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ilotSoPilot

🔥 Search Hot Tweets

Search and analyze hot tweets from KOL accounts list (list: https://x.com/i/lists/1961235697677017443) within 6 hours. Use SoPilot plugin to quickly comment and occupy the comment section.

Real-time Hot Tweet Analysis

铁锤人
46.3Kfo
铁锤人@lxfater· 2h ago发布

搞出海,免不了使用邮件这种痛苦沟通方式。 我之前用 Gmail有两个问题 1. 阅读海外newsletter 效率很慢 2. 回海外客户的信息,老是书写错误 看到推友推荐一款filomail客户端,我用了一个月 现说说这个软件的优点,最后吐槽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https://t.co/CvcqA5K8IV

20
2
7
4.3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72%
Predicted Views
19.0K
Est. 200 views for your reply
歸藏(guizang.ai)
99.3Kfo
歸藏(guizang.ai)@op7418· 2h ago发布

Nano banana 帮你预测随手拍的照片荒废 100 年的样子 变成视频之后表现力更强,更加直观,感觉可以做个小应用随手拍预览环境发展 提示词:This photo shows what the place looks like 100 years later, abandoned and unmaintained. https://t.co/OAnYXDzNzk

58
5
2
6.0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70%
Predicted Views
31.0K
Est. 2.5K views for your reply
dontbesilent
47.3Kfo
dontbesilent@dontbesilent12· 3h ago发布

稳定性和高收入在副业阶段是天然对立的 又不能投入时间,又要高收入,还要现金流稳定 是不是把赚钱想得太简单了 安全感来自「随时能赚钱的能力」,而不是「稳定的收入」 说穿了,副业是个伪命题 副业的核心是「副」,而不是「业」 因为不接受业务天然伴生的不稳定性,所以实际上并不尊重这个「业」 又因为不敢抛弃主业,所以核心变成了「副」,副业的附属地位才是这个词存在的原因

40
3
6
4.0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72%
Predicted Views
18.0K
Est. 200 views for your reply
Rey英语自由与创造力
26.1Kfo
Rey英语自由与创造力@ReynoldDai· 4h ago发布

我挺认可这位爸爸带孩子的方式:探索新奇 夫妻二人在孩子教育上观念不合就特别别扭 结婚前,请与你的伴侣深度讨论这40个问题👇 https://t.co/juvYNF2KbC

24
13
1
7.1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59%
Predicted Views
30.0K
Est. 2.3K views for your reply
Li Xiangyu 香鱼🐬
11.0Kfo
Li Xiangyu 香鱼🐬@LiXiang1947· 4h ago发布

1/一群顶尖的分子生物学家刚刚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结果。 小胖威利综合征一类的综合征型神经发育障碍患者中,自闭症的发生一直以来非常常见。 其中超过 20%的小胖威利综合征患者表现出与自闭症相关的表型。 然而没有人了解这背后的原因: A team of top molecular biologists has just made a surprising discovery. ~Autism is very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syndromic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such as Prader-Willi syndrome. ~Over 20% of Prader-Willi patients show autism-related traits. Yet, until now,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have remained unclear.

17
4
5
3.1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55%
Predicted Views
9.0K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
被减数
5.9Kfo
被减数@Lessnoise365· 4h ago发布

网友申请 OpenAI CEO 一职,被拒❌ 收到的拒信太好笑了~ https://t.co/SAIGAws0cp

94
14
10
11.4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68%
Predicted Views
31.0K
Est. 200 views for your reply
歸藏(guizang.ai)
99.3Kfo
歸藏(guizang.ai)@op7418· 5h ago发布

Nano Banana 这数据是真滴猛,什么产品不产品,AI 领域还是新模型才有新机会 https://t.co/iqeNSMxQiy

81
5
13
17.6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64%
Predicted Views
76.0K
Est. 400 views for your reply
idoubi
20.2Kfo
idoubi@idoubicc· 5h ago发布

去年一起做 AI 搜索的几波人 1. 秘塔在探索 AI 学习,主打的 toc AI 搜索,体验很久没升级了 2. 博查借势 deepseek,已经是国内 tob 搜索 top3 的量级了 3. genspark 转型去做通用智能体了,功能更新很快,号称几千万美金 arr 了 4. felo 也在发力 agent,主要用户在日本 5. devv 转型去做 vibe coding 了 6. miku 转型去做 vibe writing 了 是不是可以下结论:toc AI 搜索已死? 我该如何盘活 ThinkAny ?

