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list (list: https://x.com/i/lists/1961235697677017443)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Susan STEM
真正的Web 3.0: 语义极,去中心化极,智能极三位一体的新形态 以及一个目前难以想象的终极愿景。 哎,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人能想象在口袋里揣一个通用图灵机吗? 接上自由金牛的帖子,我们不妨真正的,好好的梳理一下这个脉络,因为其实在推特上我也发现了这个概念的混乱,不如大家一起讨论。一切从头说起,大家一起对齐。 从真正的 Web 3.0 最初的构想说起 我们必须把互联网的发展看作一个分阶段的故事。前两次互联网的跃迁早已成为定局,进入了历史的年鉴。作为见证者,我们不只是旁观,而是真实参与了这一场场浪潮。 Web1.0 是“只读的互联网”(1990s–2005),以静态网页和门户网站为特征。那是雅虎、AOL、新浪、搜狐的时代,用户只能被动浏览,信息单向流动,像一本没有交互的在线百科全书。 Web2.0 则是“互动的互联网”(2005–2020s),以社交、UGC 和平台化为特征。Facebook、YouTube、微博、抖音让人人都能参与创作,但同时,数据与权力被平台集中控制,用户的内容被关进“围墙花园”。它像一个巨大的社交广场,但钥匙却始终握在平台手里。 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的不得了,现在都知道Web 2.0即将走到历史的一个阶段。而对于我的大部分推友来说,我们都是web 2.0的生态老人。有一部分人已经感受到他的瓶颈将至,不需要什么技术分析,什么学术论文的原因。这种事情要等到能写论文了,那写的就不是论文了,是史书, Ok? 如果说 Web1.0 给了我们“阅读的自由”,Web2.0 给了我们“表达的自由”,那么接下来的真正范式转移,Web3.0 要夺回的就是“拥有的自由”。 Web 3.0 的构想经历了至少二三十年的思想演化。要讲清楚它,就必须追本溯源。从我的梳理来看,Web3 至少有三条比较清晰而主流的叙事线。 第一条线,是 Tim Berners-Lee 在 2001 年提出的“语义网”。他希望网页不只是超链接文本,而是语义化的数据网格,能够让机器自动推理、发现和执行任务。虽然 RDF、OWL 等标准构建了完整的学术框架,但最终停留在研究与标准化层面,未能真正普及。 第二条线,是 2014 年 Gavin Wood 的加密语境 Web3。他在以太坊的背景下提出了“去中心化互联网”的愿景,以区块链为信任基础,用户真正拥有身份与数据,智能合约取代中心化平台的规则。这是一个关键转折点:Web 3.0 从“语义网”走向“去中心化网”,也成为今天最主流的 Web3 叙事。 第三条线,来自 2006–2010 年间的产业与商业阵营。当时,很多人将 Web 3.0 理解为“智能互联网”,由 AI、大数据与个性化推荐驱动。Google 的 Knowledge Graph 和 Facebook 的社交图谱,是这一叙事的代表。它的价值主张是让用户体验更智能化、更个性化,但本质上依旧是高度中心化,用户并未真正掌握所有权。 这三条叙事线条——语义化、去中心化、智能化——构成了 Web 3.0 最初的思想前沿和技术演变路径,而这一切都发生在 LLM 出现之前。换句话说,今天我们所期待的 Web3,其实是这三条路在新一轮技术爆发下的再次交汇。 Web 3.0中的加密语境叙事线是如何占上风的? 如果我们把 2008–2018 这十年当作一个阶段来看,Web3 的主流叙事确实与 Tim Berners-Lee 的语义网几乎没有交集,而是完全被 “去中心化” 所主导。这背后有几个深层原因。 第一,现实驱动力不同。 语义网的推动力来自学术与标准化组织(W3C、RDF/OWL/SPARQL),它试图从知识结构化的角度让机器“懂语义”。但这种路径需要长时间的本体建模、跨领域协作与标准落地,没有立刻的商业回报。相比之下,比特币在 2009 年直接带来了一套可以运行的去中心化货币系统,立刻有价值共识与价格信号,极大增强了“去中心化”叙事的吸引力。 第二,金融危机与社会环境的催化。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传统金融机构与政府信誉遭到严重挑战。