。 从机器码到汇编,再到高级语言,直到今天自然语言逐渐成为“控制平面”,整个计算机史其实就是一部语言演化史。语言不仅是人与机器交互的工具,更是我们认知世界、组织协作的最小单位。程序员从最初“写函数”的角色,正在转变为“设计结构化语言与协议”的角色。未来,真正能调度 AI、能创造价值的,不是会拼命写代码的人,而是能在中熵场中提炼语言、结构、协议的人。 因此,中熵场的价值远不止是“信息效率”这么简单。它是语言进化的孵化器,是新一代知识分子保持创造力与适应力的核心环境。谁能在这个场域中持续压缩知识、生成结构、扩展叙事,谁就能在未来的三十年里继续全速前进。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