64
8
19
17.1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65%
Predicted Views
64.0K
Est. 200 views for your reply
orange.ai
134.7Kfo
orange.ai@oran_ge· 6h ago发布

Nano Banana 的核心研发人员在播客里说 他们未来想让模型直接输出好看的 PPT,这是每个 PM 的梦想 但 PPT 也是现在各种通用 Agent 的最强 PMF 你仔细品... https://t.co/PLLRsbctVg

43
1
2
12.8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55%
Predicted Views
42.0K
Est. 2.9K views for your reply
宝玉
131.7Kfo
宝玉@dotey· 6h ago发布

不要被“AI 时代只需要通才”这样的话误导而停止对专业的精进,AI 提升的是能力的下限,AI + 通才还是通才,不会让你变成某个领域的专家,通才通常意味着啥都不精,做啥都不行。 在没有 AI 的时代,确实有很多成功的通才,他们擅长跨领域的整合,但他们在专业领域会依赖于人类在某些领域的专家辅助,所以取得了成功。 在 AI 时代,AI 只能提升下限,让你可以更容易的在某个专业领域学习和做一些基础的工作,但要深入的话,AI 是远远不够的。 举例来说,你是个产品经理,不懂编程,借助 AI 确实可以 Vibe Coding 做出来一个原型产品,但是当你更深入,需要做大做强,那么 AI 并不能帮你解决产品的安全问题、性能问题,后期的维护单纯依赖 AI 也很难,因为这些更专业的知识,单纯依赖 AI 是解决不了的,仍然需要人类的专家辅助。 对于普通人来说,通常只有在一个领域深入学习成为真正的专家,去做成一些事情去踩一些坑,才能从中总结出来一些通用经验教训,把这些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领域上,如果在每个领域都只是浅尝则止,那又怎么能有成功的经验去复制。 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尤其是 AI 让领域的学习难度平滑了很多,当你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再想成为其他领域的专家,时间就会大幅缩短。永远不要被“AI 时代只需要通才”这样的话误导而停止对专业的精进,精通一项技能本身就是很快乐的事情。

124
23
23
22.0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73%
Predicted Views
117.0K
Est. 400 views for your reply
forecho📈
33.9Kfo
forecho📈@caizhenghai· 6h ago发布

你愿意花3-5年去学习交易吗? https://t.co/x4HjlKr1ZV

17
0
2
7.4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57%
Predicted Views
16.0K
Est. 900 views for your reply
Li Xiangyu 香鱼🐬
11.0Kfo
Li Xiangyu 香鱼🐬@LiXiang1947· 7h ago发布

我发现自从我开始做自媒体以后,慢慢形成了一个特别差的习惯。 人为制造信息差 我以前非常喜欢把原始的链接、数据直接发给别人。比如我师妹问我一个事情,我会把英文的网址直接发给她让她学 结果就是丢给她一整天,她还在问东问西。最后到晚上还来找我,让我教她。 我现在会直接让她把序列发过来,我帮她5分钟搞完。然后让她给我发红包请我喝咖啡。 感觉效率高多了,真爽。

143
6
32
17.6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67%
Predicted Views
63.0K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
勒西
7.0Kfo
勒西@alwriterla· 7h ago发布