中本聪在比特币创世区块写下的那句“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就是最直白的宣言。去中心化叙事在这种环境下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一种政治与经济层面的“对抗姿态”。 第三,产品与社区效应。 比特币、以太坊等项目构建了真实运行的网络与社区,开发者和用户都能参与其中。这种“边写代码边跑网络”的实践优势,让去中心化叙事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实验场,而语义网还停留在学术会议和标准文件中。 第四,投机资本的放大器。 2013–2017 年间,加密货币价格暴涨、ICO 融资浪潮,让无数人把注意力转向区块链世界。投机的资本驱动虽然带来了泡沫,但同时也迅速扩大了加密叙事的声音,使得“Web3 = 去中心化”的印象牢牢确立。 在 2008–2018 的叙事竞争中,语义网路线缺乏立刻的应用与资本支持,而加密路线却在 技术突破、社会氛围、资本力量 的共同推动下全面占据上风。换句话说,Web3 在这一阶段被塑造成了一种“金融-技术-社区”三合一的去中心化叙事,而“语义”暂时被边缘化,直到 LLM 的出现才重新把两条线牵到了一起。 语义网 语义网这个议题足够宏大,足以写成一本书。它的进展、局限与新一代技术的补位,正好串起了 Web 3.0 中“语义角”的来龙去脉。 从 2001 年提出到今天,语义网大致经历了“学术—标准—部分落地”的演进路径。RDF、OWL、SPARQL、SHACL、PROV-O 等一整套技术规范都已相对完备,在生物医学、金融和政府开放数据等垂直领域有过应用,搜索引擎背后的知识图谱也延续了这一思路。它的确留下了“隐形成就”。然而,它始终没有成为大规模互联网级的应用,而是停留在少数专业场景。这背后既有工程门槛过高、建模依赖专家的原因,也有缺乏商业驱动力和民用反馈的现实。大众用户无法直接书写 RDF 三元组,自然语言与语义层之间始终隔着一道沟。程序员没有动力普遍钻研它,大厂也没能借助消费级应用带动一个循环,因此语义网的生态始终没有跑起来。 Tim Berners-Lee 的设想极为宏大。他希望互联网能经历三次升级:从“文档网”到“数据网”,再从“数据网”到“知识网”,最终从“知识网”走向“推理网”。这意味着机器不仅能存取信息,还要真正理解语义,能够把世界建模成事实、关系和规则,并基于这些知识进行自动推理和任务执行。换句话说,语义网是一个自顶向下的知识工程,试图用形式化逻辑重塑互联网。 直到 Transformer 与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这条断裂的桥梁才第一次被补上。LLM 在用户端表现出近似于“懂语义”的能力,不仅能解析自然语言,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将非结构化文本转为结构化知识片段,并做出近似推理和任务编排。从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语义网设想的“机器懂语义”的目标似乎已经实现了。 然而,差距依然存在。语义网强调的显式结构、可验证推理和可追溯来源,LLM 并没有解决。它把知识折叠进黑箱参数,推理基于统计概率而不是逻辑证明,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来源与证据链。也就是说,在用户体验层面,LLM 填补了语义网的空白,但在社会级、制度级的“可信闭环”上,它仍然差得很远。 我的想法是:语义网靠 LLM 补上了一部分,但还差关键的一环。 首先,缺乏显式的语义结构。语义网的设计要求是,每个事实都能以 RDF/OWL 的形式明确表述,每个概念都有清晰定义,机器能够准确理解主语、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关系。而在 LLM 的现实中,知识被压缩在庞大的参数空间里,成为一种隐式存在,用户既无法直接查询,也无法保证一致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显式结构才能像乐高积木一样拼装和复用,才能成为跨系统的通用协议,也才能被审计、修改、版本化。