我不同意。 当一个人从朋友圈消失,说明他找到了他的志业。

33
2
4
3.3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52%
Predicted Views
7.0K
Est. 400 views for your reply
宝玉
131.7Kfo
宝玉@dotey· 7h ago发布

推荐阅读:《AI 会取代人类思考吗?我们为什么仍要亲手写作和编程》 作者:Simon Späti 重新学习思考,警惕对 AI 的依赖。 每天关于 AI 的(吹捧的或无聊的)文章层出不穷。用它没问题,大家也都在用,但我们仍然需要打磨自己的手艺,并努力去思考。 就像 DHH(David Heinemeier Hansson,Ruby on Rails 框架创始人)所说: 精通某项技能比一直等着 AI 完成任务要有趣得多。 在我看来,AI 让我们不快乐的概率非常高。用,当然可以,但不能事事都用。我们可以用它来探索新知、梳理历史脉络,或者制作图表(比如用 Canva、Figma),但绝对不能用它来写作(或编程)。世界总需要有人贡献新的知识和见解,而 AI 无法自我训练。因此,文章、书籍和文字仍将被创作,当人人都依赖 AI,导致其发展停滞时,作家的价值反而会更加凸显。 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损失——人们将停止思考和学习。时间会证明一切。我的浅见是,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已是资深专家,你会比 AI 更懂。 Bsky 何时使用 AI 的指南 我从 ThePrimeagen 的一个视频中听到一个观点:这取决于你决策的影响有多长远。短期内,用 AI 自动补全代码没问题,但让它做架构设计这样重大的决策,绝对不行。 Image 这张图的横轴是时间,纵轴是错误数量。它表明,我们让 AI 参与的决策越是影响深远(比如系统架构),它产生的错误就可能越多。 如果我们用它来快速补全代码,或者写一个定义清晰的算法函数,那么出错的概率就小。在初始阶段,你可能会提升 20% 的效率;但到了后期,你失去的会更多。 这就像现实生活中,我等待决策的时间越长,掌握的信息就越多,做出的决定就越好。这正是 Shape Up 工作法所倡导的,决策周期最长为 6 周,不制定更长远的路线图和积压任务。使用 AI 也是同理,因为它的所有输出都是基于概率预测的。 Forrest Brazeal 的另一张图也很有启发性: Image 同时,也要牢记什么对你的应用场景最重要,正如 Thomas Ptacek 在《我的那些 AI 怀疑论朋友都疯了》一文中所展示的: Image 毫无灵魂 没人想读毫无灵魂的文字,即使它写得还不错,你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人们只有在时间流逝后才会意识到。当然,AI 能提供帮助,每个人在“某些”任务上都需要它们,但不应是写作本身。 归根结底,大语言模型 (LLM) 和 AI 需要引导,它们只是概率的产物。另见 亲手写作。 分心 我认为我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分心。我们甚至没有两秒钟的思考时间,Grammarly、Copilot 或 Cursor 就会跳出建议。于是,我们不再独立思考,只是随波逐流,渐渐失去了主导权。 这让我想起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寻找心流》。更多关于“不要事事依赖 AI,否则你会停止思考和学习”的讨论,请见 AI 的使用 和 写作之难。 别误会 别误会,我自己也每天都用 AI,但用得更审慎。我关掉了 Grammarly 和 Copilot(很久以前就关了),这样我才有空间去思考和学习。偶尔用一两次没问题,但如果处处都用,你不仅会失去学习新技能的机会,也会失去其中的乐趣。 关于“人机协作智能”(LLM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 LCI)的讨论很有趣。当然,它会带来很多好处,但我不确定这些 AI 产生的“洞见”能否与人类历经艰辛后感受、感知或体验到的洞见相提并论。所以,是的,我对此没有太多期望,也不希望它来创造新的见解。因为那是我工作中真正有趣的部分 :) 锻炼一项技能 事情永远不是“全有”或“全无”,而是在于度的把握。学习的问题在于,如果你频繁使用 AI,我认为你其实学不到太多东西。写作时只是复制粘贴,编程时只是不停地按 Tab 键。学习的过程消失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们的大脑就不再习惯于学习,更严重的是,不再习惯于思考。就像记忆一样,我们现在还能记住几个手机号码?很少了。但在早期用电话的时代,我能记住很多,因为我每天都在训练这个能力。 这完全是一个熟能生巧的问题。我为自己总结出——虽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我发现自己不再学习或思考了。坦白说,也失去了乐趣。这主要是在我熟悉的领域。 在其他领域,比如创作一张图片(就像我为这篇文章做的那张 😆),或者用 HTML/CSS 更新我网站的首页,这些事因为不常做,AI 帮我省了很多时间。但我得说,除了学会了如何给 Claude Code 写提示词,我并没学到任何新东西。这始终是一种权衡,不是吗?:)

72
19
5
19.0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62%
Predicted Views
83.0K
Est. 1.1K views for your reply
Susan STEM
36.6Kfo
Susan STEM@feltanimalworld· 7h ago发布

哎?这个观点还真的很戳中我。 AI 的跨界性:大模型的出现,本质上是“弱专业壁垒 + 强通用性”。很多专业积累瞬间被稀释或工具化。 结果就是专家往往会高估自己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低估外部工具的威力 → 这正是 Dunning-Kruger 的另一种形态。 我今年以来对此有越来越强的直觉。

35
4
7
6.8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60%
Predicted Views
15.0K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
𝙩𝙮≃𝙛{𝕩}^A𝕀²·ℙarad𝕚g𝕞
12.9Kfo

硅基计算可能是我们人脑的生物计算的低维实现 造物主在我们无法想象的高维空间 而我们如同在揉成一团的纸面上爬行的蚂蚁🐜 https://t.co/RdMkngxmG6

18
3
4
2.1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58%
Predicted Views
5.0K
Est. 300 views for your reply
orange.ai
134.7Kfo
orange.ai@oran_ge· 8h ago发布

完全没有想到,完全由 AI 生成的视频如此有活人感 唤起了温暖和喜悦的情绪共鸣 https://t.co/U5deaKAnKh

137
18
4
16.0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66%
Predicted Views
68.0K
Est. 5.2K views for your reply
Fox@MkSaaS.com
7.3Kfo
[email protected]@indie_maker_fox· 8h ago发布

📢 小报童,再见 👋🏻 MkSaaS模板支持文章的付费阅读啦! 只需在文章的mdx文件中设置premium:true,并将需要付费才能看到的内容用PremiumContent标签包起来,搞定,这就是付费文章了! 赶紧把你的宝藏经验,封装成知识库,让大家付费阅读! MkSaaS模板已经完全准备就绪,大家抓紧上站吧! https://t.co/c4AN87CkvO

29
2
4
4.8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56%
Predicted Views
10.0K
Est. 500 views for your reply
orange.ai
134.7Kfo
orange.ai@oran_ge· 9h ago发布

Nano Banana 不是一个简单的生图模型 它是一个自带原生图像理解和多图像输出的多模态语言模型 现在大部分的工具和Agent都无法发挥 Nano Banana 的全部实力 特别是连续的图片理解和图片生成 最原生的纳米香蕉体验还是在 Google AI Studio https://t.co/Aegpg5LHjS

31
3
4
7.3K
Data updated 43m ago
Viral Probability
57%
Predicted Views
10.0K
Est. 300 views for your reply
马东锡 NLP
14.0Kfo
马东锡 NLP@dongxi_nlp· 10h ago发布

AI 时代 上等人画像: 深度思考,实操项目,优质分享,长期主义 AI 时代 下等人画像: 灰产,白嫖,搬运,搞钱(根本搞不到)

42
1
8
4.7K
Data updated 1h ago
Viral Probability
55%
Predicted Views
10.0K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
马东锡 NLP
14.0Kfo
马东锡 NLP@dongxi_nlp· 11h ago发布