黑箱参数无法承担这种治理要求,所以如果缺少显式结构,AI 就难以成为社会基础设施,它不能像法律条文或合同那样被引用、修改和对齐。 其次,是推理不可验证。语义网强调基于逻辑的推理,结论可以形式证明,逻辑闭合是可验证的。而 LLM 的推理是一种统计近似,依赖于训练分布,正确率或许很高,却没有可验证的证明链条。这意味着在法律、金融、医疗等场景中,LLM 给出的答案缺乏责任边界,争议处理时无法回溯推理步骤,也不能为社会信任提供坚实基础。没有可验证推理,AI 就无法成为规则执行器或社会秩序的底层,因为缺少信任闭环。 第三,是缺乏可追溯性。语义网要求每条声明都附带来源,明确谁说的、何时说的、在什么上下文里提出,并通过 PROV-O 或命名图实现可追溯和可审计。而 LLM 只能生成文本,无法内建证据链,也无法直接说明知识源自哪一篇文献。这在科学、法律、新闻等领域都是致命的,因为结论必须有出处,合规监管必须有解释,责任划分必须清晰。没有可追溯性,AI 生成的结果只能停留在“参考意见”,而无法进入高信任度的制度场景。 所以,今天的 LLM 给了我们“好用”——它能理解、能生成、能交互;而语义网强调的是“可信”——能组合、能验证、能追溯。要真正构建“社会图灵机”,必须把这两条路线拼接起来:LLM 作为入口,负责理解人类意图,降低使用门槛;语义结构作为底座,提供显式建模与逻辑约束;Web3/区块链作为执行层,保证结果可信、可审计。只有这样,语言才能真正成为系统设计,如同我的 bio 所说:Language as system design — Callable 可调用, Transferable 可迁移, Verifiable 可验证, Schedulable 可组合。 社会图灵机: 三极融合后的 Web3.0 最终形态 因为如果只是工具级的创新,那并不足以称之为范式转移。很多人对 LLM 的落地仍然感到疑惑,本质上就是在问:“万一 LLM 只是一个工具呢?”发明工具当然重要,但工具本身并不会改变文明的底层秩序。类似地,Web3.0 的叙事也在逐渐失去新鲜感,去中心化和区块链似乎都遇到了瓶颈。大家期待的那个“大的要来了”还没有真正到来。那么,真正的大成景象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一极是语义极,目标是让机器真正懂语义。这意味着系统能把人类自然语言意图精准地转译成结构化规则,几乎没有歧义,能够跨语言、跨领域地理解和执行。同时,本体与知识图谱需要覆盖金融、供应链、法律、医疗等主要业务领域,并且能够不断扩展新概念与规范。更关键的是,这些规则必须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自由拼装,形成更复杂的流程,并且每条规则都要有证据映射,能够验证其真实性,避免幻觉。 第二极是去中心化极,它要解决的是秩序与信任的问题。所有的状态变更——无论是交易、合同执行还是结算——都必须可以被全网验证。数据与逻辑需要公开透明,隐私则由零知识证明等方式保护。结果一旦生成,就不可随意篡改,历史记录可以被完整审计。同时,整个系统需要具备抗攻击、抗审查、容错的弹性,保证在极端环境下仍然可靠。 第三极是智能化极,它关乎用户体验。一个真正面向大众的 Web3 系统,必须让普通人无需理解链、Gas、密钥,就能通过对话和点击直接使用。它能根据用户的偏好与上下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且在跨应用、跨链、跨平台的使用中保持顺滑一致的体验。随着环境变化,它还要能自我适应,无论是法律约束、市场条件还是用户习惯的调整,系统都能自动优化路径。 当三极耦合,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图灵机 OS”。在这个系统里,自然语言意图能以 99% 以上的精准度转译为可执行规则,涵盖 80–90% 的社会业务与治理活动;所有执行结果都能百分百验证,过程可追溯,隐私保护灵活;用户几乎无感,就像使用 Web2 应用一样轻松;业务模块能够像 API 或乐高一样自由拼装;语义层和执行层还具备演化性,能够不断扩展,不被单一标准所锁死。 最终的 Web3 绝不会依赖某一个单点指标来取胜。它必须在语义的精准度、协议的可信度、体验的顺滑度三方面同时达标,三者合一,才能真正配得上“社会图灵机”的称号。 一种Web2.0时代不可想象的Web3.0形态。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