X上的post,有很多金玉良言和深度思考和讨论,极具价值,而且免费。 我常常记录下很多推友的post,我觉得这是上等人的黄金钻石。 同时,也有很多插科打诨的笑话,比如我的这条,随口胡诌的,却被四万follower的简中大V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地抄走。 在我眼中,抄袭的人,是下等人。 争做上等人,mute下等人。

107
7
17
19.2K
Data updated 1h ago
Viral Probability
60%
Predicted Views
25.0K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
Susan STEM
36.7Kfo
Susan STEM@feltanimalworld· 13h ago发布

这本书我今天翻了下,还是学到不少。 最深的感慨是,中国眼下的处境,比当年日本复杂得多,是一种多重叠加的压力。 日本当年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就业受阻——入口断层。但他们保住了中年群体:大企业正式员工稳定,房贷还能扛,家庭层面有团块世代的资产红利作为缓冲。这样,即便“冰河期一代”受挫,社会总体还能靠三十年的时间慢慢消化债务。 而中国现在更危险:不仅大学生“进不来”,中年人也“保不住”。所谓35岁现象,叠加技能老化,再遇上即将到来的AI技术范式海啸,形成“双断层+技术冲击”。我听到的版本就是中年失业以后,尤其是一些原来中产密集的职位,管理,市场,财务,产品等等,找到同等待遇职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同时,外部环境也远比当时复杂。当年的日本,大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里依然能持续输出竞争力;而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自身的需求侧收缩,外部市场并不能提供缓冲。

127
22
12
36.7K
Data updated 2h ago
Viral Probability
60%
Predicted Views
61.0K
Est. 200 views for your reply
宝玉
131.7Kfo
宝玉@dotey· 15h ago发布

真实,用AI就像领导下属干活。不过当领导么,下属的功劳就是自己的功劳,但下属的锅也是自己的锅,到时候没做好别甩锅给AI就好

30
0
6
11.8K
Data updated 2h ago
Viral Probability
55%
Predicted Views
16.0K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
海拉鲁编程客
17.3Kfo
海拉鲁编程客@hylarucoder· 15h ago发布

感觉如果不是前端项目,我可能 vibe 起来没那么欢快。

17
0
4
5.8K
Data updated 2h ago
Viral Probability
43%
Predicted Views
8.0K
Est. 200 views for your reply
Susan STEM
36.7Kfo
Susan STEM@feltanimalworld· 15h ago发布

语言临界区:年轻人要去从事和探索术语都还没有形成的领域 这几天深入研究 IR 与运行时契约,我算是真切地体验了一把什么叫“语言临界区”。虽然推友自由金牛@jinniudashu和君子兄@Chinese_XU早就互粉,我也隐约知道他们各自的项目方向,但真到交流时才发现,我们常常像鸡和鸭一样各说各话。尤其是我,领悟得最晚,也最弱。其实他们两位的语言能力都极强,本质上我们指向的方向也一致。只是关键的那记“警铃”一直没有在我心里敲响,没有真正共振到。前几天另一个推友说过,年轻人要去从事那些术语尚未定义的行业。我现在才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明明我们要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方向也一致,但因为语义未统一,往往会发生激烈争执。 这与 AI 近几年的发展何其相似。在新兴事物刚刚出现时,往往是“事实先于语言”。大家直觉上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努力,但缺乏一套约定俗成的说法,只能借助模糊、比喻或者各自惯用的词汇来表达。这种语言真空一方面让创造和探索保持开放,不至于过早被固化的定义所束缚;另一方面,每个人所用的标签不同,交流时便容易出现“鸡同鸭讲”,形成表面上的分歧。 而当方向一致、用词不一时,争论往往并非源于真正的分歧,而是语义对齐的失败: 一方觉得“你没懂我的意思”; 另一方却以为“你在否定我”。 事实上,大家谈论的往往还是同一个问题,只是语义尚未沉淀出一个公共的框架。 语义未统一并不仅仅是“词汇不同”,背后有一整套技术性的分层原因。 首先,每个人进入问题的入口各异:工程师关注实现细节,如接口、代码与算法;商业人士着眼于商业模式、成本与市场;而哲学或战略视角则关心长期演化与概念架构。这就像几个人同时看一座大楼,有人盯着地基,有人研究电梯,有人只在意顶层的观景台——描述的对象虽相同,却天然不一致。 其次,问题往往分布在不同抽象层:物理层涉及硬件、材料与能耗;逻辑层对应算法、规则与协议;认知层包含模型、叙事与使用方式;制度层则牵涉法律、治理与共识机制。如果一方在逻辑层谈“运行时契约”,而另一方在制度层谈“治理结构”,两者语义难以直接对接,往往被误解为不同问题,甚至发生冲突。 再者,方法论差异进一步放大这种错位:有人偏向归纳,从案例总结规律;有人偏向演绎,从原则推导应用;有人依赖实验,快速试错;有人依赖协议,强调语言先行统一再执行。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即便目标一致,也会演化出迥异的话语体系。其本质在于语言协议的缺失:缺乏跨角度的映射表、缺乏层次化的结构对齐、缺乏统一的执行协议。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却仿佛来自不同维度,听得见彼此的声音,却难以形成真正的共识。 我们思考的问题,绝对不是全球独一份。然而找到其他的共鸣者极困难。 语义错层 × 多语言噪音 × 文化制度差异,共同叠加成了全球协作的语义熵爆点。 其结果是:一个术语刚在 A 社区里稳定下来,到了 B 社区就彻底跑偏;一个新兴领域在 C 语言里没有现成词汇,只能借用模糊的说法,造成后续混乱;一个治理协议跨国落地时,因为语义差异,甚至可能让合约条款在执行层面产生歧义。多语言叠加带来的噪音尤为突出——直译歧义、语感差异与语言混用已成常态。全球开发者的日常交流中,中英文夹杂、英语术语直接音译、乃至同一会议里不同人使用不同语言,进一步放大了对齐难度。而教育背景、工程传统以及制度价值的差异,更让同一概念在不同社群中演化出完全不同的解读。 传播,对齐,共识,比争对错更重要。 在这种语境下,真正稀缺的能力不是“谁的观点更正确”,而是谁能搭建起跨越差异的桥梁:将不同切入点压缩为统一的目标表达,把不同层级对应起来形成结构对齐,并将不同方法论统一到可迁移的协议之中。最终,谁能在全球语境下率先构建一个多语言可对齐的“语义协议”,谁就有可能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42
11
3
5.9K
Data updated 2h ago
Viral Probability
56%
Predicted Views
8.0K
Est. 200 views for your reply
Susan STEM
36.7Kfo
Susan STEM@feltanimalworld· 16h ago发布

菊花的季节又要到啦,兴奋~

15
1
3
2.8K
Data updated 2h ago
Viral Probability
43%
Predicted Views
6.0K
Est. 300 views for your reply
Jackywine
21.9Kfo
Jackywine@Jackywine· 16h ago发布

有人说,Comfy UI 的工作流,在 NanoBanana 出来之后,全废了,你怎么看? 附:24 年 9 月的笔记 https://t.co/5upjpE38JA

20
1
6
5.4K
Data updated 2h ago
Viral Probability
49%
Predicted Views
8.0K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
Mr Panda

Mr Panda

@PandaTalk8· 49.7K followers

我做了一个很好玩的网站, 我自己玩的挺开心的, 但是一想到发布上线, 要给人用, 还要收人的钱, 我感觉天都要塌了。 我这个垃圾竟然还敢问人家要钱, 真是太不要脸了。

17
0
6
4.7K
Posted 11d ago · Data updated 10d ago
Reply Suggestion

Est. 100 views for your reply